商业繁荣的北宋,为什么没变成英国、荷兰?

百科   2024-12-18 11:32   北京  

题:宋以后,包括明在内,在制度和器物方面,中国都没有质的突破,只有脆弱的,超前的萌芽,不得不说很可惜。


一说中国近代的落后,就有人让草原民族背锅,一元一清,事情果真如此吗?


恐怕经不起分析。


中国4000年来的文化有两个路径,一是周制,也叫封建制,是周公创立的,以《尚书》等为理论基础的,向上“受命于天”,向下分权建极。


周天子,就相当于联合国秘书长。


另一个是秦制,以商鞅《商君书》为理论依据,强国弱民,中央集权。


二者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中,都是背道而驰的。


自魏晋南北朝后,北胡内附,学习中原,然后前有隋唐,后有元清。


“学而优则仕”,谁学的好,就可以入主中原。

关键在于,被学习方没长进。


在世界格局动荡的时代,汉人抓住历史机遇了吗?明朝是汉人,民国是汉人,结果怎样?


“老师”尚且如此,你能指望学生有什么超越?


用刘华强的话说就是,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呀?


汉人最好的机会,其实在宋朝。


军事方面,克制骑兵的火器技术已经出现。


经济方面,王安石已经在试验“国家金融”了。


社会方面,北宋是平民社会,离雇佣社会只差临门一脚了。


假如北宋出现一个制度,或器物的“质变”,那就没英国、荷兰什么事了。


可结果呢?


北宋选择了士农工商,四平八稳。收多少税,官家说了算,老百姓财产得不到法律保护,结果顶多还是个国富民弱。


这就是北宋虽然商业发达,却没有成为英国、荷兰的原因。


唐宋各有特点,比如唐的世界中心的设计,和宋的自由繁荣的设计,都没有传承下来,仿佛京华烟云,一场春梦,被从零重启。


历史悄悄地把这两个有着伟大基因的朝代代入它熟悉的逻辑困境之中,争权夺利,内耗纷争,积贫积弱,裹脚蓄发……


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在这一千年坐吃山空,是真没什么出息。元清固然有很多不好,宋明就很厉害吗?


这一切的根,就在秦制。

墨然匀烯
偶繎,轨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