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吗?

百科   2025-01-19 18:31   北京  

民间传说,兵仙韩信本应该长寿,却只活了三十五岁,少活了四十年,是因为干了五件缺德事,具体哪五件,说法很多,本文不赘述。


从这些小事能看出,在兵荒马乱的秦末乱世,韩信长期生活在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可以说,成则封侯挂印,败则一个孔乙己。


韩信自视甚高,但自高的同时骨子里是自卑的。所以他对改朝换代,千秋功业,万民福祉这种高度的霸业是领悟不透的,他建功立业的动机,是汉王对我不薄,所以我要报答他,同时也是证明自己战场上天选之子的身份。换言之,如果别人对我好,我说不定也会投桃报李。


他的这个特点,在人生中体现多次,给刘邦留下一个印象,必须用很大的好处和承诺去笼络韩信,虽然刘邦不缺这些,但韩信的这个特点必然使刘邦感到恶心,他感觉被要挟。

用时髦的话来讲,韩信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本来一无所有,但机会来了搏一搏,弱鸡瞬间变肥牛。给他机会,谁敢保证他不觊觎皇位?


韩信冤不冤?


当然民间认为韩信是蒙冤的,韩信之死,不过是被随便找了个借口,也就是说,刘邦早有除灭韩信的心,他只是在等一个借口。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赏功臣,建立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内心早已列出一批“黑名单”,韩信只是其中一名“要犯”,不被喜欢的。


灭了项羽,大功告成,当失去利用价值,命运就不再属于自己。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有人说,历朝历代,除了秦始皇和唐太宗,都杀功臣。其实清朝也以笼络为主。

那是因为这些朝代在建国后仍然长期对外用武,比如秦统一后仍然对岭南和匈奴用兵,唐建国后仍然在向西、向北,向东北扩张,群强环伺,开国功臣们仍然几十年闲不下来。


反观汉朝建立后,除了刘邦对匈奴的“白登之围”,似乎对外再无大的军事行动,刘邦看着这个“兵仙”在身边晃悠,当然会感觉不舒服。


换句话说,韩信善终唯一可能,是在刘邦感觉不舒服前离开,可惜韩信自始至终让刘邦不舒服。


人生需要面对四种挑战:天意,人欲,机缘,福祸。


在秦末乱世:


天意是确定的,姓刘的当皇帝。


人欲是现实的,利益面前无情分。


机缘,是韩信遇到了好老板。


福祸,是因为遇到这位好老板平步青云,又因为这位好老板被弄死。


韩信一生做了很多大事,但他真正想做的,好像从未做成。

墨然匀烯
偶繎,轨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