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监管,是个国际性问题。平台面临危机,“必先自宫”是不可取的,掩耳盗铃也是行不通的。
平台的秘密,大体有三个。
第一,大量用户。
第二,大数据分类。
即根据用户使用习惯,智能推送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导致沉迷。
第三,信息加权。
对可以引发愤怒、激动、共情等内容,加大投放量,成为热点和爆点。这里面可能就有广为诟病的网暴、谣言等内容,简单说就是“怪力乱神”,只遵循市场逻辑的怪物。
怪,比如“条纹哥”,“条纹哥”绝对有流量密码,但你不觉得给人感觉怪怪的吗?
力,比如民粹,司马南也算一个。
乱,比如一些谣言和噱头,低级红,高级黑之类。
神,就是和意识形态不对味的东西。
而平台三种行为,最大目的,乃是“变现”,如果竞争激烈,则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投放量和广告收益挂钩,平台的广告收益一部分给了内容方,即自媒体,促使他们更新更高质的内容,得益最大的,就是网红博主。
反过来,如果平台内容都是“主旋律”,正能量,情怀,最大可能会变成如今的电视,无人问津。这可以称之为“价值熵”,内容逐渐千篇一律,最终走向“寂灭”。
那么平台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平台是“爆点加权”,电视是“爆点降权”。
决定二者有如此反差的,是平台以变现为根本,而电视以社会责任为根本。假如以社会责任为主要求平台,结果会怎样?会伤筋动骨,用户流失。你看微博,社会责任做的很到位,一些“流量担当”一旦出现舆情,就第一时间注销账号,人设崩塌的人多了,当然会用户流失,这肯定不是平台的初衷。
如果一个平台做的很大,用户很多,大概率是它分的蛋糕大,从中得到好处的人多,即“逆熵”,而不是受到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新媒体时代,奉劝各位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