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亲子鉴定揭开了长达「17年」的隐秘真相,昔日的「父子深情」竟是一场「大型社会实验」。面对真相,一位父亲选择继续“扶养”,但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断绝父子关注」。
故事要从1998年说起。潘先生与陈女士相亲认识,仅半年就走进了「婚姻的围城」。潘先生当时是典型的“上进青年”,工资虽不高,但对家庭的投入是“百分之两百”,对妻子更是言听计从。日子本该甜甜蜜蜜,可惜剧情走向逐渐跑偏。
孩子出生后,潘先生彻底进入了“奶爸”模式:「每天都给孩子洗衣做饭」,还把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奖状都挂墙上。他因此得了个外号:「“潘三岁”」,他太喜欢孩子了。
然而,与潘先生的全力以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女士的“莫名冷淡”。她对家庭事务不闻不问,对孩子的亲密互动更是稀缺,成天以“工作忙”为由不着家。潘先生虽然感到疑惑,但觉得“夫妻就是要互相体谅”。
潘先生质问陈女士,换来的却是对方冷笑一声:“「你就这点本事,还真以为能生出这么聪明的孩子?」”
随后,陈女士提出离婚,并干脆利落地「放弃抚养权」,好像「孩子也不是她亲生的一样」。而潘先生还是满脑子为了孩子的未来,不舍得放弃孩子,“就算没血缘,他也是我一手带大的。”于是,他不仅咬牙承担了抚养责任,还支付了孩子的大学学费。
然而,儿子大学毕业后,彻底与潘先生断了联系。电话打不通,微信拉黑,连地址都不告诉他,消失的非常彻底。
2024年,潘先生终于鼓起勇气,将陈女士告上法庭,要求返还17年抚养费16.9万元,并赔偿精神损失费3万元。根据《民法典》规定,婚姻关系中夫妻应当「互相忠实」,陈女士的行为显然属于「重大过错」。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指出,陈女士不仅长期隐瞒孩子的真实身份,还对潘先生的情感和经济造成了巨大伤害。「最终,判决陈女士支付抚养费16.9万元及精神赔偿3万元,共计19.9万元。」
判决书中特别提到:“「被告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其恶劣程度直接挑战了社会公序良俗。」”这一裁定不仅为潘先生讨回了公道,也为类似案件提供了司法参考。
潘先生的经历像是一部狗血家庭剧,但这样的案件并非孤例。如今,在某些人眼里,亲情竟成了可以权衡利弊的 「“筹码”。陈女士的“甩锅式母爱”,以及孩子的“冷血式回馈”」,难道亲子关系,终究不是一场“赌局”吗。您怎么看待这个绿光闪闪的故事?是法律的公正,还是人性的凉薄?欢迎留言,与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