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违反公序良俗!四川,女子大火失去丈夫,靠那种生意养大儿子,儿子名牌大学毕业后反手举报母亲,结果会怎样?

文摘   2024-11-13 16:12   湖北  

四川一位母亲在命运突变后,为了让儿子有出路,选择了不为人知的艰辛生计,最终却因这个秘密,被亲手养大的孩子告上了法庭。多年的隐忍换来了儿子的冷漠背叛,母子缘尽,令人唏嘘。究竟是母亲的付出触犯了道德,还是儿子的背弃令人不齿?

2010年,四川一场如其来的火灾吞噬了赵芬(化名)的丈夫,家里仅剩她和年仅7岁的儿子小明(化名)。失去支柱的她,迫于生计,不得不在各类琐碎的工作中穿梭,成了家政保姆,白天帮人做饭打扫,夜里在餐馆洗碗,几乎不眠不休。即便如此,她的收入微薄,仅能勉强度日,生活困窘,但她依旧咬牙坚持。“只要孩子能有个前程,这一辈子就算值了。”赵芬常常这样对自己说。

随着小明进入初中,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赵芬独自支撑的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她开始尝试各种方式增加收入,摆地摊,深夜打零工。然而,攒下来的钱还是不足以支付儿子的学费。面对儿子升入高中的学费压力,她走上了一条不为人知的道路——开始靠出卖身体赚取钱财,甚至为保秘密,深夜远行数十里外接客。

赵芬的“兼职”隐忍了多年,尽管心中愧疚,却始终鼓励自己这是一种“投资”,是为了孩子。渐渐地,她的付出有了回报,小明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为了支撑儿子在大城市的高额花费,赵芬不得不降低收入标准,增加工作量,甚至忍受一些客人无礼的行为。但赵芬从未向孩子透露过自己的真实情况,依然维持着一位普通母亲的形象。

然而,大一的寒假,小明从家乡的朋友口中得知了母亲的秘密。刚开始,他并不相信那些传言,但通过打听发现母亲确实从事“那种生意”来养活自己。愤怒和羞愧之下,他选择了直接走向警局举报了母亲的“违法行为”。在警方面前,他公开表示要和母亲断绝关系,称母亲的行为“不知廉耻”,完全无法接受。

赵芬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她曾幻想过无数种可能,甚至希望儿子能够理解她的无奈,但最终迎来的却是彻底的决裂。在她被警方带走的那一天,小明只留下一张写着决绝话语的纸条:“你不再是我的妈妈,从今以后我不想和你再有任何关系。” 赵芬望着纸条,一切辛劳的付出瞬间化为泡影,母子之情尽毁。

本案中,赵芬的行为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在法理和人情的夹缝中,以下三个法律依据成为核心:

1、卖淫违法行为

赵芬因从事卖淫活动,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该条明确规定卖淫为违法行为,可处行政拘留及罚款。但赵芬的动机并非为自己享乐,而是为了儿子的学业。法院在最终判决时考虑了她的特殊情况,对其酌情从轻处理,仅判处罚款5000元,免除拘留处罚。虽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判决上,法律对她的行为有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子女的赡养义务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然而小明不仅没有尽到赡养责任,反而举报母亲,与之断绝关系。尽管小明的举报行为在法律上无可指摘,但这一选择在道德层面上难以让人接受。许多人认为他的行为缺乏对母亲艰辛付出的感激之情,有违人伦。

2、公序良俗原则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虽然赵芬的行为在法律上属于违法,但她的出发点是为了抚养儿子,这与完全出于自身利益的违法行为存在本质区别。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小明的举报行为虽属合法,却违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孝道”价值观。法院的判决结果表明,法律在对公序良俗原则的把握上,进行了平衡考虑。

3、母子关系的伦理考验

赵芬的选择折射出家庭伦理与个人生计的巨大冲突。作为一位母亲,她将一生寄托在孩子的未来上,选择了艰辛而隐忍的道路。然而在小明眼中,母亲的行为变成了污点,彻底打碎了他的认同和尊严。他在法理上的选择,是一种维护自身声誉的做法,但对母亲的冷漠,也让人感到时代代际观念的割裂。

赵芬之所以走上这条路,是因她无权选择更好的生计方式。小明的举动则展现出当代年轻人对“尊严”与“道德”的新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似乎忘记了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

在这个案件中,赵芬为母爱的选择是否应获得更高的宽容?而小明的举报行为是否真的是他心目中的“正义”?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境,你认为法律与伦理该如何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二爷故事
优质内容开发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