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28个关键问题!

文化   2024-12-14 16:44   重庆  
文/狮爷(识局智库首席政策与战略研究专家)

通过对新华社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道的研读,我梳理出其中的28个关键问题,逐一尽量通俗且言简意赅地予以解析,供朋友们参阅:

1,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今年以来几次以经济为核心议题的重要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这次相对是其中表述得最严峻的。
直接点出四大关键问题:内需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既然问题已经如此明晰,那就要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最重要就是这8个字: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3,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5个“必须统筹好”是系统、辩证思维,很对。
但要做到位确实不容易。
但必须努力这样做。
4,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稳中求进”是总的基调,但后面紧跟着的四个字很关键,就是“以进促稳”。
落脚点,还是要“进”。
如何进?
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5,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今年财政赤字率是3%,赤字规模为4.06万亿元。
明年还要提高,那会提高到多少?
3.5%?甚至4%?
6,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
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规模为1万亿元‌。
明年还要增加,那会增加到多少?
1.5万亿?甚至2万亿?
7,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
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总计为3.9万亿元。
明年还要增加,那会增加到多少?
增加1万亿,4.9万亿元?
有说6万亿元的,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如果是这力度,那就确实体现“超常规”啦!
8,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惠民生,这是今年很多体制内外学者、专家持续呼吁的事情。
从这次会议看,这是很具针对性的安排,很好!
这个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就看明年如何具体落地。
9,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近两年,都是这样要求的。
实话说,也是应该的。
钱要用到刀刃上!
紧日子虽然紧一点,但至少比天天愁着“砸锅卖铁”好。
10,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今年央行已经分别在2月份和9月份共降准两次,每次都是50个基点,每次释放的长期性流动性大约都在1万亿元的规模。
也分别在2月、7月和10月共降息三次,降息幅度分别为25基点、10基点和25基点。
这次会议明确明年还要降准降息,只是具体实施的时间待定(适时)。
那会降准会降多少,降息会降多少呢?
最少50个基点,再释放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
或100个基点?甚至250个基点?
降准的空间还是有的,250个基点也不排除。
如果是250个基点,那就是释放差不多5万亿元规模的长期流动性。
如果是这个规模,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流动性充裕”!
降息呢?
降息的空间就要小不少啦,目前银行的息差已经普遍很窄。
明年共计再降20来个基点?
可能性比较大。
11,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注意,说的是“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不是说必须保持在某一个水平。
基本稳定,就是不要短期大起大落。
但如果特朗普加关税,重燃贸易战火。
人民币汇率水平该下降还是要下降啊,缓慢地比较稳定地下降到一个“合理均衡水平上”,也是一种“基本稳定”嘛。
12,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把消费和投资放在一起作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举措,这个还是蛮有意味的。
投资主要是供给侧。
之前的稳增长,路径几乎都是偏重投资。
累积起来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少产业供给过剩,以致恶性内卷。
但投资确实也能拉动部分需求,拉动部分消费,提供部分就业。
这次的表述也很清楚,说要大力提振消费,但没说要大力提高投资,而是提高投资的效益。
这个表述释放的信号还是比较明确的俄,就是投资还要继续搞,但是其重心需要转移,从以扩大规模为重,到以提高效益为重,量让位于质。
不要小看这个转变,后续很可能带来系列连锁变化。
创业做企业,搞投资的朋友尤其要重视这个转变!
13,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这些都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具体措施。

其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趋势信号。

“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依旧换新)、服务消费、文化旅游、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两重”项目(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城市更新,这些尤其值得重点关注,预计接下来1-3月份,其中不少政策就可能陆续出台。

而且都是有真金白银的政策,其中有不少商机!

另外,明确明年要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中国的全社会物流成本虽然近年来总体保持下降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4.4%。

也就是说,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8元下降到14.4元。

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全社会物流成本依然很高。

比欧、美、日都要高出不少,甚至比东南亚有些地区也都要高。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商业流通、惠及消费者、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电商如此发达,规模独步全球的情势下,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中国更显重要且紧迫!

14,(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注意,“人工智能+”行动。
明年预计将是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落地应用之年,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的变革,对就业的冲击,开始更加强烈。
每个人,都需要做好迎接人工智能冲击的准备。
拥抱,同步进化;还是守成,排斥。
这或许将决定我们绝大多数企业,绝大部分人未来的命运。
15,(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耐心资本,今年是热词。
创投界和创业圈都很期盼。
但是,今年是之间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不过,好的苗头是今年在理念和机制方面已经有比较好的突破,明年应该能有这方面很实质的落地进展。
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这确实是相当重要的。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加大力度,以达到真正能吸引的效果?
退出是关键堵点啊。
没有资本市场的顺畅退出,就难以有财富效应,难以形成正的持续放大的投资循环。
A股上市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吗?
比如一年300家?
16,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综合整治”,这四个字的意味,懂的应该都懂。
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就能看到具体的综合整治行动落地。
“内卷式”竞争确实已经到不改善不行,不治理不行的地步。
但是,如果把握好整治或治理的度,这个也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17,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不少是长青产业。
比如从业者众多的餐饮产业,以及其他实体服务业。
还有农业里的种植、养殖等产业。
还有制造业里的服装、纺织等产业。
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个时代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商业机遇的课题。
难点在其中还有个隔阂,还有鸿沟,如何双向奔赴,融合共创出新的价值。
这条路,走起来不容易,但值得去探索。
其实近几年也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对于众多传统产业的企业老板来说,尤其要重视!
18,(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这已经讲得很明确了,明年,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正式出台。
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这个太重要啦,要抓紧,赶快,而且要显著见效,形成常态化机制才行啊!
19,(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很明确了,明年财税体制改革,将正式开始落地。
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核心问题是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财力的重新科学划分和分配。
这事儿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儿。
可以说,是十分重量级,且影响深远的一项改革。
做起来不容易,但浅见以为肯定能搞成,总的来说毕竟是为地方减负,还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动力肯定比阻力大。在怎么地,比以前九十年代的分税制改革肯定还是要好搞的。
预计明年应该就能基本完成这项改革吧。
20,(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
单边开放是一招好棋,其中的单方免签,从今年的实践来看,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这次会议明确单边开放明年还将继续扩大,好的继续扩大,当然是既对又好!
21,(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电信、医疗和教育,这三个领域是比较敏感的领域。
扩大开放,难就难在观念的突破。
这次会议明确明年将继续扩大这个三个敏感领域的开放试点,是对外开放方面的继续突破。
明年,除北京(医疗和教育)、天津(医疗)、上海(医疗)、南京(医疗)、苏州(医疗)、福州(医疗)、广州(医疗)、深圳(医疗)和海南全岛(医疗),将有更多城市成为开放试点城市或地区,在医疗和教育领域有望增加新的优质供给。
22,(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
开头开宗明义——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后面的都是如何实现这个目的的具体措施。
明年新一线和二线合计50来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大部分将止跌回稳?
23,(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注意,现代化都市圈和县域经济,这是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发展重点!
24,(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增长极往往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增长极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资源的空间集聚,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中。能称为增长极的区域,通常具有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增长,
但增长极也必须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必须通过其强大的经济活动和创新能力,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有哪些区域将成为新的增长极的培育对象呢?
25,(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国家未来近年区域战略,基本已经都浓缩在这句话里面。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哪些省市将受益?
最受益的估计是广东啦,粤港澳大湾区。
其次是浙江,杭州湾大湾区。
再次是山东,环渤海湾大湾区,以及广西,北部湾。
26,(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绿色低碳,商业价值越来越明显!
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零碳园区、全国碳市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这里面商机确实不少。
创业做企业、搞投资的朋友们,要多关注啊!
27,(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优质本科将扩容,这个很重磅啊!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来了:优质本科将扩容,那其他非优质本科的怎么办呢?
本来在未来十年和更长的一个时期,高考学生规模就将逐步减少。
如果优质本科扩容,就意味着其他非优质本科的院校和相关专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源持续刚性减少的局面。
优质本科挤压非优质本科,非优质本科挤压专科,尤其是民办高职专科。
很现实,而且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未来十年,估计将是不少民办高职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十年。
再加上人工智能对不少专业造成的冲击,未来十年,估计也将有为数不少的大学老师将面临失业挑战。
怎么办?
实话说,时代的浪潮,大势不可逆啊。
惟有与浪(狼)共舞,同步进化,这也是没辙之辙!
28,要紧抓关键环节完成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针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针对企业经营中的关切诉求,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针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持续用力推进风险处置。
5个“针对”,都极具针对性。
每一个“针对”,都是工作重点。
其中,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居首!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明年一季度估计就将出手来一大波。
这一波,消费领域的朋友,要抓住!

更多探讨可进读者群交流。高质交流,闲人勿进!

识局Insight
洞察时代之变,探寻致胜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