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北伐(9)曹真伐蜀——为什么诸葛亮是帅才而曹真只是将才

文摘   2024-08-27 20:47   泰国  
一、曹真献策

曹魏太和四年(230年),蜀汉夺取武都、阴平一年后,魏大将军曹真入洛阳觐见明帝曹睿。

此时大司马曹休已经病故,明帝命曹真接替曹休担任大司马职务,又赐其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享受“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待遇的大臣分两种:第一种是皇帝主动赐给以示优遇,如萧何;第二种是皇帝沦为傀儡,权臣自我加戏,如董卓、曹操,以及东汉外戚,“跋扈将军”梁冀,曹真显然属于前者。

曹真对曹睿建议,蜀国近年不断骚扰边境,我们不如多路发兵击之,必能取胜。

我们知道,后来曹真伐蜀草草收场,原因文末会分析,不过我们先试着站在曹真的角度思考——他为什么建议伐蜀?
为了报答天子优遇,想立功报效?

可能,但不全是。

228年开始,蜀军连年入寇,虽然朝廷调度有方,前线将士用命,损失不过武都、阴平两块鸡肋,看似没让蜀国占到多少便宜。

但那些都是外人视角,只有曹真知道,形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比如丢失武都、阴平,事情虽然不大,但透出这样的信息——街亭之战后,蜀军开始变得强悍,野战、攻坚、协同能力越来强,越来越熟练,任其发展下去,对魏国将十分不利。

曹真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我们知道,当年(230年)八九月,蜀将魏延、吴懿将在陇西大败费曜、郭淮,明年(231年),魏军又将迎来卤城之败,司马懿将喜提“畏蜀如虎”光荣称号。

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得趁局势还没有糟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变被动为主动。

那么变局的关键在哪?
或者说,蜀军最大的倚仗是什么?

汉中。

汉中是拱卫蜀汉的天然屏障,汉中盆地与四川盆地相隔米仓山、大巴山,有汉水与荆州相连,是关中南下益州,也是益州北上关中的必经之路,故蜀部从事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在诸葛亮经营下,汉中已不仅是蜀国的天然屏障,也是蜀军北伐的前进基地,背靠天府之国,蜀军在此驻营、练兵、造械、囤粮,出秦岭可进入关中、陇西,顺汉水可达新城郡(东三郡);如果魏国大举来攻,汉中也可作为堡垒和战略缓冲带。

可如果魏国出兵占领汉中,蜀对魏的前进基地就成了魏对蜀的,进可越大巴山、米仓山进攻蜀国腹地,退可坚守备战,一切对蜀国的利好将全部归于魏国。

故曹真此次出兵的目标是攻克汉中,将蜀军赶回四川盆地。
当年曹操取汉中,蜀中一日数十惊,曹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为慎重起见,曹睿就伐蜀之事找司空陈群商量,陈群坚决反对,理由有三:

一是粮食筹措问题,当初武皇帝曹操征讨张鲁,准备了大量军粮,结果汉中没拿下粮食先吃完了,如今我们上哪筹措那么多粮食?
二是粮食转运问题,就算粮食筹措到了,褒斜道崎岖难行,粮食转运一定会受蜀军袭扰。
三是守兵问题,即使占领汉中,必驻守大量的军队(多留兵守要),那么国内守军就会减少(则损战士)。
前两点还算中肯,粮食的筹措和转运的确是大问题,第三点比较牵强:魏国只要拿下汉中,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蜀军常年袭扰之患,所谓“多留兵守要”,不过将关中、陇西守军移防到汉中,不存在“损战士”的问题。
曹睿将陈群的意见转告曹真,看得出曹睿的态度是倾向于出兵的,只是希望曹真思虑周全。

曹真对第一和第三点意见并没有在意,第二点倒是听进去了,褒斜道不但崎岖,部分栈道两年前还被赵云烧毁,他向曹睿请求改走子午道,出兵的决心不变。

八月,曹睿不顾陈群再次劝阻,正式下诏,令曹真伐蜀。

曹真的出兵方案,有详细记载的是两路:

第一路,由先锋夏侯霸开路,曹真亲率领主力从长安出发,经子午道南下;

第二路,由荆州战区司令司马懿率军溯汉水西上,在汉中东侧打开缺口,与曹真主力在南郑会合。

以上两路之外,还有“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曹真传》),即斜谷、武威(武威郡在凉州西北,离汉中太远,这里的“武威”应是武都、建威的简称)还有两路魏军参战,一共应该是四路大军。

此次南征的总兵力史书无载,考虑到汉中至少十万蜀军,四路大军要实现攻克汉中的战略目标,总兵力应该不下二十万。

二、雨一直下

对魏国此次出兵,诸葛亮已有准备,早在去年(229年)收取武都、阴平后,立即着手修筑汉、乐二城,巩固汉中防御。

筑城的同时,诸葛亮令中都护李严带两万江州军支援汉中,但李严推脱不肯动身,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听说司马懿已经开府治事了,到处招贤纳才”。言外之意不言自明——再不给我升官,我往别处投简历去了。

刘备死后,李严一直上蹿下跳,他曾上书朝廷,请求划出东部五郡成立巴州,由他出任巴州刺史,想搞“国中之国”,被诸葛亮拒绝;李严又怂恿诸葛亮加九锡,暗着搞变明着闹。

诸葛亮调李严到汉中前线,除了国防需要,也想就近约束他。对李严的讨价还价,诸葛亮退让一步,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又任命李严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接替李严执掌江州军政,李严这才率军赶来。
为应对曹真大军,诸葛亮一面整军备战,一面命魏延、吴懿自羌中地区进攻曹魏凉州腹地,形成围魏救赵之势。


曹真出门没看黄历,八月正是秦岭雨季,大军刚进谷就下起了大雨,子午道本就崎岖难行,大雨更让道路泥泞不堪。

诡异的是,这场大雨连下三十多天不见停,史载“九月,伊、洛、河、汉水溢”,沿途河水暴涨,冲垮栈道,衣服和粮食被泡湿,军士苦不堪言,仗还没打就体验了华容道的滋味。

谈不上什么士气了,自保都成问题,能打赢才见了鬼,曹真最理智的选择,应该派人向朝廷汇报情况,请求退兵,减少损失。

但曹真知道,他回不了头,伐蜀是他提议的,决策是皇帝顶着压力下的,衮衮诸公袖手看戏,这口怎么开?
先锋夏侯霸跑得快,在大水冲垮栈道前即赶到兴势(今陕西洋县北),这是公元219年刘备为汉中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兴势围。

夏侯霸刚扎好营,就被蜀军发现和攻击,夏侯霸奋力抵抗,先锋部队损失惨重,夏侯霸眼看要步父亲夏侯渊的后尘,幸得魏国援军赶到,将他救走。

司马懿率军沿汉水溯江西上,一开始还算顺利,攻克了新丰县(今位置不详),驻军丹口(今位置不详),与蜀军隔汉水对峙,同样遭遇大雨,无法前进。


陇西倒没怎么下雨,听说魏延和吴懿入寇,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曜率兵迎战,两军在阳谿(xi一声)相遇、会战。
关于这一战,史料记载多且高度一致:蜀军大胜,郭淮、费曜败走。

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

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延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懿左将军、高阳乡侯。——《华阳国志》
以上史料虽然都没有记载战斗规模,但两处提到“大破”,且事后魏延、吴懿获得高规格封赏与升迁,可知此战大振蜀军士气。

这一战也印证了曹真的担忧,蜀军的战斗力已非昔日可比,大魏国“虎臣逐北、蹈尸涉血”已成遥远的绝响。

九月,前线的战报纷纷传至洛阳,曹睿这才知道曹真大军开拔一个月,子午谷才走了一小半,司马懿在东边也被雨困住,伐蜀已经没多少胜算。

就在这时,陇西兵败的消息也传来,这更让曹睿震惊不已,当前伐蜀已经不重要了,先保住陇西要紧!

司空陈群、太尉华歆、少府杨阜,王朗之子王肃等人趁机上书,建议撤军,于是曹睿下诏,命令曹真、司马懿就地班师。

三、将才与帅才

曹真伐蜀,是继曹休石亭之败后,魏国又一次重大挫折。

——是吗?比起曹休深入吴境几乎全军覆没,曹真未入敌境即草草收场,仅夏侯霸和郭淮费曜两场局部败仗,曹真主力未受损,好像比曹休要体面些吧?

不能光算军事账,也要算经济账和政治账,

经济上,兵法云“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二十万大军来回两个多月是什么概念?子午谷大雨造成大量给养辎重牛马损失,又找谁报销去?

政治上,魏廷极其重视民心所向,街亭大捷后,曹睿立即发布“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书”,用胜利强调曹魏天命的合法性。

现在呢?天子下诏出兵,大司马亲征,却遇雨而回,出兵出了个寂寞,天下人会怎么说?
仗是人打的,雨可是天下的,这是老天爷盖章认定,老曹家的天命是个冒牌货。
——不能这么说吧,诸葛亮攻陈仓不也没攻下来?

诸葛亮攻陈仓不下,却并未撤回汉中,而是撤至半道配合陈式拿下武都、阴平,又成功阻截郭淮救兵;曹真、司马懿可有这样的后手?

两场败仗+空耗国力+政治被动,三笔账这么一算,不是败仗是什么?

显然,魏廷伐蜀的决策,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错在哪?
错在曹真,看不清大势。

他能觉察蜀军日渐变强的现实,遇见魏军将来的危机,不能说是平庸之辈。

他能判断汉中的重要性,决定取汉中,不能说没有战略眼光。

但出兵的时机,对吗?

蜀国不是不能打,三十三年后的263年,司马昭征发十八万大军分三路伐蜀,的确取得了成功,

但那是什么时候?诸葛亮已去世二十九年,《出师表》上提到的人全部去世,蜀政荒废到了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地步。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蜀者蜀也,非魏也。
而此时蜀国在诸葛亮治下正走上坡路,朝中人才济济,汉中带甲十万,对外结好东吴,哪一点像好打的?
更别说刘备、诸葛亮在汉中建立了多重防御体系,十万军队以逸待劳,而魏军要穿越茫茫秦岭,脆弱的补给线随时面对蜀军的袭扰,别说攻打汉中,能不能在饿死前走出秦岭都成问题。


最后探讨个问题,同是穿越秦岭,为什么诸葛亮五次都没遇上大雨,而曹真一次就遇上了?
这就是“帅才”与“将才”的区别了,请看诸葛亮北伐的具体时间:
第一次是228年春,

第二次是228年十二月,

第三次是229年初,

第四次是231年二月,

第五次是234年二月,

五次北伐,不是年末就是年初,完美避开了八月雨季。

十一年前(219年),有着水军优势的关羽反其道而用之,专挑八月攻打樊城,小举大克。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啥来着,“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身心俱疲的曹真回洛阳就病倒了,次年(231年)仍不见好,二月,诸葛亮再围祁山,曹睿只得任命司马懿为帅,火速赴长安御敌。

三月,曹真病逝。

能带兵的第二代宗室夏侯玄、曹休、曹真都没了,外姓人司马懿终于走上舞台,成为大魏的顶梁柱,魏国外部的麻烦消停了,内部的危机又悄然酝酿。
而诸葛亮,也即将面对这个宿命中的神秘对手。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各位大大如觉得能看,还请点击右下角“在看”,谢谢!
本系列其他文章:
武侯北伐(前传)七擒七纵——说说诸葛亮平定南中那些事
武侯北伐(1)臣本布衣——《出师表》究竟好在哪里?
武侯北伐(2)依依东望——一生趋利避害的孟达为何难逃覆灭的命运
武侯北伐(3)不用延计——为什么说“子午谷计划”是扯淡?
武侯北伐(4)街亭之战(上)诸葛亮为什么多次出祁山?
武侯北伐(5)街亭之战(下)街亭之战全过程复盘(万字长文)
武侯北伐(6)为什么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
武侯北伐(7)陈仓之战——蜀汉吊打曹魏的开始
武侯北伐(8)绝盟好议——无中生有的江东帝业




春秋风云录
春秋风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