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隋王朝垮台,薛举父子趁机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他们组建的新义军势如破竹,打下了不少地盘,手下有十几万的精兵,野心极度膨胀,发出狂言:“灭唐童,夺长安,睡美人(物理)”。
图源网络,侵删
01
武德元年六月初十,薛举大军进攻唐朝泾州,摆出一副要吃掉长安的架势(长安给你们也白搭,到不如让给老子呢!)。李渊急了,让李世民赶紧带兵去迎战。李世民也不含糊,带着大军就去了。
七月初,李世民挥师北上,直逼高墌城,誓要北伐。不料,这英勇无双的秦王一到城下,便水土不服,疟疾发作,拉肚子比姑娘家的生理期还来得猛烈。守城的官员们见状,心中暗自嘀咕:“这主帅一来就病成这样,看来此战凶多吉少啊!”李世民虽然身体不适,却丝毫不减其智勇。他下令深挖壕沟,闭门不战,静待时机。就这样,在主帅病重的情况下,唐军依然稳稳守住了高墌城。
李世民深知,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不足,久战必疲。于是,他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最信任的刘文静和殷开山。这两位老搭档,从太原起义到大唐立国,一直并肩作战,默契十足。有了他们的指挥,李世民心里也有了底。
李世民告诉他们:“薛举一支孤军,深入我方腹地,时间一久,必定粮草短缺,士兵疲惫。所以,他一旦前来挑战,你们千万不要应战,等我病好了,再商量一举攻下薛举。”
“举粮少兵疲,悬军深入,意在决战,不利持久。即欲挑战,慎无与决”,“俟吾病愈,再图破之”。(《旧唐书•刘文静传》载)李世民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发现了薛举的两大弱点——没粮,没兵源。相比唐军,则是粮多兵多,根基比薛举的要厚实。
等薛举全部士锐消磨殆尽,唐军再派精干骑兵去抢劫他的粮道,一来二回,岂不是事半功倍?
这样一来,摆在薛举面前只有三个选择:
1.回师去取陇西粮草,再与唐军决战;
2.强攻高墌城,拿下城池,就近取粮;
3.直接杀奔长安,擒贼擒王。
薛举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直接强攻高墌城。
02
问题在于,刘文静与殷开山二人,皆是老顽固,对他人的劝诫置若罔闻。他们视战争如儿戏,以为只要稍加筹谋便可轻易取胜。
他们深信,薛举听闻李世民病重,必然心生轻敌之念,此时正是发动进攻的绝佳时机。可打仗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这俩人真是让人操心。
于是,刘文静擅自做主,特意散播了这样一则消息:“秦王身体抱恙,病情严重!”意在误导薛举大军,降低其警觉性与防备之心,使他们误以为唐军群龙无首,犹如探囊取物般轻松可得。
刘文静随即率领大军前往高墌西南的浅水源地,布下阵势,准备与薛举大军展开一场生死较量,一决雌雄。
薛举得知唐军即将来战的消息后,立即派遣哨兵前往侦察。在确认李世民并未亲自领兵出征后,他才敢放下心来,准备迎战。
不久,哨兵返回并向他汇报:“李世民病情严重,状况堪忧。”听闻此消息,薛举欣喜若狂,几乎要欢呼雀跃。
为何薛举会如此兴奋呢?原来,李世民以卓越的战术布局而闻名,是薛举眼中的劲敌,难以对付。这次李世民因病无法亲自领兵,无疑大大减轻了薛举的压力。
《旧唐书·薛举传》载:
“武德元年,丰州总管张长逊进击宗罗睺,举悉众来援,军屯高墌,纵兵虏掠,至于豳、岐之地。太宗又率众击之,军次高墌城,度其粮少,意在速战,乃命深沟坚壁,以老其师。未及与战,会太宗不豫,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请观兵于高墌西南,恃众不设备,为举兵掩乘其后。太宗闻之,知其必败,遽与书责之。未至,两军合战,竟为举所败,死者十五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陷于阵。”
他心中暗自庆幸,认为这次战斗或许能够轻松许多,不必再担心李世民那令人捉摸不透的战术布局。至于战斗究竟会持续多久,薛举此刻也充满了期待与自信,认为胜利或许就在眼前。
他一边摆出正面对阵的姿态,与唐军展开激烈的对抗,另一边却巧妙地部署了一支精锐骑兵,悄然绕至唐军的后方,意图发动出其不意的偷袭。
这场战斗在浅水源地区迎来了激烈的高潮,唐军统领刘文静和殷开山由于对此次战术布局抱有极高的自信,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局势,并未料到会遭遇突发情况,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战斗结果出人意料,唐军遭受了重创,大败而归。八大总管所率领的军队也无一幸免,全面崩溃。在激烈的交锋中,无数英勇的唐军儿郎不幸牺牲,而一些则不幸被俘。
全军覆没的消息迅速传回了军营,李世民听闻后,面色骤变,显得惊慌失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无奈地只能下令全军撤回长安,暂避锋芒。
与此同时,薛举则兴高采烈地乘胜追击,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占领了高墌。为了炫耀自己的赫赫武功,他下令将唐军的尸体堆积成山,以此作为他胜利的象征。
03
这些年,秦王李世民可是战无不胜,但这次运气似乎不太眷顾他,竟吃了几回败仗。可这位战神哪会轻易服输?
同年九月,病愈后,他率领大军重返高墌城。这回,秦王可是长了记性,不再急吼吼地冲锋陷阵,而是稳扎稳打,守株待兔,等待战机。
薛举的儿子薛仁杲见唐军龟缩不出,便派宗罗睺领兵在城外虎视眈眈,自己则坐镇城中。双方就这么僵持着,谁也拿不下谁。这局势啊,真是有趣得很,原本是守城的薛举军反倒成了主动进攻的一方,而秦王则成了被动防守的那个。
薛仁杲真觉得自己是个狠角色,学着刘文静那一套,守城不出,派宗罗睺出去拼杀。薛举的军队本来就在冲锋陷阵,这样的部署也挺合理。宗罗睺几次挑衅,李世民却稳如泰山,坚决不应战。
两军就这么僵持着,大家都手痒痒想干一仗,可李世民淡定地说:“咱们刚吃了败仗,士气还没恢复呢,敌人正得意洋洋,咱先别急,等他们骄傲过头,咱们再猛攻,必胜无疑!”传令营中:“敢言战者斩!”
李世民在等战机,因为敌军刚胜,气势盛,是强兵,我军得避其锋芒;我军刚败,得聚军心,是奇兵。再说,我军背靠长安,有退路,算正兵;敌军孤军深入,算奇兵。两军僵持多日,敌军粮草告急,人心惶惶。恰逢敌首薛举病逝,大将郝瑗亦哀伤而亡,军心动摇。其子薛仁杲继位,却性格暴躁,缺乏才干,将领离心。李世民闻讯大喜,断定时机已到。
04
自浅水源一役失利,还得在这重振旗鼓!这地儿,山水相依,既开阔又平缓,简直就是打仗藏兵的天堂,让敌人防不胜防!
李世民深思熟虑后,派遣了梁实率兵前往浅水源,表面上摆出要与敌军决战的姿态,实际上却是巧妙地设下诱饵,意图引诱敌军露面。
宗罗睺见状,顿时心生欢喜,误以为唐军这是要发起全面进攻,满心期待能够借此机会大获全胜。因此,他毫不吝啬地将手中精锐尽数派出,意图一举击败梁实所率领的唐军部队,从而取得辉煌战绩。
梁实小队的行动,可真让人捏把汗啊!他依照李世民的计谋,坚守在那高高的山头,硬是不出战。想想也真是难为他了,毕竟他是诱饵,营地连水都没有,人马都渴得难受。
宗罗睺那边等得不耐烦了,他觉得只有先拿下梁实,才能接近唐军的主力。这边在猛攻,那边却是在耐心等待时机。要是搁现在,李世民恐怕得给梁实打个电话:“梁实,哪怕最后一个人都不能少,你得给我守满一天一夜!”
梁实们终于按捺不住,此刻敌军已疲惫不堪。李世民见时机成熟,下令出击!天刚破晓,他便派大将军庞玉领兵前往浅水源布阵。北伐大军如神兵天降,准备给敌军来个出其不意的打击!
05
宗罗睺大军压境,庞玉压力山大。这时,李世民犹如神兵天降,从浅水源杀出,宗罗睺只得分散兵力应对。原来,李世民故意在浅水源调虎离山,暗地里主力绕至敌军背后,形成夹击之势。宗罗睺军队大败,伤亡惨重。
胜利在望,李世民却不满足,率两千精骑追击残敌。其娘舅劝他小心为上,李世民却硬气十足:“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李世民北伐,志在驱敌复地。此战薛举,先破宗罗睺为始,再取关中为终。
06
薛仁杲听闻败讯,面色骤变,急忙布下战阵,准备背水一战。李世民却别出心裁,仅率两千轻骑,于泾水畔从容布阵。众人见状,无不心惊胆战,疑为将部队置于险境。
然李世民此举,实则深谋远虑。以少敌多,意在制造压力,令敌军不敢轻进;同时,阻断败军退路,避免敌军势力合流。
此等布局令敌军捉摸不透,难以预测其意。敌军或许想不到,李世民竟能仅凭两千人马,便敢挑战其大军。
果然,不出多久,薛仁杲手下的将领们就开始动摇,觉得继续打下去也是徒劳,纷纷产生了投降的念头。
等到夕阳西下,李世民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抵达前线,将高墌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就这样,李世民仅凭两千多骑兵,便成功将薛仁杲逼到了绝境。
07
“夜半,守城者争自投下。”
“仁杲计穷,大势已去,己酉,出降;得其精兵万余人,男女五万口。”(《通鉴纪事本末•唐平陇右薛举》载)庆功宴过后,次日,李世民便带着部队返回长安。这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可高兴坏了,但他也生气,觉得薛举父子杀了他那么多士兵,得把他们的人都杀了才行。
这时候,刚投奔过来的李密就劝李渊:“薛仁杲的杀人行为确实错误,但我们不能一直沉溺于对他的怨恨之中。我们应当放下仇恨,以更为宽容和仁爱的态度对待百姓,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李渊听了,也就没那么生气了,还让李密去迎接李世民。 李密此人,平日傲骨铮铮,敬佩之人寥寥无几。惟对秦王李世民,却心生折服,武功谋略皆叹服不已,可谓心悦诚服,五体投地。参考资料:
【后晋】刘昫《旧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美】熊存瑞《天可汗》【中】丁自生《盛唐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