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承认一点,本人很少看乒乓比赛,几乎从来不看,知道孙颖莎陈梦等人的名字,实在是因为挡不住24/7的狂轰滥炸,然后就看到了一个乐子,在中国队内战中,陈梦力压孙颖莎拿到了冠军,海量的孙颖莎“球迷”不干了,不仅在网上兴风作浪,还当场给了陈梦一个中指。
如上所述,这两个人我都不太熟,但陈梦应该没干什么“坏事”,而且看起来也比孙颖莎什么的低调很多—太低调哪会有这么多“粉丝”。
这件事,也反应了长期以来的中国饭圈文化,给我们这些局外人不断地提供各种好笑的乐子。
1、粉丝不知道自己在粉什么。中国饭圈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盲从,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乒乓球就最好的例子,平时有几个人看乒乓球的?中国地方乒乓球队常年落魄到连个主场都没有,乒乓球在平时有任何商业转化的可能性吗?除了少数几个金字塔顶端的运动员,绝大多数乒乓球运动员能从这项运动中获得有保障的经济收益吗?
必须承认,足球仍是中国极少数能产生巨大商业价值的运动项目(也许没有之一),每场几万人的上座大概比得上乒乓球队一个或几个赛季的总观赛人数(剔除拿免费票去看的)。
那么问题来了,平时这么多乌央乌央的乒乓“球迷”去哪了?
这些人,也不能算冠军迷,更正确的定义是“热闹迷”,宣传哪个就跟哪个,哪里热闹就去哪里,至于在干什么?跟我有啥关系,凑到热闹凑到流量就够了,还能充分展现一下自己的拳拳爱国心,赢(麻)了。
2、也正因为不知道自己在粉什么,对这项运动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才会出现很多“人迷”,而且是“非黑即白”的“人迷”。足球世界杯也会吸引很多路人迷,但区别在于:真球迷仍占了绝大部分,少数颜值粉,路人粉中说不定还不要不小比例会被转化。且世界范围内的足球球迷文化本就足够发达,根本不是低端粉圈文化能轻松撼动的。
3、孙颖莎人迷多,所以新“入坑”的“球迷”大多也转向此人。这是典型的饭圈效应,“粉丝”多的梗也多,大家一起玩梗就成了某人的“人迷”,现在的饭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从人迷圈变成了“梗迷”圈。很多主打社群营销的app,如某书,a+站等,其主要吸粉手段之一就是在弹幕和评论区玩梗吸引流量(有些高赞评论显然是官方带节奏),很多人不看正文内容直奔评论区,玩梗才是主要目的。很多明星也用这种手段吸粉,故意搞点材料给粉丝玩梗,搞点“憨憨”的表情包卖弄人设,也能吸引不少“粉丝”。
故而,特色饭圈最大的“特色”,其实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粉”什么,和其他很多现象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