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苏:纪念七里镇74届知青下乡50周年会议讲话

文摘   文化   2024-10-31 00:00   湖北  



请关注↖“楚文学”



2024年第155期

总第1258期



纪念七里镇74届

知青下乡50周年

会议讲话


罗红苏


  亲爱的各位同学!知青战友们,大家好!

  今天是2024年10月25号,是我们原七里区七四届知青战友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受各位战友的委托,袁桥、耿促进、陈再新战友的指导。方元才、赵红斌、占先荣、叶细梅、李丽怀、方志豪、罗浪涛、方德明和我组成本次活动服务小组,筹备策划了本次活动,为本次活动服务,如有不到的地方敬请各位谅解!

  本次活动也是周雷功,方峰进两位知青战友生前的遗愿,完成本次活动也是对两位的在天之灵的告慰。

  各位都是我儿时的发小,同学,是我的知青战友,是我的好兄弟,好姐妹。50年前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那时还只有十六、七岁的我们,告别了父母亲人,走上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与贫下中农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锻炼自己的意志,成长了自己的身躯,洗涤了自己的灵魂,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更饱尝了生活的酸甜和苦辣。同时,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也结下了一生难忘的战友情谊!

  结束几年知青生活,我们都陆续返回城镇,走上了各自工作岗位。在几十年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又经历了计划生育,企业改制,下海上岸,上岗下岗,退岗退休等等风风雨雨,我们是背负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群,从此中国岀一个新的词语"上山下乡",全世界出现了一个独一无二特别的称谓的人群:"知青"!我们守护着、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各种改革,承受着各种改革带来的阵痛,也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壮大。而我们也由50年前的"青少年"变为"老同志"“老知青",千变万化,但我有一样没有变,就是我们是发小,是同学,始终不变的是在当年知青生活中接下的深情厚谊,浓浓的知青战友情。



  今天我们都已是花甲之年,不再年轻。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长相聚!愿我们各位在家庭的生活中,照顾好老伴,引导好自己的里孙外甥,更重要是保重好自己的身体。时常喝点健康幸福的小酒,但不过量。能写的,多写一点生活中的点滴。能说的,讲一点昨天的故事。喜欢打牌的,多一点情趣,少一点输赢。爱健步的,每天八千步左右,做有氧运动。能跳舞的,像我们相逢是首歌、七里傣族群群主叶细梅和赵红斌大姐那样,跳出红安,跳到香港,跳岀老百姓多彩生活。能歌唱,像我们的方元才翟惠平、方德明兄弟那样,唱岀红安,唱进军旅,唱出最美不过夕阳红。我的讲话完了,最后祝愿大家福暖四季,顺遂安康!谢谢大家!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




楚文学
搭建原创平台,推介健康文明向上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