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楚文学”
2024年第132期
总第1235期
时光里的
温暖印记
——红安大布与奶奶的手艺
周中金
在我心中,有一个不完整的印记,静静地躺在我的大脚姆指甲上,宛如时间长河中一块不易磨灭的石碑。这个伤痕伴随着我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直到如今花甲已过之年,它依旧清晰可见。每当目光不经意间触及这处小小的瑕疵时,那些关于奶奶胡望弟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奶奶的手艺与生活
那是我幼年的日子,在那个年代里,生活简朴而纯粹。奶奶是个勤劳的人,白天她在田间劳作,晚上则坐在家中纺线织布。我记得她那双粗糙却温暖的手,总是灵巧地穿梭于线与纱之间,为家人编织着希望与温暖。然而,正是在一个这样的夜晚,一次意外让我的脚指甲留下了永远的记号——奶奶坐的凳子不小心碰到了我的脚趾。
奶奶使用的纺线工具非常简单,但却极为实用。她有一台木质的纺车,由一个大的转动轮、一个小的纺锤以及驱动它们的手柄组成。每晚,她都会将准备好的棉花条固定在纺车上,通过手摇动大轮,带动小纺锤快速旋转。操作时,她一边转动纺车,一边用手拉伸纤维,使其逐渐变细并捻合成线。随着线的形成,它会被缠绕到纺锤上。为了准备纺线用的纤维,奶奶还会使用一种梳子,包括粗梳和细梳,用来梳理棉花,去除杂质,使纤维变得松软且排列整齐。
织布的过程同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奶奶会使用一台织布机,这是一种由多个部件组成的装置,包括经轴、纬轴、打纬刀和梭子等。先要准备好经线,即将多根线按照一定的宽度排列固定在织布机上。随后,用梭子穿引纬线,在每穿过一次后都要用打纬刀压实,形成紧密的布匹。这是一个既费时又需要耐心的过程,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块布料。
传统技艺的传承
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让这些传统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们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却永远不会消失。岁月悠悠,奶奶早已离开了人世,但她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份物理上的痕迹,更重要的是那份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的爱与关怀。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伤疤,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情感之间的桥梁,提醒着我珍惜身边的每一份亲情,以及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生活瞬间。
红安大布的独特魅力
最近,一位来自红安的朋友见我爱出汗,特地送给我一件红安生产的布衬衣。这件衣物不仅吸汗透气,而且健康舒适。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红安布衣的生产全过程,但这件衣服让我想起了幼小时期奶奶一人纺线织布的场景。红安大布采用纯天然的孝感“光籽棉”,经过72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从采棉、轧花、弹花到搓棉条、纺纱、染色(如果需要的话),再到牵经、整经、穿筘,最后是织造和整理,每一步都凝聚了匠人的智慧与汗水。这种布料以其柔软舒适的触感、良好的透气性和环保特性著称,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纺织品。
温暖的记忆与传承
穿上这件红安布衣,仿佛能够感受到奶奶当年的那份温柔与坚韧。它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一段故事,一段情感,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不忘那些传统工艺背后的故事,珍视每一份来自过去的温暖记忆。每当我抚摸这件布衣时,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情,仿佛奶奶仍在身边,继续以她的手艺温暖着我的心。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