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胡平:红安县高桥镇红色历史探寻

文摘   文化   2024-10-15 10:47   湖北  



请关注↖“楚文学”



2024年第144期

总第1247期


亮剑英雄地

红色高桥镇


——红安县高桥镇红色历史探寻


吴涛    胡平



  总有一段往事令人回想,总有一段征程令人难忘;总有一种高度令人仰望,总有一种信念令人昂扬。满怀着对“亮剑英雄地,红色高桥镇”的无比敬仰,踏着先辈们的红色足迹,探寻着高桥独特而厚重的红色历史,让人倍感启迪。

  播撒革命种子的星星之火

  王鉴(1895—1928)高桥余家边村王兴禄湾人。1921年经董必武、陈谭秋介绍入党,是武汉中学五位最早的黄安籍党员学生,1923年冬由他组建中共黄安工作组。1924年夏,被董必武派回黄安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并在本村创办了第一所平民夜校。

  革命伴侣夏国仪,高桥夏家塆人,在王鉴的影响下参加革命,是黄安县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夫妻俩自费在家里为平民夜校置办教学用具,购买瓜子、茶叶和丝烟招待农友学员,免费教授农友识字,传播革命道理,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同时带领农友反封建、反礼教,宣传放足、剪发的好处,教唱《妇女解放歌》。李先念就是第一批带领九龙乡农友来听课的平民夜校学员。

  这对革命夫妻,组织农友成立了第一个高桥农民协会,王鉴当选农民协会委员长,夏园仪当选为执行委员。夫妻俩带领协会会员开展了轰轰烈烈镇压土豪劣绅、处决恶霸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暴动。

  镇压紫云乡恶霸地主吴蒂村,带领数千农友参加的西砦会战斗,组织农会会员大闹龙潭寺,分田分地分财产给农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革命的滚滚浪潮,让土豪劣绅切齿痛恨:“天有王鉴,日月不明;地有王鉴,草本不生;人有王鉴,胆颤心惊”。革命的火种由高桥向四周不断地星火燎燃,革命的种子从此在高桥生根、开花、结果。

  令人痛惜的是:1927年冬,在白色恐怖之中坚持革命斗争的夏国仪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被反动派剥光衣服,用铁丝穿着她的乳房游街示众,被残忍杀害。这位黄安妇女运动的先驱,英勇就义时年仅28岁。

  此时,远在湘鄂西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暴动又身患疾病的丈夫王鉴,他深知家乡革命斗争的严峻和残酷,心中隐隐不安。就在那段思念故乡、牵挂妻子的悲伤时刻,他写下了一首《怀乡》诗:“遥聆故里起风波,听说罹灾人更多。隔断乡间无信息,不知情景又如何”。1928年春夏之交,也就在夏国仪牺牲后的三四个月时间内,王鉴病逝于唐王镇,这位农民运动的先驱时年33岁。

  一对革命夫妻,两位革命英烈。他们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初心之光不灭。一面面高高飘扬的党旗,由无数英烈的鲜血染红。高桥人民义无反顾地接过先烈手中的革命火炬,朴诚勇毅,前赴后继,让革命的红色火种生生不息。

  高桥农民武装斗争的战火洗礼

  从1924年夏,共产党员王鉴回高桥创办第一所平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到1931年11月,李先念率众参加红军,走出高桥。七年多的时间里,高桥地区的早期革命活动,从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逐步发展成为以高桥为中心,向东、向南、向西不断扩展的农民武装斗争的燎燃之势。

  李先念从平民夜校的学员,到农友中的农民运动领导人;从建立村义勇队到组建九龙乡自卫队;从九龙乡游击队长到高桥区工人纠察队大队长;从镇压同村同乡的恶霸地主到率领高桥五千农友参加黄麻起义,一直站在了农民运动的前列,成为了高桥地区农民运动的领袖。

  在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中探寻革命道路,在血与火的农民武装斗争中坚定跟党走的坚强信念。李先念从九龙乡团支部书记到党支部书记;从高桥区委书记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再到陂安南县委书记,一步一步把高桥地区的革命力量发展壮大,把高桥地区革命的熊熊烈火不断向东南的麻城、西南的黄陂、西北的大悟燃烧。形成了当时东西四十公里、南北二十公里,人口超二十万的一大片革命红色区域。当时的陂安南苏维政府成立了一系列完整的组织机构:设立了军事指挥部、守备团、独立团、革命法庭、政治保卫局、总工会、妇女部、劳工委员会、工农监察委员会、雇农工会、少先队指挥部、童子团指挥部和医院、合作饭堂、油印局、红军修械厂。

  星星之火燎燃,红旗漫卷高桥。在建立了各级农民协会的同时,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运动,掀起了高桥地区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商民运动和儿童运动的革命浪潮。李先念组建的陂安南“农民自卫军”英勇地杀向地主民团,消灭和驱逐“清乡团”,粉碎敌人的凶残“围剿”,参加了黄麻起义、二次暴动和黄安战役。这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让高桥的革命烽火熊熊燃烧。

  1931年12月,李先念带领着在高桥这块土地上经过战火洗礼的红色队伍,高举着从高桥燃起的这团革命火种,转战鄂豫皖,奋战大巴山,鏖战长征路,血战河西走廊,直至谋略中原,弛聘大江南北,成为人民军队中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和军事家,被毛主席称为“不下马的将军”,为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百青年当红军的血染风彩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

  如果说,从1925年春高桥农民运动的开始,至1931年10月大革命的转折,是李先念走上革命道路,站在农民运动前列,在高桥地区带领农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七年,是为了深深的阶级仇。那么,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入侵,内忧外患,则强烈地激起李先念和高桥人民的民族恨。

  “九一八”事变后,鄂豫皖中央分局号召,要求根据地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扩大红军队伍,支援红军作战。面对国恨家仇,李先念毅然决定率高桥一批青年参加红军。1931年10月17日,在庙咀塆广场召开“扩红大会”,全镇近千名青壮年涌跃报名,最后选定了三百余名青年加入红军。高桥苏维埃主席李先念率三百余名青年参军的事迹,受到中央分局和特区军委会的表彰,苏区《列宁报》进行了报道,也成为鄂豫皖妇孺皆知的一段佳话。1931年12月,李先念率领着这支革命队伍开始走出高桥,被正式编入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李先念任团政治委员。

  铮铮铁骨赴国难,血洒疆场几人还。高桥三百热血青年当红军的壮举,正如百色起义的革命烈士黄治峰《无题》诗中所抒发的“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哪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的英雄气概。

  在高桥12位开国将军的将领中,也许就有当年从这三百余名青年中走出的一员;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也许这三个红安人中就有一个高桥人的身影;每四名英烈中有一名属红安籍;也许在这众多的红军英烈中,就有当年这三百青年中的高桥“伢”。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三百青年当红军,他们用热血铸忠魂,用鲜血和生命抒写出高桥人的家国情怀。无论是当年一起从高桥出征的三百余名热血青年,还是九死一生的高桥籍开国将军,他们的一个个名字,都是血染的风彩。

  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陂安南县

  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诞生于大革命的战火之中,从1931年6月建立,至1946年6月中原突围前夕撤销建制,历时15年。历经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曲折多艰的战火洗礼,经历了15年的苦难辉煌。

  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正式决定成立陂安南县,将黄安县的高桥、八里、平安三个区及桃花区一部分,黄陂县的塔耳、姚集、研子、长堰四个区合并成立陂安南县。同月,陂安南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庙咀塆戴氏祠堂召开,选举李先念为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鄂豫皖中共分局同时决定李先念任陂安南县委书记。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设立于高桥庙咀塆,并改名为“中华市”,将詹店街改名为“列宁街”。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积极开展土地革命,不断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全面推进根据地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陂安南人民万众一心投身根据地建设。

  1932年6月,因张国涛战略指挥上的错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陂安南县在血雨腥风中被国民党军占领。在长达十年的黑暗统治下,陂安南人民初心不改,红旗不倒,仍然坚持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积蓄着一股更加顽强的革命力量,锻炼了党和革命群众,造就了革命骨干和革命武装。

  1942年7月,中共鄂东地委决定再次成立中共陂安南县委,组建陂安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军事指挥部,建立起以陂安南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陂安南县,是鄂豫边区辖区最多,范围最广、机构最健全、粉碎日伪军“清乡”“扫荡”最有效的根据地之一,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战略基地,鄂东地委将这一区域作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中原突围前夕,陂安南县撤销建制。至此,陂安南县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历经了长达15年之久的艰难斗争历程。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直致解放战争前期,陂安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斗争,为创建、保卫和建设根据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陂安南地区在册烈士2332人之多,其中高桥镇在册烈士就达1583人。诞生了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走出了28位开国将领。其中,高桥镇就占了12位,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一批杰出人才。高桥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愧为是英雄之地、光荣之地、荣耀之地。

  红色高桥的红色印记

  大革命时期,高桥区是孤悬于鄂豫皖苏区最南端,一个独树一帜的红色中心区域;抗日战争时期,高桥是鄂东地区最好的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爆发之前,高桥为新四军第五师提供了一片保存空间和发展力量。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在高桥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

  第一所平民夜校。1924年夏,由王鉴在高桥王兴禄创办,高桥地区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

  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1年6月。李先念任县委书记兼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机关设在庙咀湾戴氏祠堂。

  “中华市”、“列宁街”。1931年夏,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将机关所在地庙咀塆改名为“中华市”;将詹店街改名为“列宁街”,红色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

  “竹青门”、“邦山门”。1931年10月,为纪念江竹青、熊邦山两位烈士,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将詹店街南门命名为“竹青门”、北门命名为“邦山门”,以激发高桥人民的革命斗志和斗争精神。

  陂安南县童子团少先队妇女会旧址。成立于1931年夏的县童子团、少先队、妇女会在此领导和组织全县妇女儿童投入土地革命运动。

  陂安南县合作饭堂旧址。成立于1931年6月的合作饭堂原为“易昌和”商号,主要负责接待南来北往的红色交通员及革命同志,凡持有鄂豫皖苏区党政机关介绍信者,均可在此饭堂食宿,免费接待。

  陂安南县医院旧址。医院成立于1931年夏,共有医务人员10余名,以中医为主,主要为苏维埃机关人员及附近的群众送医治病。

  陂安南县油印局旧址。油印局成立于1931年夏。主要任务是为县苏维埃政府印刷公文、机关刊物、革命标语和传单等。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和鄂豫边区党政机关在此印刷出版《七七报》《挺进报》《七七月刊》《党员须知》《怎样做好支前工作》《游击战术》《黄安县农救新闻》《陂安南县抗日歌曲选》等。

  陂安南县政治保卫局旧址。政治保卫局成立于1931年6月。

  陂安南县兵工厂旧址。兵工厂成立于1931年秋,有职工20余名。为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1932年初兵工厂迁至黄安县城,不久又北迁罗山。

  陂安南县列宁小学旧址。1931年夏,学校由县苏维埃政府在庙咀塆黄士咀创办。学校按正规化教育设置,有国语、算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此外每周还设有两节时事政治课,由党和苏维埃政府负责人到学校作时事报告。

  陂安南县革命法庭旧址。革命法庭成立于1931年夏,革命法庭审判土豪劣绅,打击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巩固革命政权。

  一处处革命的红色印记,一座座革命的红色丰碑。她展现的是红色之根,彰显的是红色之源,凝聚成高桥人民“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乃至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红色发源地。

  红色高桥的红色基因

  高桥是一部经典,高桥是一种精神,高桥是一座丰碑。

  红色高桥,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的火种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燎燃。王鉴这位农民运动的先驱,在董必武的指引下,是他引燃了高桥革命之火,使之成为燎燃之势。

  红色高桥,是因为高桥早期农民运动有良好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使之孕育出李先念这位农民武装斗争的领袖,是他将高桥革命斗争的烈火熊熊燃烧。

  红色高桥,是因为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她,使这块红色的土地愈发厚重。红安在册革命烈士22552人,高桥1583人,占比7%;红安师级以上英烈65位,高桥11位,占比17%;还有著名烈士王鉴、夏国仪、王秀松、江竹青、田开寿、孙玉清这些不可忘却的英雄名字。

  红色高桥,是因为一代代人接过革命火炬,朴诚勇毅、前赴后继、使之成为初心映红之地。三百青年当红军的壮举,是高桥人民勇立时代潮流,历经风雨洗礼,以铮铮铁骨赴国难,谱写出红色高桥的壮丽诗篇。

  红色高桥,是因为将星璀璨发出的耀眼光辉,使之闪闪夺目。红安走出两位国家主席,高桥占一位;红安61名开国将军中,高桥占12位;其中:八名上将,高桥占一位;十名中将,高桥占5位;43位少将,高桥占6位;全县162名师军级高级开国将领,高桥占18位。他们是立党、建军、治国的铮铮脊梁。

  红色高桥,是因为这里有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的红色印记,红色历史底蕴深厚而独特,使之成为革命传统教育资源集中之地,是共产党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精神家园。

  这正是——

      红色高桥血铸成,

  万众一心凝精神。

  陂安南县英雄志,

  高桥河畔烈士魂。

  遗址处处风和月,

  故迹斑斑弹与痕。

  初心不改信念在,

  接力自有后来人。

  


作者简介:

  吴涛高桥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胡平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所会员、县卫生健康局退休干部。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




楚文学
搭建原创平台,推介健康文明向上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