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楚文学”
2024年第158期
总第1261期
火红年代
激情岁月
一一致七里坪七四届知青下乡五十周年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知青。
我们来自一个共同的故乡一一七里坪。
这是一片充满传奇的英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走出过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英勇的红军队伍,成为当年鄂豫皖苏区的中心一一列宁市。
五十年前的今天,又有一支年轻的队伍从这里出发了,奔向七里坪镇所辖的八一、福德、团山、古峰岭等四个知青点,开启了我们从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次新的征程。
当年的我们,在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下,心中揣着美好的梦想,脸上洋溢着青春的风采,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顶草帽,两条毛巾,三件铺盖,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就是我们的美好理想。上山下乡,战天斗地,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
盛大的欢送会在区大礼堂召开。主席台上,区领导慷慨激昂的讲话,催人奋发。会场内外,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欢送的人群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父送子,母送女,谆谆嘱咐,依依惜别,象极了当年长胜街上十送红军的场景。
年轻的我们,头戴金黄的草帽,胸佩鲜艳的红花,挺直腰板,激动的年轻心脏噗噗跳动,想到即将告别父母,走向那陌生的乡村田野,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内心既有兴奋和期待,又有些许的忐忑和迷茫。但是,我们作为大别山的新一代儿女坚守一个信念:党的号召就是行动的指南,祖国的需要就是前进的方向!
当年年少的我们,曾经是多么懵懂无知,当我们真正开始了插队生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劳动的艰辛,什么是人生磨难的挑战!
青春似火,岁月如歌。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我们摸爬滚打,才真正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验。在炎炎烈日下,我们挥汗如雨,奋战在双抢第一线,栽秧割谷,在凛冽寒风中,我们挥锄抽槽挖沟开茶园。我们通过辛勤的付出,在农民大哥的手把手帮助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许多人学会了犁田打耙、栽秧割谷挑草头,还有人当上了拖拉机手、制茶能手、种田行家。闲暇之余,我们自编节目,吹拉弹唱,到四邻八乡演出,赢得了乡亲们的欢声笑语。
春种秋收,寒来暑往。我们的脸庞晒得黝黑,脊背上的皮肤晒脱了一层,又长出了新皮,手掌心结下了厚厚的老茧。我们的汗水洒在了天台山下的冲冲洼洼,我们的足迹印在了倒水河边的田田畈畈。当我们拿到年终工分结算表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靠着一双还不粗壮的手,我们养活了自己。
红色摇篮,薪火相传。在七里坪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我们深深地沐浴在红色传统文化的阳光里。在庄严的党旗下,我们曾亲耳聆听了红军老团长方和明讲述的解甲归田建设家乡的动人故事。在阴冷潮湿的红军洞里,我们亲眼见证了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战斗场景,还有秦绍勤、张南一、程训宣等等烈士的壮烈事迹,这些就发生在家乡的真实故事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洗涤了我们的灵魂。
光阴如梭,沧桑巨变。亲爰的知青战友们,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相聚在一起了。深深同学情,暖暖战友意。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都深深眷恋着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无论时光过去多久,我们都没有忘记那激情澎湃的知青岁月。
我们知足了,因为知青的生活磨砺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坚强,升华了我们的人生,这些优良品质使我们受益一生。
我们也幸运,因为我们没有被时代抛弃,我们有幸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见证了共和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征程,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了智慧和力量!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今天的我们虽然两鬂斑白,青春不再。但是知青战友的缘分让我们成为兄弟姐妹,同学校友的情谊让我们心手相连。愿大家珍惜当下,珍惜友情,享受生活,健康快乐!在这个奋进的新时代,继续努力发出我们的光和热。
巍巍大别山啊,不要说再见,我们永远在您的怀抱,淸清倒水河啊,不会倒流,我们在时代洪流中永远向前。
主管:红安县文联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为序)
王辉淼 江长深 孙雪丽 张际春 张楷良 金仕善
秦 遥 倪先胜 徐绪敏 黄谷子 詹学群 谭 冰 戴水冰
法律顾问:何清华14403201710145559
主编:熊立功 副主编:吴秋生 张冬明
视频号编辑:卢喜荣
编审:李绍伦
投 稿 须 知:
1,原创首发作品优先发表;2,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照片,经编辑审核推介;3,谢绝抄袭、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作品,文责自负;4,20元以上,70%的赞赏作为作者稿酬;5,驻《楚文学》选稿网络平台有搜狐网《作家视野报》;选稿报刊有《东坡文艺》《红安文艺》《红安文学》《铜锣诗词》;6,发表的作品,将择优在国家正规出版社结集出版。7,郑 重 声 明:《楚文学》所发各类文章,均系作者原创,各类媒体使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这里少数使用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8.收稿 邮 箱:17786638187@163.com
关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