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文学院在文科楼A312、A314、A331举办了第二届硕博论坛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第四届“问道”论坛。
第一组“先秦两汉南北朝方向”由刘林霄同学主持,付竞熜、高胜美等五位同学作报告,于飞老师总结点评。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专业的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论坛第一组的发言及评议。
付竞熜的《〈诗纬〉对商契降生的书写》论述了《诗纬》有意将始祖降生神话构建成一个“感生——受命”叙事模式,以提高帝王政权的权威性。高胜美的《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看四库馆臣的六朝文学观》以《玉台新咏》为切入点,认为四库馆臣对《玉台新咏》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认识超越前代。对文人个案的研究,如孔融、陆云等文人的定位也超越前代,作出了符合文学史的理性判断。刘林霄的《论〈乐府诗集〉中的邯郸形象》论述了《乐府诗集》中邯郸形象的具体内涵及其呈现,开拓了城市形象研究的新思路。潘素雯的《从“俗鬼”“尚巫”观汉代南越“鸡卜”起源》通过对南越地区“俗鬼”“尚巫”与“崇鸡”社会风气的考察,揭示汉代以来南越“鸡卜”的起源以及其文化习俗的成因。闫洁的《史官与〈左传〉预言的产生》论述了《左传》神异预言的出现除了与史官本身的神秘思维有关外,还与史官对祭祀、占卜等的尊崇有关。赵格格的《〈汉书·艺文志〉中经学的流变》立足《汉志》,从王权政治的角度思考,验之以此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以及著录书籍的体例,从而考据儒学与经学的关系,进一步论证经学的流变。赵若岩的《楚辞中的祭礼与楚文化时空观》从楚辞中的两种祭礼(民间与宫廷)出发,采用对比法,与中原祭礼比较,得出楚文化中的时空观是一种空间优势型时空观的结论。
在第一组活动的最后,于飞老师从学术论文撰写角度出发对同学们的发言及评议进行了总结,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术沙龙讨论,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
第二组“唐宋方向”由林文静同学主持,陈婉蒽、董乐超等五位同学作报告,董双老师、齐晓玉老师总结点评。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专业的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论坛第二组的发言及评议。
陈婉蒽的《唐朝蹴鞠文化盛行原因及价值探究》以蹴鞠源起与发展为视角,以唐代的蹴鞠文化流行为着手点,分析在蹴鞠发展历史中唐代蹴鞠文化的盛行及其背后原因和社会价值。董乐超的《再论〈王无功文集〉文学史地位的跃升及价值建构》论述了王绩隐士身份的认同肇始于个人行迹,发扬于其诗文的开掘。宋人将王绩本身隐仕徘徊、难舍功名的真实情感逐渐剥离成为真隐士、乐隐士的形象。何培清的《进京之路:唐代文人现实与理想的碰撞》通过深入剖析文人进京前后的诗作,联系唐代的交通状况,探索唐代文人进京之路的现实驿路,并分析文人在入京途中以及达到长安之后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心理落差。李益娟的《唐末科举与黄滔的心理困境》根据《莆阳黄御史集》所存黄滔诗 205 首,探寻其二纪逐贡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及其心理困境。林文静的《宋诗中的落齿书写及其诗学意义》从落齿书写出发,审定宋诗在落齿书写谱系中的位置,探讨宋人笔下的落齿具有怎样独特的艺术表达,又注入了哪些文化新质,进而揭示这一创作实践的诗学意义。刘婧语的《论苏黄诗歌自成一代的“宋调”特征》以苏、黄诗为例,阐述宋诗主议论、好用典、重理趣的特点,展现宋诗的独特魅力。刘盛桃的《李商隐人生悲剧与牛李二党的姻亲观念之关系》梳理了牛李两党不同的结党方式,发现两党对姻亲结党的不同态度,从婚姻结党的角度解释李商隐婚姻的争议和人生悲剧。沈浩民的《〈集句闺情百咏〉考论》从编纂体例入手,先行解析宋诗学对集句诗“自极其妙”与“拙速”之法对《集句闺情百咏》编纂体例的指导。然后把握该集特质,探讨明代藩府刻书的影响。说明该集对集句诗“游戏”性质的发展以及从“百咏”的命名窥探作者朱㮵对宋代文学形式的追随。最后解析其情感内蕴,说明其“闺情”实为对明初藩王所处环境的回应。然后结合地域文学与文学接受的视角,从作家本身的创作心态剖析该集深层内涵。孙敏的《胜迹的塑造与传承——以超然台为例考察》论述了超然台被反复书写,它的身上附着了大量的文化记忆,形成独特的文学空间,文化与景观的双重构建使超然台流传不朽。张燕的《唐宋诗词中“梅雨江南”审美组合的构建解析》梳理了“梅雨”和“江南”这两个原本属于自然和地理范畴的概念如何进入文学领域,引起文人的关注及书写,并将自然地理属性和文化属性相结合的过程,进一步探析二者最终形成“梅雨江南”这一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审美意象的原因。
在第二组活动的最后,董双老师、齐晓玉老师从学术论文撰写角度出发对同学们的发言及评议进行了总结,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术沙龙讨论,逐步提高学术水平。
第三组“元明清方向”由高书洁同学主持,陶风风、王璇等九位同学作报告,倪金艳老师、元伟总结点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论坛第三组的发言及评议。
高书洁的《论功能性物象白罗衫——以明传奇〈白罗衫〉为例》以“罗衫”母题故事为观照对象,重点分析物象白罗衫在明传奇《白罗衫》中发挥的功能。金子旭的《〈夜窗鬼谈〉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受容》从题材内容、主旨思想、艺术技巧三方面将汉文小说《夜窗鬼谈》与《聊斋志异》等中国古代小说进行对比,认为该书在接受汉学影响的基础上,因适应日本本土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奏。李林的《〈牡丹亭〉的梦境叙事与性别意识:挑战明代性别规范的探索》通过女主角杜丽娘的梦境经历,体现了汤显祖对明代社会严格的性别规范的挑战,并展现了其对于爱情、自由意志以及女性主体性的深刻思考。陶风风的《论傅燮詷对清初“稼轩风”的受容及其理论意义》通过分析傅燮詷对“稼轩风”的接受反映出清初主流词坛的发展具有滞后性与不平衡性,力求探究“稼轩风”在清初词坛的实际传播情况并揭示主流词坛遮蔽下的异响。王晨曦的《〈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善本观》主要通过解读《总目》集部提要部分,考察出《总目》中关于“善本”的评价标准及评价诗文集版本优劣的方法,进而试图了解清人的善本观。王璇的《“荔”争天下:广州学海堂与岭南荔枝书写》根据《学海堂志》与《学海堂集》,梳理了学海堂在繁荣岭南荔枝书写上所起的作用,指出探讨学海堂师生书写岭南风物的根本目的是争夺地域文化地位并借以提升岭南文化地位。徐悦的《杜濬评〈十二楼〉的八股思维及知识学考察》通过探析下层文人杜濬在评中的八股文法,追索其在评点话语的字里行间展现的知识优越性,以期开拓八股文法与小说评点之间现实价值的参照资源。余玉橙的《〈钦定词谱〉收录柳永词体校正》从校勘学出发,将《钦定词谱》与柳永词在字数、用韵、平仄、句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指出《钦定词谱》的不足之处。张尚农的《采药书写的文本流变及其文本意义》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梳理了采药题材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作品中的含义,从而指出其背后体现着道家文化与隐逸文化。
在第三组活动的最后,元伟、倪金艳老师对论文类型、论文选题、论文题目作出指导,并一一点评,指出论文优缺点并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同时鼓励大家在平常学习中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学术沙龙讨论,勉励大家不断提升学术素养。
编辑:郑施思
责编:袁晓静 刘 雨
审核:刘万川
终审: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