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微话题】135期:从“学姐校长”刘海娇身上,我们学什么?

文摘   2024-12-11 22:52   河北  

从“学姐校长”刘海娇身上,

我们学什么?

2024级本科生辅导员 袁晓静


近日,河北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刘海娇回到母校进行就业引航宣讲,2024级公费师范生代表到场聆听并与刘海娇校长座谈交流。作为学姐、校友和老师,刘海娇分享了自己从大学毕业到岗位选择、扎根基层、成长蜕变的心路历程。14年间,她从一个乡村小学最年轻的教师成长为涿州市最年轻的副校长,见证着乡村教育从艰难起步到快速迈进的发展转变,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学习她的师者智慧。




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是简单的想法或愿望,而是深深扎根于内心的、渴望付诸实践的精神追求。为了在家乡实现教师梦的人生理想,刘海娇放弃了省重点中学,奔赴一所“隐匿在地图褶皱里的乡村小学”,凭着一腔热血,她觉得可以像电影里所演绎的一样,引领乡村学子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破旧的校舍、稀缺的教学设备、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居住环境,裹最厚的羽绒服,穿最厚的雪地靴,完全顾不上形象的现实窘境,以及师资极度匮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等种种困难,一时间也冲击了她的内心:这个选择是否正确,自己能否坚持?

总有微光穿透阴霾,乡村孩子澄澈如泉的眼神和淳朴自然的气质,触动了她最柔软的心弦。为了争取一次到市里合唱演出的机会,她带领学生学唱歌、分声部、反复排练,终于让乡村小学的学生也穿上漂亮的演出服,登上舞台。一次靓丽的演出,成为孩子们灰扑扑的生活里耀眼的异彩。在这里,一个素质全面的老师,能带给乡村孩子改变人生的力量。

从刘海娇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信念感。是这种信念感支撑她克服了入职之初艰难困苦的环境,并在乡村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在“未来教师”的十大特征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同学们选择师范、选择公费师范生,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初心的问题。社会快速转型,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很多,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如何能够坚守住内心的选择?对教育这份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使命感的认同至关重要。热爱和认同除了来源于内心所想之外,拥有“成为一名老师”的能力,也是我们认同这份职业的重要方面。


“师范生”与“准老师”

在与公费师范生座谈时,刘海娇老师提到,要想在大学四年期间为自己的教师职业打好基础,你需要在身份定位上做一个转变,从“师范生”转变为“准老师”,当你以准老师的定位思考问题时,你就会找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教学素质上还欠缺哪些方面,从而有意培养自己。“未来教师”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就是扎实的学科基础,它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情感。学科基础知识与我们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同时,我们还要有效利用发达的网络平台,摄取前沿知识。学科能力涵盖理解、实践和迁移,是同学们将来授课时的核心能力,比如同学们在座谈会上探讨的大单元教学,就需要同学们独到的分析和课堂设计能力。学科情感是我们对所学、所教学科的热爱。这份热爱,源于学,也源于懂。

在14年的教学实践中,刘海娇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成长策略:好学、乐教、爱读、善写、敢研、实干。学、读、写,都和我们中文专业密切相关,是我们的基本功,也是核心素养,教、研、干,是教师的技能所在,智慧所在。刘海娇常做教学思考,开展教学改革。她创建了“幸福课堂”的课堂模式,坚持“不搞花架子、不浮躁、不急于求成、不走形式”的“四不原则”,通过“集体备课—授课—课改组评课—循环准备”的程序,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上都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和刘海娇老师交流时,她说自己没有做什么特殊的事情,只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份对待教学不打折扣,认真研磨的态度,让涿州市大邵村中心学校连续8年获涿州市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


浓厚的人文精神

“未来教师”需要有浓厚的人文精神,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需求。刘海娇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市里的合唱比赛,好像和语文课关系不大,但却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这也是育人的关键所在。教育工作是一项关系型工作,具有较强的情感属性,人文情感关系的建立十分重要。所以刘校长对座谈的同学说,作为老师,你应当至少具备一门才艺。这门才艺可以使老师具有魅力,同时也蕴含着老师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质,这些气质都在无形中吸引着、影响着学生。乡村小学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刘海娇老师花了很大的功夫去进行家庭沟通,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和关爱,把他们从失学的边缘拯救回课堂。刘海娇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她为学校填词的《幸福花田》突出涿州市大邵村是北宋哲学家邵雍的故乡,用先贤的力量、校歌的精神,把师生的心凝聚在一起。我们做未来的教师,也要用自身丰盈的精神世界和敏锐的文化触角,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刘海娇老师说,乡村的教育资源相较于城市,仍有大片待开垦的“荒地”,乡村的孩子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她向青年学子发出青春邀约,希望更多拥有前沿理念、精湛方法的老师来到基层,大展拳脚。无论大家选择基层,还是依据自身规划,在不同的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大家都要关注教育以及教师的变化,城乡差距正在逐渐打破,数智技术深刻改变教育模式,在科技脚步越来越快,理念方法更新迭代的今日,拥有更多“未来教师”的眼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辅导员微话题”是文学院思政工作队伍经过前期酝酿、统筹规划、重点打造的一个全新的辅导员网络思政栏目,旨在立足青年视角,紧扣社会热点,以同学们日常关注的“微话题”为切入口,提炼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辅导员们将思想引领、成长指导、情感关怀等融入对热点话题的理性思考和阐释引导,把真心话和正能量传递给同学们,进一步构建可亲可信的师生关系,增进亦师亦友的情感共鸣。


往期回顾

【辅导员微话题】134期:2024十大流行语公布,我们怎么看?

【辅导员微话题】133期:同学们,请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责任人!

【辅导员微话题】132期:李子柒回归,我们应解读到什么样的文化信号?


编辑:闫永雯

责编:热伊莱·艾买提江

审核:袁晓静

终审:张   艳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