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4年,内分泌领域取得了诸多显著进展。为了系统梳理并探讨这些进展,医学界内分泌频特别策划了“探泌前行”年度盘点线上会议。本次会议聚焦于两大重要疾病领域——甲状腺疾病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在本次会议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的曲伸教授担任专家主席。同时曲伸教授领衔的团队也倾情加盟,包括盛春君教授、卜乐教授以及张曼娜教授等讲者,她们围绕甲状腺疾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最新诊疗进展,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和深入探讨。
1.4w人线上观看!精彩回放扫码观看:
盛春君教授在介绍甲亢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时,首先强调了明确甲状腺毒症概念的重要性。甲状腺毒症,这一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量的临床综合征,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必须精确鉴别其病因,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她进一步指出,甲亢在全球碘充足地区的发病率较高,且临床表现多样。它不仅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痴呆的风险,还与骨折风险的显著上升有关,特别是女性股骨颈骨密度的明显下降。而Graves病(GD),作为甲亢的一种常见类型,除了具有甲状腺毒症的一般表现外,还伴有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眼病、皮肤黏液性水肿等特殊症状,使得其诊断和治疗更具挑战性。
在诊断方面,盛春君教授详细阐述了GD的诊断流程。她指出,确认患者存在甲状腺毒症是诊断的前提,而TRAb检测则成为鉴别GD的重要工具。对于临床表现不明确的患者,TRAb检测阴性或滴度低时,还可考虑进行甲状腺ECT检查或测量甲状腺内动脉血流以辅助诊断。
在治疗方面,盛春君教授介绍了甲亢的三种传统治疗方法:药物治疗、131I治疗和手术治疗,并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她强调,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甲亢症状,但存在复发率高、副作用大等问题。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盛春君教授介绍了甲亢的新兴疗法,包括微波消融治疗和免疫治疗。她表示,微波消融治疗利用微波热效应使甲状腺细胞脱水坏死,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且已在临床病例中展现显著疗效。而免疫治疗作为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新方向,则为甲亢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选择。然而,这些新兴疗法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数据支持,以建立其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规范。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新兴疗法的应用,盛春君教授还结合了两则病例进行阐述。展望未来,盛春君教授认为,随着更多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长期随访观察的开展,有望逐步建立起甲亢消融及免疫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规范,为甲亢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卜乐教授探讨了甲状腺相关肥胖诊疗新进展,指出肥胖已成为全球性慢性流行病,尤其在中国形势严峻,超重与肥胖人口过半。她强调,甲状腺激素作为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激素,在肥胖发生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其功能异常可致肥胖等多种疾病,因此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对制定有效防治策略至关重要。在探讨甲状腺激素的调控机制时,卜乐教授提到了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这一关键生理轴,并指出T3对受体的非选择性是药物研发的难点。同时,她进一步指出,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肌、胰腺组织以及棕色和白色脂肪中,参与全身的能量代谢。在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状态下,甲状腺激素对脂肪组织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进而导致脂代谢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体重。卜乐教授还分享了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详细阐述了肥胖与甲状腺功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 肥胖儿童、青少年、成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处于正常值上限或升高,并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正相关,与肥胖程度正相关。
• 肥胖患者TSH水平和血清瘦素(Leptin)水平正相关,调整BMI后,两者依旧相关。
• 尽管血浆TSH水平较高,肥胖个体TSH受体在脂肪细胞上表达较少,这种TSH受体表达的降低可能导致甲状腺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作用的下调,从而进一步增加血浆TSH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浓度,构成外周甲状腺激素抵抗。
• 体重下降改善甲状腺激素抵抗,降低TSH水平。
她展望未来,认为随着对甲状腺肿瘤认知的深化及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更深入地探索甲状腺癌与肥胖间的复杂关联。在肥胖治疗上,人工智能、免疫疗法等新技术提供了更多选择,全面的体重管理对于降低肥胖相关甲状腺癌风险至关重要。目前,GLP-1类减重药物已面世,而靶向甲状腺代谢调控的新药,尤其是能选择性激活脂肪和肝脏β受体的甲状腺激素类似物,成为减重新热点,为肥胖患者带来新曙光。自1935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被描述以来,该疾病与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及高胰岛素血症紧密相关,不仅关乎内分泌健康,也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的生殖与代谢健康,增加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风险。在中国,PCOS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成为育龄女性中最常见的内分泌合并生殖紊乱疾病之一。为更有效地诊断,2023年最新的国际循证医学证据指南提出了清晰的三步诊断策略。但张曼娜教授也强调,这一策略对青少年并不完全适用,需要更严格的诊断标准。①月经周期不规则且存在临床高雄激素表现,排除其他病因后,即可诊断PCOS;②月经周期不规则无临床高雄激素表现或不明显,生化检查存在高雄激素血症,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PCOS;③仅有月经周期不规则或高雄激素血症(两者之一),成年女性需进一步超声检查,如存在多囊卵巢,排除其他病因后诊断PCOS;青少年则纳入PCOS高危管理,定期随访。随后,张曼娜教授分享了PCOS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 理论上,Nature杂志的综述文章重新界定了PCOS为代谢性疾病,强调了胰岛素抵抗的核心作用,并探讨了脂肪组织与雄激素的复杂关系。在实践层面,复旦大学团队研发出青蒿素类衍生物,通过影响LONP1-CYP11A1互作机制,为PCOS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1]。• Lancet发表的研究则显示,代谢性手术治疗PCOS在自发排卵率、排卵事件及体重控制方面均优于常规医疗,同时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减轻了疼痛,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2]。• 一项队列研究发现PCOS患者的自杀风险显著增加,提示需更加关注患者的情绪问题[3]。同时,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研究表明,基于小程序的数字疗法在胰岛素抵抗型PCOS患者中既安全又有效,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远程健康管理方式[4]。
最后,张曼娜教授通过分享一例21岁女性PCOS患者的经典病例,指出PCOS患者的危害贯穿一生,并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她提倡通过多学科联合诊治,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以提升其生活质量。
敬请期待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等领域的年终盘点专题荟萃,将持续发布于【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医学界肥胖频道】公众号!
[1] Liu Y, Jiang J, Du S, et al. Artemisinins ameliorate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by mediating LONP1-CYP11A1 interaction[J]. Science, 2024, 384(6701): eadk5382.[2] Samarasinghe S N S, Leca B, Alabdulkader S,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for spontaneous ovulation in women living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he BAMBINI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 2024, 403(10443): 2489-2503.[3] Hsu T W, Kao Y C, Tsai S J, et al. Suicide attempts after a diagnosis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cohort study[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4, 177(3): 335-342.[4] Dilimulati D, Shao X, Wang L, et al. Efficacy of WeChat-Based Digital Intervention Versus Metformin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24, 26: e55883.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