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糖尿病诊疗和护理领域有哪些突破与进展?大咖带你盘点

健康   2025-01-21 20:19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邀您共赏2024年的研究硕果~



整理:伯松

2024年是糖尿病领域“丰收”的一年,取得了诸多显著进展,为了系统梳理并探讨这些进展,医学界特别策划了“探泌前行”年度盘点线上会议,并有幸邀请到了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院长陈燕铭教授担任专家主席。同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蔡梦茵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沈云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许岭翎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书红护士长也倾情加盟,她们围绕2型糖尿病(T2DM)、1型糖尿病(T1DM)的诊疗策略和护理方法展开精彩的分享和深入探讨。


1.7w人线上观看!精彩回放扫码观看:


图1:陈燕铭教授开场致辞


从机制探索到精准治疗,
新药、新疗法不断涌现!


图2:蔡梦茵教授作精彩分享

蔡梦茵教授首先指出,糖尿病作为一种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的慢性病症,其发病与进展深受遗传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诸如β细胞、大脑、脂肪组织、肝脏等关键糖代谢调节器官的功能异常所影响。


心血管疾病(CVD)和慢性肾脏病(CKD)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也与机体内多器官系统的广泛变化脱不了干系。研究显示,肝脏、脂肪、胰腺、肾脏、脾脏乃至骨髓都有可能参与了CVD的演变进程;糖尿病不仅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还妨碍了斑块的自然消退,从而增加心衰风险;糖尿病能通过多种机制,如肾血管及肾小球、肾小管细胞的功能障碍,以及遗传、表观遗传或代谢组学的改变,加剧糖尿病肾病(DKD)的发生。


在T2DM的诊疗领域,蔡梦茵教授认为,精准医学的推行将极大提升T2DM治疗决策的精准度,这要求对患者进行更为细致的亚分型。尽管各研究划分的亚型存在差异,但均证实了T2DM的异质性,强调了进一步细分亚型的必要性。


同时,针对T2DM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其对不同药物的反应亦各不相同[1]因此,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基线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路径。近20年间,新型降糖药物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等不断涌现,这些药物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心血管预后,拓宽了医学界对糖尿病认知的边界。


基于ADA指南,解锁糖尿病、肥胖及并发症管理的新视角


图3:沈云峰教授作精彩分享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糖尿病诊疗标准》(以下简称《ADA指南》)一直是全球糖尿病诊疗领域的风向标。岁末之际,沈云峰教授针对《2024年版ADA指南》[2],从糖尿病管理、肥胖管理以及并发症/合并症管理这三个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分析。


糖尿病管理方面沈云峰教授强调了糖尿病分型诊断在个体化治疗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在临床实践中,约有40%新诊断的T1DM成人患者被误诊。沈教授因此详细介绍了针对新诊断成人疑似T1DM的分型诊断路径。


在《ADA指南》对T2DM药物治疗的推荐中,更加强调了早期联合治疗在缩短成人T2DM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目标时间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对无心肾疾病的T2DM人群,药物治疗应同时实现个体化血糖和体重目标;而对于合并心肾疾病的T2DM人群,治疗计划应包括可降低心肾疾病风险的药物。


肥胖管理方面,沈云峰教授提出,目前主要依赖体重指数(BMI)来评估肥胖具有明显局限性,这一点在《ADA指南》中也得到了体现。指南推荐,在计算BMI的同时还应测量腰围、腰臀比等其他指标。而对于伴有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首选减重效果更优的药物,如GLP-1RA或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GLP-1受体激动剂,这些药物除了减重,还能在血糖控制和心脏代谢方面带来额外益处。


至于并发症/合并症的管理,沈云峰教授特别强调了糖尿病患者的CVD、CKD以及骨骼健康的管理。其中,“骨骼健康”是《ADA指南》中新增的章节。沈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因此,骨折风险评估应作为糖尿病临床实践中常规诊疗的一部分。《ADA指南》建议,对于65岁以上的高危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年轻糖尿病患者,应每2-3年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监测一次骨密度。


尽早筛查,定期监测
探寻T1DM管理良方


图4:许岭翎教授作精彩分享

许岭翎教授首先指出,一级亲属罹患T1DM以及体内存在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T1DM的发生风险将明显增加[3]鉴于此,对T1DM高危群体及特定自身抗体(如IAA、GADA、IA-2A、ZnT8A等)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她进一步建议,初次胰岛自身抗体(IAb)筛查结果呈阴性者,应在3个月内复查,若2次及以上结果阳性则可确诊。对于阳性者,推荐额外进行血糖指标监测,以判定T1DM分期并更好地预测患病风险[4]


此外,许岭翎教授还深入讲解了高危人群的监测策略,涵盖了多抗体阳性、单抗体阳性、抗体阴性及抗体阳性妊娠女性等不同情况,指出应根据个体的血糖状况、年龄或孕期周数来调整监测频率及检查项目。总的来说,对于早期筛查抗体阴性的高危人群,鼓励通过GRS等识别潜在风险程度,定期检测IAb和血糖水平以监测状态变化;若抗体阳性,则管理需求更为紧迫,这一阶段是预防T1DM的关键时期。除了常规监测,还应实施包括教育指导、心理支持、饮食营养调整、乃至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


随后,许岭翎教授还分享了T1DM患者运动期间闭环胰岛素泵剂量的调整建议,强调了实现精准血糖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倡适时适量地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作为辅助血糖管理的有效策略。谈及未来趋势,许教授展望了干细胞疗法作为潜在的突破性治疗手段,为彻底治愈T1DM开辟了希望之路。


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个体化护理目标


图5:刘书红护士长作精彩分享


刘书红护士长提到,无论是ADA还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均强调了要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参加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SMES),并可以借助远程医疗、互联网技术等多种形式来开展DSMES。


随后,刘书红护士长详细介绍了DSMES中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营养治疗、运动干预和血糖监测等。例如,在营养治疗方面,她指出要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倡导健康且有科学依据的饮食模式,不建议使用营养补充剂,要避免过量饮酒,限制钠和高盐食物摄入,用水来代替含糖饮料,并注意筛查营养不良等情况。尽管现今存在着多样化的饮食方式,诸如地中海饮食、终止高血压饮食(DASH)、生酮饮食等,然而,关于这些饮食模式长期影响的研究证据仍相对匮乏。


最后,刘书红护士长对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和结构化出院计划分享了专业见解。由于糖尿病患者分布范围广、涉及科室多,她建议组建一个多学科管理团队。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建立智能化血糖管理系统联合虚拟病房全程血糖管理模式。此外,通过加强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培训,鼓励患者参与治疗方案决策,并提供出院后的延续随访护理服务,来为住院患者制定合适的出院计划,并据此做好用药、注射以及血糖监测等方面的指导。



甲状腺疾病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骨质疏松、肥胖(内科&外科)等领域的年终盘点专题荟萃,会持续发布于【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医学界肥胖频道】公众号,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1]Garvey WT, et al. GRADE Research Group. Diabetes Care. 2024 Apr 1;47(4):562-570.

[2]Diabetes Care, 2024:47(Suppl 1):S20-S42.

[3]Gregory, John W., et al. "ISPAD clinical practice consensus guidelines 2022: diabetes in adolescence." Pediatric diabetes 23.7 (2022): 857.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 中国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11): 1183-1199. 

责任编辑丨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欢迎关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每天提供该领域及相关学科前沿资讯。投稿或合作,请联系yxj_nfm@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