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进入“迷茫期”,到底是上车还是观望?

文摘   2025-01-06 21:13   浙江  


今日热点:惯性仍存,但债市赔率已经明显偏低......当前的长债、超长债配置价值大为弱化,做多的支撑在于利率进一步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注定了债市即将进入交易阶段。

央行目标函数发生了变化  公众号:债市硫磺岛


今天7-10y利率摸到了新低水平,30y表现也不错,完全收复了上周五尾盘的调整。国债期货方面,TL基差收敛到正常水平,领涨整条曲线。国债期货情绪很好,镜像是股市情绪不太好。


短债走得一般,大概跟央行目标函数变化有关,我认为非常值得关注,重点讲一下。


2024年11月14日的帖子《化债担忧?上车机会!》,里面我写了看好债市的核心逻辑之一是大会议指出“应多方面适当增加货币尤其是基础货币的流动性”,央行会不遗余力地维护流动性。事后来看,无论是净买入国债规模,还是买断式逆回购投放量,都一再超市场预期。地方债发行高峰,以及年末时点,资金面都无比平稳。


那么现在呢?央行的政策逻辑似乎发生了变化,稳汇率、防空转是阶段性的首要目标。


平凡的会议,内容不一般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往往不会有什么新的提法,但2024Q4例会有3处明显变化:

一是增加了“防范资金空转”的表述,即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限制央行数量型工具使用,可能包括买卖国债在内。


二是从之前的“增强汇率弹性”转为“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汇率诉求上升。


三是从“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开门红冲信贷动力上升。信贷投放合理均衡这个提法,已经持续了至少一年,在今年1月发生变化,不应该忽视。




中原银行7折拍卖股权,债务人背后牵出新财富集团实控人   公众号:债市观察


2022年吸收合并河南省3家城商行后,中原银行(1216.HK)晋身“万亿资产俱乐部”,成为城商行里的佼佼者。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原银行总资产1.36万亿元。

然而,近年来中原银行的股权频频出现在拍卖市场,近期阿里司法拍卖又上线了11笔关于中原银行股权拍卖的信息,涉及约11.06亿股股权,约占中原银行3.03%的股份,拍卖日期为1月22日。   

根据鹏信资产出具的评估报告,以2024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上述中原银行股权市场价值为10.62亿元,而该笔股权总起拍价约7.43亿元,相当于打了七折。

中原银行成立至今已经十年,但此前在股权拍卖市场频繁遭遇流拍事件,一方面与股价较为低迷有关;截至1月3日收盘,中原银行股价为0.3港元/股,总市值仅109.65亿港元。另一方面,近年来该行业绩承压,不过2024年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小幅上升。

基于此,中原银行巨量规模的股权拍卖,最终谁来接盘,值得关注。


2024年回顾:城投首发新增案例知多少?  公众号:话债小酒馆


根据万得统计,2024年以来交易所首发新增案例共计108个,考虑到我们主要探究城投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因此,需要去除央企、民企、融资担保发债主体的影响,经剔除后,涉及城投产业转型首发新增案例共计98单。


针对上述98单首发新增案例,我们探讨关注以下问题:


1、城投产业转型首发案例以贴标债券为主吗?


2、首发新增案例募集资金投向哪里了?


3、万得城投一定不能首发新增吗?


4、哪些省份首发新增数量最多?


5、主体评级和行政层级对城投首发影响大吗?


6、外部担保对首发新增的影响几何?


7、净利润亏损或资产负债率较高对首发新增的影响?


首发案例仍以普通私募为主,科创债成为首发产品新宠。从首发案例的债券品种来看:涉及债券品种主要为普通私募债、科创债、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和乡村振兴公司债为主。具体分布如下:

债券类型

数量

普通私募债

70

科技创新债券

14

低碳转型挂钩

4

乡村振兴

3

普通公募

2

高成长产业债

1

可续期公司债券

1

绿色公司债券

1

绿色债券

1

粤港澳大湾区专项公司债券

1

总计

98


由此看,普通私募债仍为城投产业转型后首选品种,其次分别为贴标科创债、低碳转型挂钩和乡村振兴品种,但贴标品种对募集资金用途和主体自身有较高要求。



离了大谱!某AA城投公司不如实、准确披露财务负责人!   公众号:债券民工


证监会、证监局、交易商协会等债券监管机构对发行人采取监管措施的原因很多,但是今天这个案例真的是让债券民工大开眼界了。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纪律处分决定书,某AA城投公司在2021年-2023年度报告、2022年-2024年中期报告中,将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披露为时任计划财务部长,而不是公司的实际财务负责人、副总经理,未如实、准确披露公司财务负责人。

真的是没有想到,竟然会有发行人未如实、准确披露财务负责人,因为这个事项实在是属于一般事项,实在是没有不准确披露的原因或者理由啊!




根据《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的规定,财务负责人属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序列高管人员信息需要在募集说明书中披露,高管人员变动需要披露临时公告。从上交所此次纪律处分的公告可以看出,计划财务部长从哪个口径来看,都只是一个部门负责人,都不应该属于财务负责人的范畴,也不会是高管人员如果一个部长就是高管了,那这个公司的高管人员也太多了。

而该城投公司这种错误的披露行为竟然持续了4年,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了。目前该城投公司存续两只企业债券、一只公司债券,由两家证券公司作为受托管理人,而这两家证券公司也完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那对于发行人的尽职调查是不是有点过于儿戏了,连谁是财务负责人都不知道?如果说发行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清楚其中的问题,证券公司的业务人员肯定是清楚的,这属于基本常识。


疯抢美元债额度?  公众号:债券今天有蛋吗



今天的债市我觉得没啥好特别聊的,没有单边的走势,涨跌互现,按照华泰固收的周报里的观点:

“惯性仍存,但债市赔率已经明显偏低......当前的长债、超长债配置价值大为弱化,做多的支撑在于利率进一步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注定了债市即将进入交易阶段。”

所谓的“交易阶段”,我觉得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两个字——“迷茫”。


债市大部分品种,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和配置型机构的负债成本相比,没有价差,甚至很多是倒挂的)、弃之可惜(但似乎也找不到明显的利空,惯性的力量看上去更加强大,也不太想轻易离场)。

近期和银行同业、保险机构的同业交流,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互相询问对方的配置策略。

比如对保险资金而言,上周三到周五,在30年国债收益率狂降的背景下,保险单日净买入20-30年利率债的规模,分别是32亿、-73亿、39亿,也就是说,累计还净卖出了2亿的超长债,这就是债券收益率和保险的负债成本倒挂后,险资配置端的“进退两难”。

银行同业的小伙伴也来问,险资到了这个位置,会怎么配?

我觉得机构增配境内高股息、海外债两个方向,是确定性的。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星标财联社FICC,固收资讯早知道

加入微信交流群

请联系小助手微信号:yangyijunjunge

财联社FICC
财联社FICC团队倾力打造的固定收益投研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债市电报、独家新闻、精选资讯、重大事件点评、深度报道、研究报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