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会后,没懂的几个问题 公众号:抓住贝塔
1. 关于保险公司入市
究竟是新增保费收入的30%必须买股票,还是新增保单收入的30%买股票?
究竟是强制买股票,还是力争买股票?
如果是强制的,万一因为加大投资导致亏损,责任是保险公司承担,还是指导部门承担?
2. 关于长期考核
“净资产收益率”考核分成了“当年”和“近三年”,两项各占50%的权重。由于“当年”也是“近三年”的一部分,所以实际上当年的考核比重应该是50+50/3=66.7%,也就是2/3权重是当年。
这究竟是算短期考核,还是长期考核?
3. 关于降费
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的费用。这是给投资者实实在在省下来的。
大家来股市投资,是来赚钱的,还是来省钱的?
这就好像大家都想吃龙虾,但是为了让大家省钱,特意推出了拼好饭。
4. 关于公募增加持股
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
这里是按市值算的,也就是说,如果A股每年增长,公募不需要多买股票。
如果A股不涨,规模增长了10%,那就是基民自发申购,被动投资,也不需要超配股票。
如果A股跌了,规模也下跌,那剩下的基民,就要承担更高的仓位。
这对于股市的平滑,有一定作用,但如果遇到持续赎回,那就是越晚赎回的,仓位越大,短期亏损越多。
5. 关于导向
看到了很多强调分红、增持、回购的政策,有没有改善企业盈利的政策?(增收不增利不算)
晴雨表是用来指示天气并做出应对的,把晴雨表拧成晴天,是否会影响外面的天气?
昨天写完后一度有点后悔,盘后出了中长期资金方案,想着20日线就过了,很快就要被打脸。没想到没事,20日线依然是阻力位,以为节前有红包,没想到自己就是那个红包,资金依然紧,非银隔夜快10%了,逆回购到期+春节+地方债发行,加起来有2万亿需求了吧,虽然YM在放,但放的钱偏贵,1.65的14D逆回购,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倒挂的,给量不给价,债券收益率下也难,但上也不上去。
这种资金面压力,大A是很难上去的,成交量不行,那自然就是存量博弈,中长期资金进来大概率会冲向银行,因为分红稳定,而中长期资金对股息的需求是刚性的,尤其是险资,去年保险的报价是3-4%,然后保险产品都是超长期期限的,现在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成这样,不是高分红标的,根本COVER不住成本,高分红涨上去了,又是存量资金博弈,其他的板块自然就一言难尽了。
长期资金只拿分红板块,充斥着避险和稳定的需求,游资小散喜欢小票,是情绪驱动的,并不是稳定的长期资金,究竟怎么吸引长期资金呢?
只能靠EPS,EPS持续地、每个季度都能超预期,真正的基本面驱动,长期资金自然就来了嘛。反过来,如果EPS一直爆雷,哪怕是冲着分红来的,看不到长期现金流的确定性,股息率高也没啥用了,自然也就没有长期资金敢玩了。
一个经济学常识 公众号:龙叔夜谭
债市继续小幅调整,股市对保险资金入市无感 公众号:评级小学生
长期资金是如何变成短期资金的 公众号:债文新说
几个部门联合推动长期资金入市。
长期资金一定是市场牛市的重要铺垫,尤其是对A这种融资功能控制不住的市场。
即使退市完善的美股,美股的涨跌也高度依赖于长期资金,比如,大家看看401K计划后,美国企业年金和美股市值的关系就行。
说白了,长期资金是可以改变市场的估值方式的。
比如,美股是一阶的,只要美国的GDP在增长,企业盈利在增长,美股就会增长,美国GDP增长的快慢,只能影响美股是快牛还是慢牛而已。
但A不行,A是二阶的,我们的GDP不但要增长,而且要加速,公司业绩也要加速增长,A才能上涨。
比如,最近8年的时间里,我们社融从184万亿上升到408万亿,GDP从85万亿上升到135万亿,指数没怎么变,估值却是下降的。
所以啊,咱们经常用这些美股的逻辑吐槽A,包括黄市长的数次讲学,都是这套逻辑,说白了,就是同样的情况,为何美股能涨,A涨不了。
本质上,就是供需出现问题了。
首先,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供上,咱们A也有一阶属性的,比如,最近这些年,A的流通市值和GDP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这说明经济增长对股市的催化是有效的,但A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总股本同样在以很快的速度扩大,所以,指数就停滞不前了。
其次,咱们的确是缺少大量能锁死新增供给的基石资金,所以,控制不住换手率啊,一旦出现了像924那种情况,换手率和波动率就飙升,问题就是长期资产太少了,大量等着解套的长期资金,瞬间就变成了短期资金。
政策能不能有效呢,如果有效执行,供需问题应该能改善,但离扭转还有一小段距离。
需求上:
1)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如果按新增保费(不是新单保费算),现在的比例大概是10%,如果调到30%,这块的增长大概是10%左右,能给的长期资金增量大概是5000亿左右。
2)公募基金长期资金很难说,最近这些年,只有16、18、22、23年,公募基金配A的规模是降的,剩下年份一旦增配A,速度都会高于10%,所以啊,每年增持10%的政策也就是防止发生大熊市时,公募过度抛售股票。
3)但还有YM的互换便利,加上gjd的钱。
这些加一块,保守估计,未来一年,长期资金能解决1万亿左右的股票供给问题。
供给上:
去年股本增加的速度已经缩水不少,但还有2.5%的增长速度,按现在的均价推算,大概净增加的市值在1.8万亿左右。
依然需求<供给,但供需缺口明显缩小。
因此,期待着现在市场估值的玩法从二阶转到一阶,还不行,但指日可待,后面的期待还有退市政策出来,弄不好就能平衡了。
所以市场高开低走,一批短期资金进来,迅速博弈,再撤,原因就是市场还没到平衡点。
另外的原因是:还有新的问题要解决,就是企业业绩问题。
从前年开始,上市公司业绩就持续负增长,但名义GDP一直在4%以上。
这个事情比较敏感,就不说了,相当于另一个根基还没扶起来。
所以,调不调结构,也无所谓了,以前红利在的时候,IPO把二级市场盈利给吞了,现在红利没了,也没人抢食了,但这也构不成利好,因为,食儿已经没了。
还是先多关注结构吧,结构上,基石资金毕竟增加了。
这些钱一定不是追涨杀跌的钱,要不高红利,要不低估值,尤其是双低的国企,在短期我们是可以坚守的。
为什么说短期呢,因为这些企业,是最不受红利待见的,一旦后面长期资金锁死这些筹码,市场供需扭转了,风格会大幅转为持续盈利的新质生产力。
快的话,会在下半年。
加入微信交流群
请联系小助手微信号:yangyijunju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