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金入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

文摘   2025-01-23 19:32   北京  


今日热点:几个部门联合推动长期资金入市。长期资金一定是市场牛市的重要铺垫,尤其是对A这种融资功能控制不住的市场。


听完会后,没懂的几个问题  公众号:抓住贝塔


1. 关于保险公司入市

究竟是新增保费收入的30%必须买股票,还是新增保单收入的30%买股票?

究竟是强制买股票,还是力争买股票?

如果是强制的,万一因为加大投资导致亏损,责任是保险公司承担,还是指导部门承担?


2. 关于长期考核

“净资产收益率”考核分成了“当年”和“近三年”,两项各占50%的权重。由于“当年”也是“近三年”的一部分,所以实际上当年的考核比重应该是50+50/3=66.7%,也就是2/3权重是当年。

这究竟是算短期考核,还是长期考核?


3. 关于降费

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的费用。这是给投资者实实在在省下来的。

大家来股市投资,是来赚钱的,还是来省钱的?

这就好像大家都想吃龙虾,但是为了让大家省钱,特意推出了拼好饭。


4. 关于公募增加持股

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

这里是按市值算的,也就是说,如果A股每年增长,公募不需要多买股票。

如果A股不涨,规模增长了10%,那就是基民自发申购,被动投资,也不需要超配股票。

如果A股跌了,规模也下跌,那剩下的基民,就要承担更高的仓位。

这对于股市的平滑,有一定作用,但如果遇到持续赎回,那就是越晚赎回的,仓位越大,短期亏损越多。


5. 关于导向

看到了很多强调分红、增持、回购的政策,有没有改善企业盈利的政策?(增收不增利不算)

晴雨表是用来指示天气并做出应对的,把晴雨表拧成晴天,是否会影响外面的天气?


没想到自己就是那个红包  公众号:宏观土肥圆

昨天写完后一度有点后悔,盘后出了中长期资金方案,想着20日线就过了,很快就要被打脸。没想到没事,20日线依然是阻力位,以为节前有红包,没想到自己就是那个红包,资金依然紧,非银隔夜快10%了,逆回购到期+春节+地方债发行,加起来有2万亿需求了吧,虽然YM在放,但放的钱偏贵,1.65的14D逆回购,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倒挂的,给量不给价,债券收益率下也难,但上也不上去。


种资金面压力,大A是很难上去的,成交量不行,那自然就是存量博弈,中长期资金进来大概率会冲向银行,因为分红稳定,而中长期资金对股息的需求是刚性的,尤其是险资,去年保险的报价是3-4%,然后保险产品都是超长期期限的,现在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成这样,不是高分红标的,根本COVER不住成本,高分红涨上去了,又是存量资金博弈,其他的板块自然就一言难尽了。


长期资金只拿分红板块,充斥着避险和稳定的需求,游资小散喜欢小票,是情绪驱动的,并不是稳定的长期资金,究竟怎么吸引长期资金呢?


只能靠EPS,EPS持续地、每个季度都能超预期,真正的基本面驱动,长期资金自然就来了嘛。反过来,如果EPS一直爆雷,哪怕是冲着分红来的,看不到长期现金流的确定性,股息率高也没啥用了,自然也就没有长期资金敢玩了。



一个经济学常识  公众号:龙叔夜谭


一方面,投资者疯狂追逐收益率极低的长端债券:10年国债1.63%,10年以上的AAA信用债也就2-2.5%。

另一方面,A股/港股里面自由现金流稳定、股息率5%、6%以上的蓝筹股一大把。

也就是说,这些资金宁可去追逐10年以上的2%(甚至还不到)债券资产,也不要股息率在5%以上的股票资产。毕竟,股票本质上是长期债券。

另一方面,就以一些互联网龙头股票来说,市值/自由现金流的倍数也就10倍左右。

也就是说,假设未来10年,这些公司整体的年利润不低于当前,那么投资回报率就在10%。

但是,很多投资者宁可要2%的长期限债券,也不要10%回报的股票。他们在担心什么呢?

无非就是担心,股票一买就跌了,心里难受。债券一买就赚钱,喜滋滋。
看长远,这种不正常的定价,会一直持续吗?

总有一天,常识是要回归的。投资者蓦然回首,怎么也不理解当初自己宁可不要5%、10%回报的股票,也要抢2%的长期债券。


债市继续小幅调整,股市对保险资金入市无感  公众号:评级小学生


昨日信用债发行规模【690.95】亿元,环比增长【20.85】%;其中城投债发行规模【141.90】亿元,发行占比【20.54】%。 
昨日【2】只债券未按计划发行,发行人分别为厦门国贸集团和华建国际。


昨日【2】只债券取消发行。


发行规模上,【0】只债券发行规模不足1亿;从发行等级看,AAA、AA+和AA及以下占比分别为【70.14】%、【22.44】%和【7.42】%;公募债占【84.08】%;1年及以上债券占比【66.80】%。


昨日发行的AAA债券中【2】只私募债。


认购倍数方面,【3】只债券认购倍数超过2倍。


指导利率方面,【0】只债券发行利率高于指导利率200BP。
昨日发行的债券中有【1】只票面利率高于4%,发行人楚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武汉的民营企业,所以发行成本相对较高;【11】只票面利率高于3%,发行人主要是山东、云南、四川、河北等地的城投。


今日债市继续小幅调整,10Y国债上行0.75BP。


今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也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的长期资金。对于这样的消息,市场好像已经非常钝化。上证指数倒是有一些上涨,但是深证成指出现相同幅度的下跌。



长期资金是如何变成短期资金的  公众号:债文新说


几个部门联合推动长期资金入市。

长期资金一定是市场牛市的重要铺垫,尤其是对A这种融资功能控制不住的市场。

即使退市完善的美股,美股的涨跌也高度依赖于长期资金,比如,大家看看401K计划后,美国企业年金和美股市值的关系就行。



说白了,长期资金是可以改变市场的估值方式的。

比如,美股是一阶的,只要美国的GDP在增长,企业盈利在增长,美股就会增长,美国GDP增长的快慢,只能影响美股是快牛还是慢牛而已。


但A不行,A是二阶的,我们的GDP不但要增长,而且要加速,公司业绩也要加速增长,A才能上涨。


比如,最近8年的时间里,我们社融从184万亿上升到408万亿,GDP从85万亿上升到135万亿,指数没怎么变,估值却是下降的。


所以啊,咱们经常用这些美股的逻辑吐槽A,包括黄市长的数次讲学,都是这套逻辑,说白了,就是同样的情况,为何美股能涨,A涨不了。



本质上,就是供需出现问题了。


首先,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供上,咱们A也有一阶属性的,比如,最近这些年,A的流通市值和GDP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这说明经济增长对股市的催化是有效的,但A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总股本同样在以很快的速度扩大,所以,指数就停滞不前了。



其次,咱们的确是缺少大量能锁死新增供给的基石资金,所以,控制不住换手率啊,一旦出现了像924那种情况,换手率和波动率就飙升,问题就是长期资产太少了,大量等着解套的长期资金,瞬间就变成了短期资金。



政策能不能有效呢,如果有效执行,供需问题应该能改善,但离扭转还有一小段距离。


需求上:

1)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如果按新增保费(不是新单保费算),现在的比例大概是10%,如果调到30%,这块的增长大概是10%左右,能给的长期资金增量大概是5000亿左右。

2)公募基金长期资金很难说,最近这些年,只有16、18、22、23年,公募基金配A的规模是降的,剩下年份一旦增配A,速度都会高于10%,所以啊,每年增持10%的政策也就是防止发生大熊市时,公募过度抛售股票。

3)但还有YM的互换便利,加上gjd的钱。

这些加一块,保守估计,未来一年,长期资金能解决1万亿左右的股票供给问题。


供给上:

去年股本增加的速度已经缩水不少,但还有2.5%的增长速度,按现在的均价推算,大概净增加的市值在1.8万亿左右。



依然需求<供给,但供需缺口明显缩小。


因此,期待着现在市场估值的玩法从二阶转到一阶,还不行,但指日可待,后面的期待还有退市政策出来,弄不好就能平衡了。


所以市场高开低走,一批短期资金进来,迅速博弈,再撤,原因就是市场还没到平衡点。


另外的原因是:还有新的问题要解决,就是企业业绩问题。


从前年开始,上市公司业绩就持续负增长,但名义GDP一直在4%以上。


这个事情比较敏感,就不说了,相当于另一个根基还没扶起来。


所以,调不调结构,也无所谓了,以前红利在的时候,IPO把二级市场盈利给吞了,现在红利没了,也没人抢食了,但这也构不成利好,因为,食儿已经没了。


还是先多关注结构吧,结构上,基石资金毕竟增加了。


这些钱一定不是追涨杀跌的钱,要不高红利,要不低估值,尤其是双低的国企,在短期我们是可以坚守的。


为什么说短期呢,因为这些企业,是最不受红利待见的,一旦后面长期资金锁死这些筹码,市场供需扭转了,风格会大幅转为持续盈利的新质生产力。


快的话,会在下半年。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星标财联社FICC,固收资讯早知道

加入微信交流群

请联系小助手微信号:yangyijunjunge

财联社FICC
财联社FICC团队倾力打造的固定收益投研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债市电报、独家新闻、精选资讯、重大事件点评、深度报道、研究报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