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考核体系最近变天了。
这回,考核指标再添新标准:
一抓生育,二保就业。
国家“催生”有多急呢?
看看政策表述就知道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引发的文件,要求把“想生、敢生”作为各地“一把手”亲自抓、总负责的“一把手工程”;
配合最近在各地方医院社媒上频繁刷到类似于:“女性生孩子的4大好处”的相关推送,“生育大事”接下来对于地方乃至全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来看就业:
9月底,中央发布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各地“就业优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并将就业明确作为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联系到前不久,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另一明确要求——化债,虽然不少地方的债务问题已迫在眉睫,但当时的政策表述也并未像这次一样,单刀直入地直接跟地方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挂钩,足见此次信号的紧迫性和明确性。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近期中央密集发声,罕见要求将生育和就业纳入地方考核体系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国家经济这台大机器是如何运行的。
我们都知道“国家”是一个大概念,这个大名词下涵盖的,其实是一个个的人。
因为经济始于“人”也终于“人”。
但当前,从“人 “这个经济发展的起点开始,就出了问题:
先说人口。
中国人口已连续两年负增长,虽然今年受“龙年“的特殊影响,出生率可能出现一定反弹,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把未来5年的中国人口年均复合增速,下调到了-0.12%;
如果再考虑到近年屡创新低的结婚对数,预计国内人口的实际增长情况,在中长期维度上,会更为“惨烈“。
人口持续收缩,必将导致基建、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以及下游各个消费领域的表现进一步下滑。
至于就业,就更要急迫了——因为既关系到人的消费,也关系到人的稳定。
截至9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仍保持在17.6%的高位。
总结来看,最高层选择在当下时点,不惜变革考核体系、“责任到人”、力争“催生保就业”,确实因为必须如此。
那么下一步,任务分配到各级地方政府人员头上,又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呢?
对于“催生“而言,本次政策出台后,相比以往“喊口号“式的口头激励,地方政府更可能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
比如,江西省上犹县已经出台相关方案,明确提出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7000元、13000元,二孩/三孩家庭生育后三年内,在县内购买新建商品房的,再分别奖补10000元、20000元;
山西吕梁也迅速跟上:
对符合政策生育一、二、三孩的家庭,分别补贴2000元、5000元、8000元,对比2023年度,吕梁市农村居民13682元的可支配收入,也算有诚意。
与此同时,除了一次性现金奖励,对二孩、三孩家庭施行持续性税收减免、将奖励范围扩大到教育、医疗等生育养育的全过程,降低多子家庭的“焦虑成本“,也是未来各地政府发力的方向。
而至于就业,中央近期的一个明确指导,值得关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营造职业无贵贱、劳动受尊重氛围。
长期来看,各地根据本地化特点,构建地方职教体系,也将成为促就业的重要举措。
未来,不止学挖掘机可以“中国山东找蓝翔“,还有汕尾的智能制造技工培育、长顺的5G维修专业人员培养、甘肃的老年照护人才国际交流项目等等。
虽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解决诸如“生育奖励资金哪里出?”“职业教育评价低”等具体问题,但既然在中央决心已定,拿起了考核的指挥棒,在现有体制下,资源的驱动就是必然的。
毕竟,是加考地方一把手。
我是马江博,大变局时代,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小马哥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