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的全国人大会议会议终于结束了。
会上审批了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
现在满屏都是十万亿甚至十二万亿。
到底怎么理解?
我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来解释。
先说主要的政策措施有这么几条:
(1)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批准的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限额,分三年实施,每年2万亿。
(2)连续五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用于直接地政政府化债,总计共4万亿。
(3)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到底什么意思?
第一个重点问题:规模究竟有多大?
直接下结论:这次是直接新增了10万亿的化债资源。
上面的措施中,第一条是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法定债务上限,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相当于未来三年,各个地方都可以发行额外的专项债来补充地方财力,你可以理解为,相当于是中央给地方发的一笔应急周转款。
第二条是每年划拨专门的款项用于地方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每年8000亿,一共4万亿,这也是增量资金。
前两条都是“直接发钱”,而第三条则是给地方“松绑”。
第三条很多人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但其实就是一个明债和隐债的问题。
2015-2018年我们曾经大量进行了棚改,棚改项目周期长,通常为10年以上,但地方政府的针对棚改的预算支出不能超过3年,超过预算支出周期的债务变成隐性债务。因此很多地方都棚改债务到期了,但又偿还不了,所以只能用城投来背下这个债务,而利率自然就大幅攀升了。
现在则是把“ 不超过3年“这个硬性规定给松绑了,地方把自己的棚改债务留在政府债务中就行,不用费心思用高利率的城投债来置换低利率的棚改债了,目前这部分债务的规模大概2万亿。
就是又松绑了。
第二个问题,这么干实质作用是什么?
这里面有两个非常关键的点:期限和利率。
不管是提高6万亿的地方法定债务上限,还是新增4万亿的专项化债资金,他们的来源都是:
专项债。
专项债一个特点是利率低,今年新增全国专项债发行平均利率2.34%,远低于城投债利率。
另一个特点是周期长,专项债最长期限是30年,近年来发行期限的普遍在15-20年之间,今年新增专项债的平均久期是17年。而近年来城投债的发行期限一般都在3-5年。
而且专项债更加灵活,每半年付息一次(10年以上专项债),到期后才一次性还本(重点来了,十几年之间,只用付利息,不用还本)。
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就是中央:
第一,用低利率置换高利率,据蓝佛安部长介绍,每年约能节省6000亿利息支出。
第二,用时间换空间,用长达17年的专项债来置换短期的城投债,拉长时间,平摊成本,不仅每年要偿还的利息更少,而且债务抛到了十几年后才需要还。
意义是什么呢?
要知道,对于当下来说,不用还债,自然就多出来了一大笔钱,也就是这次的10万亿,地方政府就可以用这笔钱来先解决燃眉之急。
至于债务的事情,放在十几年后再想办法吧。
第三个问题,干完了之后到底有什么影响?
很显然,上面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为了把地方政府从债务泥潭中拉出来,让他们能腾出手、有余力、有财力去建设地方经济,通过经济的增长来消化庞大的地方债务。
所以,这给到地方的10万亿的化债资源,其实就是中央给地方的10万亿投资资金,让地方用这笔钱来盘活经济。
甚至我可以下个结论,本质上就是中央放水“发钱”,至于后面的问题,后面再说。
从目前的风向导向来看,这笔钱很可能用于几个方面:
一是偿还拖欠企业的欠款(不少民营企业听到了是不是很高兴?)。中央已经建立了全国统一违约拖欠中小企业登记平台,让地方政府偿还欠款,让中小企业拿到钱,他们就有资金去支付工资、去购买原材料、去做生意,链条就能一步步盘活。
二是土地收储和房地产收储。此前中央政治局和各大部委已经明确了土储专项债和房储专项债的大方针,托举住土地、房地产这些核心资产的价格,去化库存,让行业尽快复苏回暖。
三是重大基建。目前市政大基建时代已经落下帷幕,但投资仍然不可缺少,水利、高铁、能源设施、城际线路等大量基建仍然是重中之重。有这些,才能托住紧急基本盘。
四是保障民生。中国当下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从“生产投资”向“消费服务”转变的节点,地方要把钱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提升内需、促进就业,简单说,帮大家托底,让大家能有钱去消费,敢消费。
从投资到消费,这10万亿,都是临时多出来让政府、企业和普通人先去花的钱,这么说大家应该就可以明白了。
我是马江博,大变局时代,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小马哥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