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岘港前,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旅行。
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我们约着和艾文同学一家一起去。他和同学T五年级时是同班同学,有个玩伴总是好的。
可惜跟大人想的不一样,每次大家一起活动,在酒店吃早饭,出发去某地,艾文和T几乎没什么交流。他们各自抱着自己的手机,沉迷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之中。说是一起出来度假,看起来更像是一起出来刷手机。
我和T的妈妈一起抱怨连连,叫小孩不要看,小孩总是看。走路看,吃饭看,坐车看,这些小孩到底怎么了?不过她透露给我一个消息:T平常从周一到周五并不用手机,周末才用。我家采用的是限制式,每天限时两小时,两小时后还想再用,必须大人同意。这个大人不是我,是小陈。
艾文对父亲有点忌惮,时间到时后,他会抱着手机开始做一些极其无聊的事情,比如,ps妹妹的照片,当然不是往美的方向p,而是p得越吓人越好。他以此为乐,这些我都忍了。不能忍的是,我们经常因为手机的使用爆发一连串的争吵。
事情发生在去岘港的第二天晚上,经历过一天的玩耍后,每个人都很疲惫。小陈叫艾文赶紧去洗澡,艾文躺在沙发上,跟往常一样,还是自顾自刷着自己的手机。争吵从这个点开始,一步步升级。他显然不愿意这么快放下手机,立刻去洗澡睡觉。
我和小陈都受够了。
一切都是因为手机,在家的时候也一样,小孩因为看手机,拖沓着不愿意看书,做作业,每次都要拖延到最后一刻。当他丢开手机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变得跟个炸药包一样,有一种明显的戒断反应。
他对真实世界极其不耐烦,对亲生父母非常暴躁,几乎是骂骂咧咧地去做着那些小孩该做的事,洗澡,刷牙,上床睡觉。
一阵剧烈的争吵后,我们平静了一段时间,先等妹妹睡着。然后三个人进行一场深刻的谈话,关于他是怎么想的,我和小陈是怎么想的,现在这种生活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了。
当然,谈话过程很不顺利,小孩发了几次火,我们保持强硬态度,最后保留了一点点的窗口。周一到周五禁止使用手机,周末每天可以使用两小时,没有任何例外。
出乎意料的是,艾文答应了。
他很快就睡着了。留下我和小陈面面相觑,这么简单吗?不是都说要跟父母打一架吗?他就这么屈服了?不会是憋着什么大招吧?
事后复盘起这次会议的胜利,我想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因为他的同学T平常不用手机,他较为容易接受,那就跟T一样,平常不用,周末用。一开始他拥有手机,也是因为别的同学有,他也想有。小孩之间总是容易互相影响。
第二个原因,我在飞机上紧锣密鼓看着《The Anxious Generation》,书一开始举了一个非常形象化的例子。如果你刚满十岁的小孩,被一名超级富翁邀请去他刚建造的火星基地生活一段时间,你会同意吗?你的孩子非常想去,他恳求你,让他去吧,因为他的朋友们都会一起去。
但是这个超级富翁压根没想得到你的同意,他只是告诉你,相比大人来说,儿童更能适应火星基地的生活。你的小孩还没长大,他们的大脑,眼球,各种内脏都在发育阶段,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没人知道这样的生活会对小孩的健康造成什么影响,因为从来没有小孩去过火星。
他们很可能回不来,也可能要付出巨大的健康代价。
你会同意吗?当然不会。
作者的意思,给小孩一部智能手机,就像送小孩去火星生活,充满各种各样未知的风险。
我在飞机上跟艾文讲了这段故事,算是先起点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还告诉他,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禁止小孩使用手机了,也禁止他们注册社交媒体。就像小孩不能去买烟,买酒一样,你还没到年龄使用这个。
艾文表示困惑:凭什么不让我们用?不过他没跟我争辩太多,大概他也知道,这是大势所趋。
说起来全是我的错,一年前他有了一部手机。当时我觉得,这没什么,他又不沉迷电子游戏。给他手机的原因是,他经常需要一个人出门,周末去植物园或者远一点的公园拍鸟,他需要使用导航和地图,还需要跟爸妈联络。
我还兴致勃勃帮他注册过两个社交媒体账号,一个微博账号已经停用,另一个小红书账号,专门让他发布各种摄影作品。艾文用得兴致勃勃,因为他很想跟所有人分享他喜欢的野生动物。我们都觉得这个事问题不大,如果能通过照片,让更多人知道野生动物需要保护,欣赏野生动物的美,或许也是件好事?
问题是他很快被海量的同类视频给拖走了。大数据知道他喜欢鸟,喜欢甲虫,野生动物,开始疯狂地给他推荐各种各样的小视频。
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每次跟我一块出门,走在马路上,去到公园,都能看到他兴致勃勃刷着一个又一个的昆虫或者鸟类视频。
显而易见的,他也没办法处理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只要有人有一点质疑,比如指出他的作品是在鸟塘拍的,他就非常沮丧。等有人帮他说话,说那个人是嫉妒,他又陷入某种自责,因为这个人不该受这种攻击。
在《焦虑的一代》这本书里,作者用一些数据指出,9到14,5岁的孩子,是最容易被别人影响的。如果你现在就送他们去火星生活,相当于改变他们的大脑认知模式。这个作者提出,这一代之所以会变得焦虑,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点是父母在现实世界中的过度保护,家长不放心小孩独自出门跟别人玩,生怕孩子被绑架或者性侵,总是在一个劲地保护着他们。小孩逐渐丧失了和同伴玩乐的空间和能力。另一点是对孩子进入虚拟世界的不作为,你同意他使用各种软件,一天浏览上千个帖子,却完全不关心这些帖子到底是什么内容,有没有暴力色情等各种有害信息,让孩子独自在里面冲浪。
作者还指出一点,即便互联网给孩子提供的内容,删除了各种有害信息,这种互动模式,依然会影响到孩子。他们缺乏真实世界里面对面的沟通,互动,玩乐,只会对着屏幕沉迷不已。而我们人类的孩子,是需要这种真实世界的玩乐的,我们在玩中学习,玩中犯错误,同时进一步修改错误,没有这个过程,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伤害,感到孤独,不快乐。
焦虑的一代,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用着手机成长的孩子,正在变得越来越抑郁,自残和自杀比率都在大幅度提高。
我越看越胆战心惊,自己竟然犯了这么大的错误。
岘港会议的第二天,恰逢周末。艾文可以玩两小时的手机,不过从那天早上开始,事情就变得不太一样了。吃完早饭,他去海边挖沙,紧接着去了水上乐园,和同学T一起大玩特玩。T玩好后回了房间看手机,他因为舍不得那两小时,继续去室外水上乐园和妹妹一起玩旋转楼梯。
我想到两三年前,他可以在水上乐园玩上整整一天。
傍晚时分,我们一起去会安古城。因为他害怕小偷偷手机,一直没把手机拿出来过。他跟着我一起闲逛,跟以前一样,对小摊上的东西兴致勃勃。虽然还是会在一边说:网上说都是骗人的。
不过不妨碍他最终玩了街上的游戏,买了根雕。这一天太累了,回酒店后没有任何冲突,两个小孩在10点左右完全睡死过去。
第三天回程,落地新加坡后,我们正式没收了手机。
我带他去剪头发,建议他带上一本书。以前他都是一边刷着手机,一边理发。这回出家门开始,他就把眼睛牢牢地盯在那本《手斧男孩》上。好久不看书了,这还是他第一次花了两小时的时间,看完一本书。
第四天,他去上学,这回真的没有手机了。
我继续在看《焦虑的一代》,越看越触目惊心,女孩使用社交媒体比男孩的危害更大,她们会因为评论完全丧失自我。我发誓我女儿绝不会在14岁前拥有手机,她要到16岁才有权利注册社交媒体。她应该花更多时间,跟她的好朋友一起玩。
想象之中,我以为艾文会非常暴躁,不顾一切想要夺回手机。
后来发现,拿走他的手机后,他反而变得平静了,他更像原来的自己,而不是那个暴躁得无法理喻的小孩。
我对岘港这地方充满了感激,没想到岘港会议能如此成功。
不过到底后续如何,还得继续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