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是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国建投集团建投书局、澎湃新闻共同打造,深耕在地文化的高品质阅读品牌。
目前正在开展的第十三季读书会(2024年8月18日-2024年12月14日)以“东西汇流”为主题,从音乐、电影、体育、建筑、戏剧、器物六大方面呈现上海城市基因中的生机勃勃与包容开阔。
9月1日(周日),建投书局邀请到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东方学者)、曾任上海体育学院休闲与艺术特聘教授董二为,与市民读者一同从北外滩出发,发掘上海在历史过程中休闲、体育与旅游的东西方元素如何碰撞与融合,探讨城市体育休闲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长期健康发展的可能性。
*以下回顾内容根据董二为老师讲稿整理,基于篇幅略有删减。
*本视频是董二为老师现场片段集锦
《上海城市体育休闲中的东西方元素碰撞与融合》
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日的下午到这里来听这个讲座。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场讲座的背景,建投书局的策划团队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后给了我这个题目,我看后,觉得耳目一新,因为我认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上海民国时代的一种深度。
这个题目我准备了一个多月,要拿出证据来公正地佐证上海城市体育休闲中的东西汇流,思考休闲体育在民国时代的发展与碰撞以及产生的结果和未来方向,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学术界还是首次。虽然我已经研究了休闲有二十余年,但实际上这个题目对于我来讲难度非常大。
这里非常感谢建投书局的陈佳佳女士以及她的团队的小伙伴们,我在美国,她在上海,我们跨过12个小时的时差来回沟通,她非常耐心地替我解答了许多疑难问题。
活动现场图
一
东西汇流中的近代上海特色体育休闲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休闲活动,比如武术,上海有资料可查的武术团体为14个,1914年,精武会在提篮桥修建了新的会舍。还有龙舟竞渡、龙狮子舞,包括打麻将。1911年至1920年,麻将,在美国60年代很流行,很多美国老人会打中国麻将,这都是早期的广东移民带到美国的。东西方休闲活动碰撞、融合后,现代上海也有江边的步道、现代的马拉松比赛,也孕育了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出现。以前休闲和体育是完完全全分开的,体育就是体育,而如今休闲和体育相互交织。因此请大家不要误解本次讲座我只是在讲体育话题,我是讲上海人生活中的休闲和体育元素。上海自清末开始作为中国东西汇流的发源地和扩散地,其休闲、体育与旅游的发展路径会成为全世界城市发展一个案例。
在溯源“休闲”一词最早出现在上海地区的文献中,首先19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人在上海创立了英文报纸North China Daily News,正规翻译叫“字林西报”。1884年,《字林西报》上首次出现“休闲”一词,用的是entertainment,即娱乐活动。当时的英国皇家禁酒会举办了许多休闲活动,包括牧师演讲、唱歌、钢琴独奏、二重奏、阅读等,以自我管理、提升人生修养。
《字林西报》,董二为老师供图
紧接着,我们要思考,一个新的、外来的群体到一个地方生活,必须有居住地,这就涉及空间的问题。没有空间就不会有休闲活动,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外国人来沪生活和工作。闲暇时间,他们都做什么了?他们做的事情,对上海有什么贡献?这是我们更关注的东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最先留意的,是空间。所以他们划定租界的时候,一定留意领事馆,宗教场所的位置,甚至墓地的位置。每个国家对墓地、对宗教场所的理解不同,日本的墓地就在居住社区旁边,美国的墓地可以在高速道的旁边。同时外国人也不会忘记创造自己的休闲空间,用以进行唱歌、划船、高尔夫球等活动,这就催生出后来的公园、赛马道、体育馆等。空间之外,还有两个维度。一是时间,当你有空间生活之后,需要时间去磨合、去考验空间对生活的影响;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的拆迁,休闲游憩设施在社区的建造等。二是内涵,这就是休闲的品质也就是关乎到生活质量。提升生活质量是各个现代发达城市必不可少的议题。上海的休闲空间随着时间的推动,城市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从空间,时间和内涵去理解休闲,充分了解和消化民国时代的上海日常生活,相信会对正确把握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帮助作用。
1.
帆船文化的东西方碰撞
第一个想展示的在上海的休闲活动跟水有关系。在晚清时期,生活在上海一定离不开水,有了水一定要有船,有了船就绕不过帆船。帆船文化的东西碰撞很有意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通过帆船,1848年上海开埠之后,贸易发展的载体就是船,也就是船运。帆船是生活和文化的载体,最后衍生到了休闲方式。最早在《字林西报》可以查询到1867年12月27日对两艘帆船的报道:Eureka和Fearless两艘船在比赛,从港务长的船舶出发,绕过吴淞的红浮标,然后返回。通过查找更多的帆船的记录,可以发现有两个词很重要,一个叫Yacht,一个叫Regatta。根据当时的照片,我判断Yacht指的是帆船,Regatta指“帆船赛”或“划船比赛”。当时,上海的许多大学有西方背景,当时的大学生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帆船,这是受了西方休闲和体育的影响。
(外滩的帆船码头,董二为老师供图)
早期的帆船比赛在《字林西报》上有相关报道。1868年10月31日,《字林西报》报道了有英国、苏格兰、美国、德国,以及一个国际混合队参加国际划船比赛。这证实了帆船比赛已经在150年出现在了中国,这样厚重的帆船文化值得挖掘和发扬。1870年3月31日,《字林西报》上也看到了对上海帆船俱乐部(Shanghai Yacht Club)比赛的报道。1908年4月23日,《字林西报》上写道:“到了1908年,上海帆船俱乐部已经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机构,使得帆船运动有望成为上海最重要的休闲活动之一。”
(上海帆船俱乐部举办活动,董二为老师供图)
在民国期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Shanghai lander,指的是1920年代住在上海的英国人。他们承认自己是上海人(Shanghai lander),认为自己是移民,不是过客,也就是生老病死在上海,也不想回到自己文化溯源地。因此上海对他们来说,是家而不是暂时的居住地。他们在上海做不同的工作,给上海带来了赛马、板球、跑狗甚至打猎等休闲方式。
2
跑马、跑狗与跑人
跑马、跑狗与跑人的“三跑”活动是上海独特的民国期间的休闲文化符号。
跑马也叫赛马,是一个是完全东西融合的项目。中国古代就有皇家赛马,“田忌赛马”的典故表明我国是世界开展赛马活动最早的国家之一。1846年(一说1850年),麟瑞洋行大班英国人霍格莱成立了“上海跑马总会”,并在今南京东路与北京东路之间,河南中路以西一带空地上建立跑马场。左边照片是当时跑马场的状态,右边照片中的建筑现在还在,但已经不用于跑马比赛了。
(上海跑马总会旧址,董二为老师供图)
跑狗的英语叫Greyhound race,民国期间上海有三大跑狗场,明园、申园还有逸园。1928年10月1日,逸园跑狗场正式开场,场内四周均设看台,能容纳两万余人,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除6条蛋形跑道外,还设有为赌客服务的旅馆、餐厅、舞厅、足球场、书场等。用现代话来讲,这是个休闲娱乐综合体。当时的上海已经可以把一般的跑狗活动融入到居民的休闲生活中了,因为它有赌博的性质,也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
第三跑叫跑人,也就是回力球运动(Hai-Alai)。回力球是一种起源于西班牙和法国巴斯克地区的球类运动。“上海回力球场”建于1929年的法租界,带有赌博的性质,当时天津,澳门等地也有回力球运动。一开始,因为赌博的刺激,回力球赛能够弥补夜生活的空虚,其动作的美感具有一定观赏性,所以吸引了很多目光。但回力球占地大,加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都用扑克牌或机器去赌博,所以回力球赛的观众越来越少。1949年以后,回力球赛在上海慢慢消失了。在美国,回力球的命运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2021年以后,美国的赌场也渐渐取消了回力球活动。
(回力球运动画报,董二为老师供图)
以上所提到的三跑体现了西方体育在上海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并转化成休闲娱乐活动。这些体育与休闲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蓬勃发展,有些黯然消失。
3
溜冰
溜冰也叫跑冰,我认为这可以是上海的第四跑。上海地处中国南方,不具备溜冰的条件。这里的溜冰实际上是溜旱冰。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溜冰场》《凤舞银冰》等电影将溜冰运动进一步推广到普通市民中间,上海也受此风尚影响,在整个城市中流行起了溜冰。1879年《申报》就有上海开办溜冰场的报道,这座建在商场里的溜冰场叫做永安跑冰场,1939年5月的《永安月刊》称其为“上海唯一最完善高尚跑冰场,(内有)标准地板,标准跑鞋,特辟雅座,冷热饮品,特色西点,精美西菜”。1940年,永安跑冰场为了进一步提升溜冰运动市民中的影响力,专门举办了全上海业余溜冰比赛。永安跑冰场使用的溜冰鞋多产自美国,这令美国人很骄傲,英文报纸和杂志多次以冰鞋在上海畅销而自豪。同时也说明当时上海的市场非常大。当时,除了那些少爷小姐们如醉如痴地涌向溜冰场之外,小杂货店的学徒、剃头店里的小六子、弄堂口面摊上的小开也能在边道上或者没人的马路中过一下溜冰瘾,可以说,溜冰在中国变成了大众的休闲,没有贫富之间的差异。
(永安跑冰室相关报道,董二为老师供图)
在溜冰普及方面,1939年,《良友》杂志上有一个儿童跑冰表演的报道,口琴家石人望的儿子石中光三岁半精通溜冰了。后来我发现这位1939年出现在报纸上的儿童现在还健在,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指挥系的教授,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当时已经成为溜冰的一个神童了。
(《良友》对跑冰儿童表演的报道,董二为老师供图)
在当今成为国内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一门课程甚至一门专业的轮滑,还被许多专家认为是国内新兴的休闲体育项目。殊不知,上海在几乎150余年前就已经开展了该项目,并且成为大众休闲的一个受欢迎的活动。
4
打猎
为什么打猎会出现上海?上海开埠之后,英国人带来了本土文化,他们认为打猎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于是就在江浙一带寻找打猎的机会,当然必须要在合法地方打猎。
1873年,上海的外国人社区出版了《运动家在华射击日记》(sportsman’s Diary for Shooting Trips in North-China),详细标明了打猎怎么打,打什么鸟,在什么地点打等等。到了1920年,这群打猎的英国人突然意识到,如果继续参与打猎,会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生态有很大的影响,于是制定了各项规定,说一定要限制打猎,限制皮货交易,还给政府提建议,逐渐变成了生态保护者。这从另一个层面对长三角地区生态起了保护作用。大家将来以后如果做更多研究,可以思考这群“运动家”打猎的初衷和生态保护的初衷在哪里。
二
公共休闲空间的历史演变
讲完单项活动后,我们以公园为例来看上海的公共休闲空间。现代城市公园之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倡导城市公园。因此,1857年,纽约中央公园面世。公园的理念传播的很快。于是在1868年后,上海也受影响建立了多所公园,其中有四大公园,分别是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当时公租界一共有17个公园,法租界有6个。
(晚清民国时期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公园分布图,
董二为老师供图)
我在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找到一张1897年黄浦公园的旧照。从地图上的英文注释来看,法租界的英文是French Concession。在英语中Concession也可以翻译成(财产、土地等的)特许权或者许可使用权,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中的 settlement在英语中也有定居地的意思。因此在英语的原意上没有租用的意思。位于上海外滩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和外滩北端的黄浦公园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园,1890年到1928年不对中国人开放。
对公园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有一些针对华人的规定条款不可回避。有两位中国现代史专家,一个是英国的Robert A. Bickers,另一个是美国的Jeffrey Wasserstrom,曾做过公共休闲空间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相关研究。他们认为,显示牌上的辞令从“foreign community (外国人社区)”开始,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变化历程,从一开始非常严格的规定到最后逐渐改变弱化,1928年之后对华人没有了任何约束。当然,1928年后,上海人需要买票进公园,这是另外一说了。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的冲突与融合,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最终达成一种妥协。
(1897年黄浦公园,董二为老师供图)
(公园里的告示牌,董二为老师供图)
我们今天所在的地方是北外滩,离虹口公园很近。1908年,《字林西报》曾报道说,“上海本地没有比虹口公园更受欢迎的去处了。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年轻人都聚集在那里享受自由和新鲜空气。在阳光下嬉戏和休息,或者在夏夜里呼吸最凉爽的空气。然而,不幸的是,这个漂亮的小游乐场正在变成‘肮脏的苦力’的聚集地,他们有时会占据所有可用的座位,完全将孩子们排除在外,而孩子们理应优先使用这些座位。”为什么这样说?我给大家举一个相同的例子,回归到美国,同时代也有这样的现象,纽约曼哈顿早期移民都在街上玩,产生了不安全、危及儿童生命的问题。这是城市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插曲。在波士顿也有同样的现象。因此在Joseph Lee的倡导下,创立了Playground(儿童游乐场)的概念。因此当时英国人认为公园是给小孩子玩的,不能有“肮脏的苦力”的出现。
(《字林西报》对虹口公园的报道,董二为老师供图)
对上海公共空间历史演变的研究,给我们对历史理解和深刻思考创造的机会,从而看到历史解读的多样性与主观性,每个人有不同的视点,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有些人注重它的起因,有些人注重它的过程,而有些人更关心它的结果。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不同视角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反映人们当时对事物的理解的角度和深浅,是无可厚非的。
讲了这么多单项休闲,怎能不讲真正的体育呢?发源于西方的各项体育活动,在晚清和民国期间在上海生根发芽。在众多的体育项目里,作为一个例子,西方也为上海带来了板球,叫cricket。上海最早有记录的板球比赛发生在1858年4月22日的虹口,1863年,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Shanghai Recreation Fund)从跑马会买下第一座板球球场。如今,位于马会赛道中央的球场已成为南京路和江西路交汇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此外,1941年《字林西报》的体育版报道了足球、篮球、排球、帆船、女子高尔夫球、女子曲棍球等运动。可见,上海的文化空间璀璨非常。
(板球运动,董二为老师供图)
(《字林西报》对“CRICKET”的报道,董二为老师供图)
(《字林西报》体育版,董二为老师供图)
在当时的英文报纸中,也提到了在上海的中学,高中和大学里建立体育联盟,效仿美国和英国的大学,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并把体育比赛作为传统去传播和发扬。这些超前的现象,无疑地反映了上海在民国期间就把体育嵌入了教育,这也就是民国版的“体教融合“的真实案例。
民国时代和体育相关的刊物也层出不穷。1935年12月21日,《上海体育》正式创刊,近代体育思想家程登科为其写了寄语。他说,上海体育是全国体育的中心,易受资本主义的体育侵略。因此,他提出,《上海体育》是国民的喉舌,是民族体育的源泉,是体育革命的先锋。他还希望上海体育从此不是贵族体育的表率,不做体育侵略的酵素,不做选手运动的工厂。我认为,程登科在这篇文章的见解对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也指明了一定方向。
(《对<上海体育>的几点意见》,董二为老师供图)
今年奥运会、残奥会在巴黎隆重举办,一百年前,上海就证明了能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实力。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1915年5月,“中、日、菲律宾三国运动家择于(五月)十五号至二十二号在虹口靶子花园举行运动大会,有跑跳、泅泳(浮游)、足球、网球、妇女运动家脚踏车赛跑、童子军大操等节目。为上海自古以来未有之奇观”,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上海举办了不止一届,梁启超还曾为《第八届远东运动大会特刊》的封皮题字。
(《第八届远东运动大会特刊》封皮,董二为老师供图)
三
未来发展趋势与影响
最后,我们来谈谈东西方元素碰撞与融合下的上海体育休闲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影响。在本次讲座里,我们有提到上海现有的体育设施,因为这都是有目共睹的成就。我在这里着重谈一下从《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引申出更深的含义。在《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上海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体育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我认为,上海的未来重点在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展示。
关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2023全球体育城市指数》从四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维度:体育历史与传统、体育赛事影响力、媒体传播力、职业体育影响力。最终位列排行榜前十的城市,都具有三大特征:第一,经常举办或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赛事,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第二,职业体育高度发达,大多是国际顶级职业联赛的举办城市,且往往拥有国际知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第三,体育媒体发达,重视体育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无论是伦敦、洛杉矶、纽约、还是东京,体育文化都是经过百年以上的传承,最后上升到了休闲娱乐的新高度和境界。比如英国的足球、美国的棒球、日本的相扑……在历史发展中,我们发现这些体育项目都是跟经济挂钩,也就是所谓的职业挂钩。那么,我们在思考上海怎么能成为全球体育城市,还是要回归到清末至民国时代,深挖当时体育休闲的传承,才可以在世界做对标。
清末至民国时期,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转化。这个时期,上海不仅是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触的前沿,也是各种休闲娱乐和体育活动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平台。西方的休闲与体育文化在上海经历了引入、普及、融合,甚至有些活动消亡的过程。这些变化反映了上海对外来文化的独特适应能力和外来文化在上海的本土化,同时也展现了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或接受,而是上海市民对外来事物进行批判、改良并最终传承的过程。这种文化互动在全球其他城市中确实不多见,因此上海的经验可以看作是全球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独特而真实的案例。
今年巴黎奥运会,沙滩排球比赛被安排在埃菲尔铁塔前,我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文旅体融合的案例。观众坐在沙滩上看排球,既看到了体育比赛,又看到埃菲尔铁塔,还享受了真实的户外感受。对傲慢的法国人来讲,排球虽然是美国的文化,但是把排球比赛安排在了自己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前,既升华了美国的沙滩排球,又宣传了法国的文旅,是一种双赢。法国人接受了这种奇特而有趣的方式,并没有对法国的文化有一丝损害,而且还得到了全世界对法国人有创新能力的赞扬。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国际对标,上海从民国时代就不断创新,我相信上海也会像巴黎那样,将来也会为世界提供创新的文化产品。
(巴黎奥运会沙滩排球比赛,董二为老师供图)
四
结论
回顾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展望未来,为更好的发展做准备。当今,上海作为世界大都市无疑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低生育率加剧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多样化也在逐步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对城市的生活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休闲与体育作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相应的调整和转型。在这种背景下,上海的休闲与体育发展是与上海城市发展同步进行,并面临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如何设计适合老年人的休闲与体育活动,以提升他们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是未来的重要课题。这可能包括更多适合老年人的公共空间、低强度的运动项目以及社区服务的拓展。
2.低生育率对青少年体育的影响:随着年轻人口的减少,如何保持和提升青少年对体育的参与度,将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更加创新和有吸引力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3.人口多样化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对休闲和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偏好。这要求上海在发展体育和休闲项目时,能够更加包容和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包容。
4.提升生活品质的综合考虑:在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如何将休闲与体育融入到更广泛的生活品质提升计划中,是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这可能涉及到城市规划、旅游发展,公共政策、文化推广,就业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协同努力。
在这些挑战面前,休闲与体育活动的创新和适应性将决定它们在未来上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利用这些活动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焦点。从晚清民国开始就发展起来的休闲、 体育和旅游,是上海的文化的根基。上海从治理型城市转为服务型城市,对在座的、对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都是一种挑战。
活动现场图
往期重点推荐
王勇: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海派老歌 | 建投读书会·东西汇流回顾①
毛尖:一切都是新的,世界就是为你们的爱情所设置的 | 建投读书会·东西汇流回顾②
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