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题:《什么是法律人类学》:生活之法常青 | 新书分享会·上海
嘉宾:王伟臣、张经纬、刘振宇
时间:10月2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4楼传记图书馆(上海市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
报名方式:扫码填写报名表
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法律作为维护秩序与公正的重要工具,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社会意义。而法律人类学,正是这样一门深入探究法律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
此次,我们很高兴地向大家介绍新书《什么是法律人类学》。书中,作者们以清晰明了的方式,详细阐述了法律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程、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与中国本土的法治实践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法律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画面。
生活之法常青,它植根于我们的日常,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思考。
10月27日(周日)15:00-17:00,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人类学云端读书会联合建投书局,邀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伟臣,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家、作家张经纬,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刘振宇,从《什么是法律人类学》出发,与各位读者一同探索法律人类学的奥秘,感受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您理解法律、认识社会的新视角。
欢迎大家莅临“生活之法常青:《什么是法律人类学》新书分享会”,一起开启这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
王伟臣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律人类学、比较法律文化的研究。出版有专著《法律人类学的困境》一部,联合主编有《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人类学在中国(理论)”专号、《什么是法律人类学》,发表论文、译文六十余篇。目前正参与主持“法律人类学经典阅读计划”,该计划致力于较为完整地梳理出法律人类学的知识谱系。
张经纬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家、作家。长期从事民族史、艺术史研究,兼及人类学各分支领域,力图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的人类简史》《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博物馆中的极简中国史》《博物馆中的极简中国史2:文明的碎片》《与人类学家同行》《从考古发现中国》及《田野:一个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等多部作品;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等六部译著。
刘振宇
法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轻度美食瘾君子,重度拖延症患者。醉心权利理论,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索社会治理,喜听音难得糊涂。发文八九,领域各异;兴趣广泛,落笔唯艰。
活动时间
10月2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
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4楼传记图书馆
(上海市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
活动费用
A组:免费席位
B组:46.4元/人
购书VIP席位
(含59元《什么是法律人类学》一本+主编及嘉宾亲签)
C组:38元/人
饮品VIP席位
(宾得宝果汁/巴黎水/依云矿泉水 三选一)
以上套餐可以扫码报名
报名须知
1.观众到场需凭借报名信息,现场签到
2.入场后请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请勿接听电话
3.请勿使用闪光灯、自拍杆、三脚架等拍摄设备
4.现场活动请遵守秩序,听从工作人员引导并积极配合
5.请保管好随身物品,勿将危险物品带入场内
《什么是法律人类学》
作者:王伟臣 / 刘顺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4-5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针对法律人类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入门指南。在法律人类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什么是法律人类学”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所有想要了解法律人类学的人首先要了解和关注的。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本书共分为六个专题,分别是"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人类学方法”“什么是法律民族志”“什么是田野调查”“什么是扩展个案”“什么是日常个案”“从田野调查到法律民族志”。这些专题,虽然名义上围绕着“方法”而展开,但却涵盖了学科性质、发展脉络、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以及如何适用于当前中国本土法治实践等中外法律人类学的基础问题,不仅描绘出法律人类学的学科样貌,还深入探讨了诸多学科前沿问题。此外,本书在风格上深入浅出、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可供所有对法律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学习,在法律人类学的学术市场上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2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和编书处,开创中国大学设立出版社之先河。坚持“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办社宗旨,坚持“立足北大,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开放型办社模式,坚持“教材优先,学术为本,建设一流”的经营方针,依靠北京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教材、学术著作和文化传承工程。
法律人类学云端读书会创立于2020年9月,是由一批关注法律人类学研究的“80后”青年学者联合发起、运营的读书兴趣小组。该读书会以“经典阅读”为主线,辅以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研习营、博士生论坛等多种形式,学术活动年均40余场。它致力于推动法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度对话,以“深描”的方式呈现并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