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自通鉴——公元1008年

文摘   2024-08-14 20:51   中国香港  

主要内容:

中国的姓氏为什么这么少

三槐王氏

皇帝也要请客送礼

开始装神弄鬼

封禅

公元1008年农历是猴年。

中国的姓氏为什么这么少

一上来,我想先说一个姓氏,王姓。

王姓是起源比较早的姓氏,它是源自夏商周的周朝,不知道你们看足球或者篮球比赛时有没有一个疑问,就是外国人经常用姓氏来称呼,就是family name,你看球员的球衣背后印的,都是他们的姓氏。这个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奇怪啊,因为如果中国球员也用姓氏来称呼的话,那这解说的活可不好干了,“我们看到场上现在是王拿球,他一个转身过掉了王,顺势把球传给了李,这时李上来做挡拆了,李在李的挡拆掩护下突破到内线,面对比他高得多的王,找不到得分机会,他没有硬上,而是把球分到了外线的张手中,张正好是个空位,他接球就投,可惜球从篮筐里弹了出来,篮板球是王的,王一个长传到早已埋伏在后场的李,李轻松上篮得分。”这哪知道谁是谁啊,这哪是解说,分明是添乱,所以中国队员的球以上必须印全名,除非像姚明那样,NBA场上没那么多中国球员,所以他就印一个姚就行了,但咱们中国人听NBA的解说每天“姚、姚、姚”的也觉得挺别扭的,我们还是叫姚明。

为什么外国人能用姓来区分人呢?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姓很多,不容易重。那为什么我们的姓这么少呢?因为我们的历史太长,你看包括王姓在内的很多姓氏是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有了,而英国人有姓氏要到公元1066年,也就是咱们现在聊的1008年,英国人还没有姓氏呢。

为什么姓氏时间长就会越来越少呢?这其实是个数学问题,咱们做个思想模拟就知道了。打个比方,假设有2个姓氏,一个王,一个李,两家生育能力都差不多,王家第一代生了3个孩子,李家第一代生了2个孩子,这很正常吧。那接下来呢,3个孩子的王家再生一代,就比2个孩子的李家更有可能多生一些孩子,这也能理解吧。那再接下去呢?就是王家很可能每一代都比李家生出来的孩子要多,渐渐的,王姓就会比李姓的人要多不少了。这个时候,突然来了一次饥荒、瘟疫,或者一场战争,死了很多人,那人更多的王家抗打击能力就更强,李家说不定就团灭了。

这就是姓氏演化的一个过程,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天灾人祸导致人口减少的事情一点儿都不少,说两个数据感受一下,根据对DNA的研究,现在40%的中国人是3个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至少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人的后代,清朝200年间出现过的所有中国人,只有不到20%的人留下了后代,也就是5个人中有4个人都断子绝孙了。

对于姓氏来说,这个东西是传男不传女,那有的人家就是生不出男孩你说怎么办?而且姓氏这个东西,一般都是一开始有多少,就有多少,很少发明创造新的姓氏,所以总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一个只会减少的东西,那就会越来越少。于是造成了有姓氏历史越长的文明,姓氏的种类会越来越少,咱们中国虽然姓氏很多,据说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2.4万个,但目前只留下6000个,而排名前100的姓氏人口就占了总人口的将近90%,姓王的基本是排第一,占到总人口的8%左右。


三槐王氏

现在全国各地建了很多王姓祖堂,最著名的是太原堂,第二有名的叫三槐堂,聊了半天,为啥1008年我们先聊姓王的,就是我们想聊一下三槐堂。

1008年的时候,真宗皇帝的宰相叫王旦,而这个说到王旦,咱们要简单介绍一下,因为这个人不仅在宋朝,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很重要。

现在10个姓王的人,就有大约4个是他的后代。

他爹王祐在世的时候,是赵匡胤手下的重臣,赵匡胤曾经对咱们之前说的那个大将符彦卿产生了猜忌,派王祐去查办他。王祐明明知道赵匡胤派他去,就是要让他查出符彦卿的问题,把符彦卿办了,“查”只是个幌子,重点在“办”。但王祐还是处于一片公心,把重点放在了“查”上,最后出了一份调查报告,说符彦卿没问题,救了符彦卿一命,也气得赵匡胤把王祐贬了官。本来王祐是宰相的热门人选,这次去查符彦卿,赵匡胤临走的时候就告诉他把事办好,回来当宰相。他虽然办了好事,但把事办好,所以到手的宰相也就泡汤了。王祐气不顺,就在开封自己家门口种了3颗槐树,预言说:别看我不行,我的子孙后代,一定有位列三公的。

所谓三公,是周朝时候的三个官职,分别叫做太师、太傅、太保,相当于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历朝历代不断改革,三公的岗位早就改得面目全非了,很多时候你在历史里听到什么太师,什么太保,其实都是个荣誉职位,这个王祐说自己子孙后代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意思是子孙后代一定有当宰相这样最高官员的。

结果,不用多少后代,他儿子就把他的预言实现了。王旦从小相貌丑陋,脸和鼻子都是歪的,却有华山道士说他的相貌奇特,今后一定能当贵人。王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23岁就进士及第,接下来一路当官非常顺利,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很喜欢他。

不仅皇帝喜欢他,同僚们也喜欢他。他遇事从来不独占功劳,也不徇私,与人为善,别人犯了错如果到他手里,他都尽量帮人家开脱,自己却从来无欲无求,两袖清风。也不跟人吵架,如果跟别人有不同意见,他就闭口不言,一句话都不说。时间长了,连皇帝都知道,王旦一旦不说话了,这事儿就不该办了。

王旦就是这样,近乎于一个完美的人。

澶渊之盟的时候,真宗出发前,安排弟弟赵元份当东京留守。可刚走没几天,赵元份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真宗于是派王旦回去接替,王旦临走之前问,如果10天之内还接不到你们的捷报,那我该怎么办?真宗咬了咬牙,挤出来3个字:立太子。这算是交代后事了。

王旦快马飞奔回汴梁,直接冲进办公室,把自己关起来不出门,还严令手下不准走漏风声,连他家人都不知道。他握有立太子的权力,不敢见人啊。

等真宗凯旋归来,他的家人都出城去迎接,却惊讶地发现,王旦从城里出来了。

转过年来,48岁的王旦正式拜相,他爹的预言实现了。从那以后,太原王氏一族在他这一支发扬光大,史称三槐王氏。

只不过,完人王旦,马上就要迎来人生的失足时刻了。


皇帝也要请客送礼

关于封禅的事,真宗找机会单独跟王旦说了说,果然如他所料,王旦开始不同意,他坚持了一下,王旦就不说话了。

不说话,还是不同意呗。

王旦是百官之长,威望颇高,他要是不心甘情愿地支持封禅,那这事干起来肯定阻力不小。况且也就他敢制造阻力,再低层次的官员,一听皇帝想封禅,还不屁颠屁颠地去执行。

真宗想了个办法——请王旦吃饭。

没有什么是一顿饭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再送点儿礼。

真宗跟王旦的饭吃得很开心,结束之后,还给王旦送了一壶酒。

皇帝赏赐,那都是可以当传家宝的,但宋朝人喝的大部分是黄酒,王旦就是想把这酒传下去,保质期也达不到啊。所以他把酒拿回家,召集家人一起分享。没想到酒壶一开,里面倒出来的竟然是珍珠!

这倒是能当传家宝了,但王旦拿着却非常烫手。他知道皇帝是想让他同意封禅,可他是真不想同意啊。问题是皇帝送礼都这么用心,他要再反对封禅,就太不识抬举了。

毕竟,王旦不是李沆,李沆是咱们前面提过的宰相,他在真宗当太子的时候是真宗的老师,所以他要反对什么事,真宗还真不敢干。王旦跟真宗的关系还没有亲密到那种地步,他是不敢硬刚皇帝的。不过王旦没想到,这次上了封禅的贼船,就再也没下来,成为他一辈子后悔的事情。

搞定了王旦,真宗还是不放心,特别是对祥瑞这事儿,这不仅是骗人,也是骗老天爷啊,万一真的有老天爷呢?于是,他找了个晚上,去皇家图书馆视察。其实他是假装去视察,真实的目的是去找一位叫杜镐的人。杜镐学问大,而且有股子书生气,说话不会拐弯,真宗就是想听听真话。他到了皇家图书馆,装作不经意间问起杜镐:“爱卿博古通今,你知道所谓河出图、洛出书,究竟是怎么回事吗?”

杜镐没多考虑,就直说:“那都是人搞的,就是皇帝把自己想说的,借用神神鬼鬼的嘴说出来,给老百姓听的。”

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就是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匹龙马,从黄河中浮出来,背着一张图画献给伏羲皇帝,伏羲就用它演绎出八卦,这就是河图;又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只神龟,从洛河里浮出来,背着一本书献给大禹,大禹照着这本书就治水成功了,这就是洛书。

真宗一听,这就妥了!上古先贤们都这么搞,搞完这么多年了,老天爷也没惩罚,那我也就敢搞了。

不禁想起小时候老师经常说的“他干啥你就干啥呀?他吃屎你也吃屎?”

我们老师经常说这句话,以至于我们都学会这句话了。我第一次听这句话应该是我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具体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记不清了。那次是在下午上第一节课前,老师把我叫到讲台边上,问我是不是去游戏厅了,我一听就知道是被同学告状了,只好承认,还说了一句“那谁谁谁也去了”,老师就说我“他干啥你就干啥呀?他吃屎你也吃屎?”

游戏厅就是跟你现在看到商场里那种游戏厅差不多,里面各种游戏机那种,只不过我们那时候只有街机电子游戏,没有你们现在那些抓娃娃什么的。当时我们学校是禁止我们去游戏厅的,但男孩嘛,忍不住想去,那天中午我跟我们同学一起去的,在游戏厅门口碰上我们班两位女同学,我们看到她们怕被告老师,就没敢进去,但那两位女同学说:“没事,你们去吧,我们不给你们告老师。”我们这才放心进去玩。

结果下午她们还是给我们告老师了,害得我们被老师批评一顿,后来她们说,她们想了想,觉得玩游戏不是好孩子,所以就给我们告老师了。我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们也就二三年级,那两位女同学应该没说假话,但她们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却是把我给害苦了。

虽然被老师批评,我很不高兴,但老师的话是没错的,不能看着别人干什么你也干什么,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你跟别人的情况不一样,不管什么时候,直接复制是不行的。

要想把封禅这么大件事办成,那肯定需要一个团队啊,真宗一想,再请个客吧。

他在大臣里物色了7个人,包括前两天咨询过的老学究杜镐,这是提供理论支持的;国防部长陈尧叟,这是保障安全和管仪仗队的;管盐铁的丁谓,这是出钱的。

这次请客更隐秘,这些人都是被太监领着,七拐八弯地走了好远,去到一个拉上窗帘的小宫殿,里面灯光昏暗,也就点了十几根蜡烛,但吃得却很丰盛。

真宗也是坐着轿子来的,入座的时候,真宗的座位都跟大家并排着,真宗再三谦让都没人敢坐,最后不得不脸一板,说:“本来因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想跟你们共享快乐的,如果你们这样不肯跟朕同坐,那还不如就在外朝设宴。今天的宴席,朕就是让宫中操办的,外人都不知道,也没叫宰相们参加。爱卿们都是担当要职的近臣,朕就想跟你们坐坐,说说笑笑,不要再推辞了。”

这几个人急忙想行礼谢恩,真宗急忙制止:“此等礼数,暂且都放下吧。”

于是开始吃饭,真宗一改平日的严肃模样,有说有笑,笑得都有点儿过了。陈尧叟他们陪着笑,陪着喝,心里却忐忑不安,不知道这官家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当天晚上,喝了很多酒,真宗也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当然君臣也说了很多话,但就是没说什么正事,搞得这几个人回去以后更忐忑了。

过了些日子,逐渐有小道消息,说陛下想封禅,这几个人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怎么配得上让天子请客了。

真宗想要封禅,其实就是想把似乎丢掉的面子,再捡回来,动机简单,方案也很简单(你们说我不行,我偏说我行)。

好面子的人,总是对自己的面子没有自信心,所以涂脂抹粉还不够,非要整个容。

可普通人整容是整自己,这皇帝整容是整天下人啊。


开始装神弄鬼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真宗上朝,本来大过年的没啥事,真宗却一脸迷惑忧虑的表情。

没等王旦他们询问,真宗先开口了:“朕的寝殿周围,都是黑色的青绸当帘幕,本来晚上不掌灯,屋子里是基本什么都看不清的。去年十一月二十七,半夜的时候,朕刚刚睡下,忽然全屋大亮,朕起身一看,有一位头戴星冠、穿红袍的神人,对朕说:‘下个月初三,你应在正殿设一个道场,等待三篇《大中祥符》天书降下,注意,不得泄露天机!’说完就消失了。朕赶忙拿笔记下此事。上个月,朕按照神人的指示,沐浴斋戒,找了一处正殿搭上道场,恭候天书。等了一个月,也没等来,但神人没说等多久,朕也不敢撤了道场。就在刚才,有太监禀报,说皇城门南角上,挂了一条两丈多长的黄绸子,包着一个如同书卷的东西,还用青丝线绑住,封口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字迹。朕仔细一想,这就是神人所说的天书啊!”

真宗这讲故事的能力也是一绝,天机不可泄露,你这不就泄露了吗?可谁敢跟皇帝较真啊,底下人一听,就知道,皇帝演完,该他们演了。

宰相王旦急忙带着满朝文武祝贺:“陛下诚心,爱护臣民,感动天地祖宗,如今天下太平,连年丰收,这都是陛下您加班加出来的啊!臣等一早就说,老天爷看到陛下的勤奋,肯定会给咱们大宋好报应的。如今神人预先告知,天书果然降临,确实证明了苍天有眼,陛下圣明啊!”

群臣一再跪拜,真宗招手制止,心想,这都是老子苦心孤诣,费了多大劲儿才整成的,你们还说什么早就知道,也不帮帮朕,哼。

真宗演戏的能力还是比这些大臣们强,他并没有高兴,而是满脸忧虑地说:“这天书里写得不知道是什么,要是老天爷谴责朝政,那朕就应该跟爱卿们一起悔改,如果是告诫朕本人的,那也应该立即反躬自问,让爱卿们监督。”

真宗于是率文武大臣步行到皇城门,命令宦官周怀政和皇甫继明到屋顶上把天书取下来,王旦跪着接过来,呈给真宗,真宗也跪拜接受,放到车上,护送回之前设立的道场。

等在那里的陈尧叟接过天书启封,封口上写着“赵氏受命,兴于宋地,付于谨慎。居其大位,守于正道。传世七百,大运已定。”

从今天来看,天书预言是错的,两宋加起来也就319年,天书多说了一倍还多。

打开里面,大致的内容是:真宗你能够以大孝大道继承先世基业,要清静无为,质朴节俭,就一定能国运长久。

读完以后,众臣再度道贺,真宗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大摆筵席请群臣和汴梁的百姓吃饭。唉,这皇帝办个事,老得请人吃饭。

接下来是不是该封禅了?没有,因为真宗要假装没想到。封禅?啥是封禅?

而且,大臣里有一位叫孙奭(4声shi,音同是)的,上疏说:以愚臣所知,天怎能讲话?怎能会有天书呢?

这位孙奭,是山东聊城人。从小刻苦好学,属于好学生中的好学生。一般好学生也就是成绩好,他不仅成绩好,而且好到他的老师去世了,同学们直接推举他为老师,继续讲课。以至于他年纪轻轻还没考科举,就已经是名师了。

学习好跟能讲课,中间差着“系统”两个字。当老师不仅成绩好就行,还得应付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知识是真的融会贯通了。

1965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费曼提出了著名的“费曼学习法”,至今被奉为“终极学习法”。这个方法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只有当你把一项知识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给小孩子时,你才是真正学会了这项知识。”

孙奭就是这种融会贯通的人,以至于直到今天,儒家最经典的十三经,里面《孟子》的注解,都是采用的他的版本。

先进生产力研习所
先进生产力可不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