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自通鉴——公元1005年

文摘   2024-07-15 15:31   中国香港  

主要内容:
真宗得了冒名顶替综合症;
真宗提拔了两名他喜欢的人;
大国不打了,小国就老实了。 

公元1005年农历是蛇年。
真宗得了冒名顶替综合症;
看了一下,宋真宗属龙啊,去年还是他的本命年,怪不得那么好运气呢。
不过,到了蛇年,真宗得了一种病,叫冒名顶替综合症。就是当一个人获得成功之后,他本人却认为这怎么可能,不是说努力才能成功吗?为啥我没怎么努力就突然成功了?我没见过市面,你们别骗我啊。
宋真宗说我倒是见过世面,可我也觉得成功来得太快,我招架不来啊。
真宗这凡尔赛咱们就不管了,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签了签了《澶渊之盟》后,更睡不着了!他总是在想,萧太后会不会反悔啊?万一契丹人趁我们放松警惕打过来怎么办?
真宗焦虑地不行,下令,把《澶渊之盟》再抄写几百份,河北、山西的所有城门口上都要贴上,全覆盖,让老百姓都知道,契丹人可是答应不打仗了啊,他们要是再打过来,那就是背信弃义的无耻之徒,是恬不知耻的野蛮人,是说话不算话的小狗。
但是说归说,别看表面嘴硬,真宗心里还是特别希望契丹人遵守约定的,咱就不说不打仗每年能省下5000万两白银的军费,这可是大宋年收入的一半啊,就说这再也不用每到秋天就担心契丹人打过来了,就让真宗的幸福感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以往这朝廷里都是按照契丹人的节奏来安排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的,秋天契丹人打过来,朝廷上下不管什么部门都得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等到开春契丹人走了,这才能暂时松一口气,想想之前过年的时候都在加班,大家都休息休息吧,上班也吊儿郎当摸鱼为主,全年也就夏天能稍微干一干想干的事,快秋天了又开始准备迎接契丹人的南下。
对真宗来说,一到秋天就焦虑啊,每天晚上都不知道该几点睡,就怕刚睡着,紧急军情就来了,他也是36岁的人了,不是二十来岁小伙子了,熬一次夜好几天缓不过来啊。
所以说,能跟契丹人签订《澶渊之盟》,那简直是真宗的安眠药啊,真宗恨不得每天抱着它入睡。可是,他担心契丹人反悔,却也不好去问契丹人你们要不要反悔啊,他只能想一个变通的方法,于是假装给河北那边的军城改名字,比如之前那个威虏军,就是保定冰雪大世界那个,改名叫广信军,还有把静戎军改为安肃军,破虏军改为信安军,平戎军改为保定军,宁边军改为永宁军,定远军改为永静军,定羌军改为保德军,平虏军改为肃宁。
看这一个一个的字,不是信,就是宁,不是安,就是定,反正真宗就是在默默地提醒契丹人,要讲信用啊,要保持安静啊,不能反悔啊。
给这些军城改了名字还不放心,真宗又把守城的将领全换了个遍,都挑的是成熟稳重又有对敌作战经验的,确保既不会在冲动之下跟契丹人擦枪走火,又在契丹人万一背信弃义打过来的时候能挡得住第一波进攻。
为了表达诚意,真宗还把边境的守军减了三分之一,河北其它地方的守军减了一半,还一次性免去了400多个官员,他们都是之前在宋辽前线做指挥官的,这些人当然另有任用了,但你契丹人看看啊,我这连对付你们的人都不用了,够有诚意吧?还有更有诚意的呢,真宗新成立了一个叫做国信司的机构,专门负责跟辽国通信,接待对方派来的使节,其实就跟外交部差不多。
不过,这些事情越做,真宗心里越没底呢。这就像你借那个小朋友玩具枪,你怕他不还你,你就拼命对他好,但你越对他好,你感觉越没底,相反,你需要手里面有一些杀手锏,一些能够提升你安全感的东西。
所以,真宗下令,河北各地你们不要犯懒,虽然不打仗了,但防御工事都要时常检查着,之前打仗损坏的,要赶紧修好。
命令发出去不到一个月,真宗又追了一道圣旨,要求河北各地把城池也修理好。
做好防御还是不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没有情报怎么行呢?但以前辽国的情报都是靠间谍,现在跟人家签了合约,你再派间谍,万一被人家抓住了,那不仅丢人,而且也是人家的把柄,说不定契丹人一生气,撕毁合约了都很有可能。
想来想去,真宗下了一道圣旨,就是各地如果抓住了契丹人的奸细,不要自己处理,马上把他押送到京城来。他的想法是,如果手里能有几个这样的契丹奸细,我就也能往他们那里派间谍了,万一我的人被抓了,契丹人兴师问罪,那我就可以拿出这些契丹奸细来跟他们理论。
真宗还是不放心,于是他找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赵延祚,这个人70多岁了,别看颤颤巍巍,却在河北一带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爹叫赵思温,当年是统治河北的卢龙节度使手下大将,后来投降到契丹,一直做到辽国统治河北一带的南院大王手下的宰相。再后来他们家还是选择归顺宋朝,不过他在宋辽两边都吃得开,认识很多人,真宗叫他过来,真诚地问他:这次咱们跟契丹人订立合约,你看觉得怎么样啊?
赵延祚非常清楚真宗的意思,其实整个宋朝的人都跟真宗的想法一样,合约,那合约不就一张纸吗,辽国那些野蛮人他们能遵守合约吗?
赵延祚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话:“这次的合约,是契丹人先表示出诚意,只要皇帝您能保持恩信,按理说和平就能够长久的。”
咱们今天的人听了可能就觉得是这是契丹人先求和的,所以肯定能长久没问题。但实际上赵延祚非常客气地说了一个条件,就是要想长久,你真宗皇帝也要保持恩信啊,什么是恩信?恩就是对契丹的恩赐,所谓恩赐,就是一年30万两白银嘛,信就是信誉,包括每年按时给人家钱,还有条约里面的其他条件也要遵守。说白了,赵延祚的意思就是,这次是契丹人上赶着要求和,只要咱们守信用,该做的都做到了,那他们也没理由破坏和平的。
我就喜欢听这种实在话,一个人说的话实在不实在,听多了就能分辨的,很多人说起话来挺好听,但你总觉得不太对劲儿,也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儿,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他肯定隐瞒了什么没有说,或者他说的根本就是假话。
我想分清楚什么样的话是实在话,什么样的不是,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以我的经验吧,比较实在的话一般来说你听上去就像在家里跟家里人说话一样,不会跟你扯什么大道理了,意义了,未来远景了之类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就感觉他就是个普通人,他讲的也都是普通人的逻辑道理,家长里短这些,这我觉得就是实在话。
这个赵延祚又给真宗说了句实在话,他说:“萧燕燕的妹妹跟她不和,因为咱们给他们的金银财宝,都让萧燕燕和她那个皇帝儿子霸占了,下边的人一根毛都没有,建议咱们要花大力气在边境上设置榷场,税收多优惠一些,那么辽国这些下面的人也能得到实惠,必然非常高兴,这和平也就更稳固了。”
榷场就是贸易市场,这个在《澶渊之盟》里确实写了,但咱们古代,包括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商人不是好东西,商人奸诈,所以看不上做贸易这件事情,但生活在边境的人就十分清楚做贸易的重要性,我现在在香港,就非常能感觉到贸易的重要性。以前香港的iPhone和奢侈品便宜,很多内地人不远万里跑过来买,现在深圳的吃喝便宜,香港人全家折腾过去过周末,这就是贸易的力量啊。所以赵延祚讲这个也是非常实在,就是他给你讲的是利益,一般来说讲利益就是比较实在的,如果一个人从头到尾就跟你讲道理、讲意义,而对利益一个字都不提,那他很可能就是想占你便宜。
想必真宗也是能听得懂实在话的,在那以后他似乎终于不那么担心契丹人不守信用了,安全感都是自己给的,说到底,对方守不守信用是对方的事情,你管好你自己,做好你自己就行了。
但这个确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反正我是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好自己,感觉怎么做似乎都做不好呢。我感觉所谓做好自己,跟说话实在,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别想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其实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对待自己,也实实在在地对待别人,别想什么大道理了,意义了,未来远景了什么的,就说这件事好还是不好,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就行了,不要想其它那么多。

真宗提拔了两名他喜欢的人
真宗这一年也按着自己的喜好干了一些事情,比如他把自己喜欢的王钦若从河北叫回来了,还让他继续陪在身边。
可是王钦若自己却感觉如坐针毡,因为以他为代表的南派这次彻底失败,虽然皇帝没有处理他们,但在寇准强大的光环辐射下,他们写的东西没人看,说的话没人听,时不时还被寇准揪过来蹂躏一番,太憋屈了。
于是,王钦若向真宗递了辞职信。
真宗当然不会批了,但也不是直接驳回,而是专门为他打造了一个新官职——咨政殿学士,职责就是:编书,要攒一本历代君臣事迹大全,供皇帝参考。
盛世修书,主修者一般都能能流芳千古,真宗这既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也是安抚王钦若。后来,他编成的这本书被命名为《册府元龟》,跟《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主要记录了历代君臣的事迹,规模之大,是另外3本书的总和还多。唐代和五代十国的很多史料,都是因为这部书才保存下来,所以意义重大。
王钦若在编书的过程中,要不断把稿子送给皇帝批示。遇到皇帝表彰,就把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遇到皇帝责罚,就去掉自己的名字,又一次秀了人品下限。
当然,只要寇准在,王钦若的日子就好过不了。
寇准想,扳不倒你王钦若,我还不能恶心恶心你吗?反正陛下也没说咨政殿学士是多大的官,我就给你排到最后一位,让你这南蛮子站得远远的,连陛下说啥都听不清。
王钦若敢怒不敢言,每天上朝乖乖地站在最后一排,他本来听北方话就费劲,这下就更不知道皇上在说啥了。
过了一段,真宗突然发现王钦若有阵子不见了,手搭凉棚,才在大殿的远处,依稀看到王爱卿的身影。一问,原来是排位问题,于是大笔一挥,把“咨政殿学士”改成了“咨政殿大学士”,王钦若这才又站到了前排。
寇准就是这样,敢爱,还敢肆无忌惮地爱,敢恨,也敢肆无忌惮地恨。别人虽然不敢肆无忌惮地报复他,但被压抑的仇恨,一旦爆发出来,不仅杀伤力更大,而且很可能伤及无辜。
站在最后一排的王钦若,正好有充分的时间制定报复计划,而他想到的方法,不仅报复了寇准,还把整个国家搭了进去。这就不是1005年的事情了,咱们以后再说。
真宗在这一年还录用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就是晏殊,晏殊的词可以说上过学的人都听过,他的很多名句,那真是很出名,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些词你说他说了点儿啥吧,好像也没说啥,可没说啥,就是读起来那么好听呢,这就是水平呵呵。晏殊这一年14岁,中了进士,可见是天才少年,在殿试的时候做出来的诗真宗也很喜欢,考他做文章的时候,晏殊说这个题目自己曾经做过,希望换一道题,这真是太实在了啊,如果他是二三十岁的人,说出这种话来人们可能怀疑他是作秀,但一个14岁的小孩说出来,就没人怀疑了,真宗非常喜欢他,但寇准却不同意给他好名次,因为晏殊是江西抚州人,南方人嘛,要打压南方人嘛,真宗这时候给晏殊说话了,他说“唐朝的张九龄不也是广东韶关人嘛,也没有因为他出生的地方不好就不用他啊。”于是就给了晏殊进士出身的待遇。张九龄也是少年天才,他写出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
你看,人们就是喜欢有才的人,连皇帝也是喜欢有才的人,但怎么就能变成有才的人呢?我觉得啊,在不同的领域,成才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音体美,就是音乐、体育、美术,这些对天赋的要求就高一些,一般小时候就能看出来适不适合做。而写作、口才这些,则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所以后天的锻炼比较重要。
才能这个东西,也是有鄙视链的,就是有排名的,我总结就是,动笔不如动手,动手不如动口。就是动笔的,比如写作、画画这些,处于鄙视链的下端,是不如人家动手的,就是体育,而体育呢又不如动口的,比如口才、唱歌这些,这我估计你也有感觉,学校里面大家都是更喜欢体育好的,唱歌好的,对吧,口才这个在学校里面体现得还不是很明显,但等将来你上班了,你就会发现能够不断升迁,或者创业当老板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口才好。

大国不打了,小国就老实了
对了,这一年宋朝和契丹之间最主要的事情还没说呢,就是宋朝派人去辽国出使,给萧燕燕祝寿,而等真宗过生日的时候,辽国的使者也送来大礼,真宗为了体现自己的大度,还特别允许辽国使者带刀上殿,说是尊重契丹人的风俗,契丹人当然也是大大地夸赞真宗。
当年更重要的事情是,按照约定的时间,宋朝把30万两岁币送到辽国边界,《澶渊之盟》的条约第一次被执行,非常顺利。

先进生产力研习所
先进生产力可不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