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旅游

文摘   2024-08-13 16:27   中国香港  

暑假过去四分之三,假期旅行接近尾声,钱花了,地方去了,但有多少效果呢?
网上早有无效旅游的说法,这个课题似乎还没人研究,但家长们仔细想想自己以往的旅游经历,应该能品出一些味道来。
反正我去过的一些地方,记忆已经很模糊了,特别是出差那种,更是不看地图,都想不起自己还去过。
你要说旅游让我增长了什么见识,那大部分时候只有见,没有识,至于改变生活,更是无从谈起。
旅游倒是能给自己缓缓脑筋,充充电,在之后的一两个月里,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情绪耐受性能够强一些,但这种效果,持续超不过三个月。
一次旅游的花费,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如果说只起到三个月改善工作情绪的效果,那成本也太高了,工资都cover不住啊。
仔细想想,过去这几十年,对自己产生了比较重大影响的旅游,似乎没有,最多也就是一次去蒙古国,那个地方很多人去不了,直到现在都能偶尔当作谈资,剩下的普通旅游能去的地方,连积累谈资的目的都达不到。
想必孩子们暑期旅游,也是这样,去之前很期待,去了也很好玩,但能留下点儿啥,很难。

今天看到一位科普作者发微博,他也是科普了很多东西后,得到一个感悟,就是“学习和经历并不能增长见识,只有激发了情感体验才能增长见识”,我也深受启发,一下打赏了100块钱给他。
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生活中的事情分成几类:
1、没有情绪卷入的,比如每天例行的工作、家务、学习,这些事情做得再多,也没有什么感觉,更不会有什么成长,甚至在人生当中都留不下什么记忆。成年人觉得生活过得快,都是因为这种平淡的时间太多。它们是维持生活和生命必不可少的,但这肯定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好找一些代替,能用机器用机器,能外包就外包。
2、正常情绪卷入的,跟人交谈、吃饭、看小说、跟领导交流、普通旅游等等,做这些事情我们会有喜怒哀乐,但并不会大起大落,我们会形成记忆,但并不会改变我们的观念和看法,这其实是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的情绪天花板,经历这些事情能让我们觉得生活充实,但却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能让我们觉得活过,却活得没那么过瘾。生活中至少是追求这种状态吧,所以至少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交谈,经常换换食物的花样,旅游去更远的地方等等,所谓“将心注入”“活在当下”,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3、强烈情绪卷入的,这种都是可以进入小说拍电影的程度,我大概归纳一下,比较好实现的有:探索、探险、比赛;难度比较高的有:逃离(换个环境)、解谜、发明、爱情、坚持(做大事);想做做不到的有:隐居、落魄、赚大钱(赔大钱);不能或者没机会做的有:犯罪、战争、不伦之恋、牺牲、放纵、复仇、遇险(灾难)、背叛、援救、追捕、反抗、绑架。
我们应该是去做强烈情绪卷入的事情,即使不做,通过看小说、电影之类的文艺作品,也能让自己增加见识和阅历,这种强烈的情绪刺激能让人持久不忘,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三观。
这样,现在的种种我们认为的不合理,就能解释了。比如孩子旅游的时候玩游戏刷手机,这种选择其实是非常合理的,相反,大人们因为一方面游戏、小说之类的看多了,失去了新鲜感,另一方面,自己花钱花时间陪孩子旅游,这是一种坚持做大事的感觉,于是就产生了落差,鸡同鸭讲。
其实,孩子们喜欢的游戏、视频,也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一方面,很多游戏、视频只不过是听故事、模仿、比赛这些传统学习和经历方式的电子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戏和视频引入了随机奖励机制,这是类似于赌博的一种卡人类bug的做法。这样看来,如果堵不住,不妨与孩子一起选择好的电子产品给他,同时想办法帮他接触一些强烈情绪卷入的事情,毕竟无论大人小孩,这都是每个人活着的意义。
至于旅游,其实只是一个容器而已,去到陌生的地方,更容易触发强烈的情绪卷入,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那就是换个地方无聊而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