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北京国际学校的妈妈们变了。
过去选学校,贵的就是好的,3、40万学费的国际学校选起来眼睛也不眨;现在,学费都要精打细算,特别是家有2、3娃的家庭,性价比高的双语校成了“香饽饽”,甚至有的回归了公立;
过去申请海外大学,留学顾问是一定要找的,均价2、30万已经是常态;现在,一些好学的北京家长自己参加了无数线上线下讲座,配合学校顾问一起给孩子做规划,最后请个老外帮忙改文书,立省几十万给孩子将来当学费有没有;
过去寒暑假是一定要送孩子出国见世面、上夏校的,甚至为了申请夏校还要找一个申请顾问;现在,家长们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含金量不高的“水夏校”不去了,申请也回归DIY……
原因是,经济下行,钱难赚了,国际学校的妈妈们也要精打细算了。这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高中生源被公立国际部吸干,幼小生源受到新生儿人口下降影响,孩子越来越少。头部双语校还能供不应求,但其他双语校招生面临挑战。
部分学校降分录取招不到人,甚至头部学校也面临生源危机。
如房山诺德安达,学生不得不转到80多公里以外的顺义,或者另外择校。
正如一位国际教育专家告诉我,不可否认,国际化学校仍然是很大一部分家庭的刚需所在。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际教育呈现周期性低谷,进入国际教育的家庭趋于保守。
11月10日真棒·北京名校长论坛重磅来袭
👇目前仅剩少量席位,手慢无!👇
北京名校长×耶鲁北京中心
消费降级下的教育新趋势
升学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做到高管的朋友,前段时间被裁员,一直没找到工作,打算自己创业。之前一年百万年薪,养一个孩子绰绰有余,但现在不敢大手大脚,怕未来“断供”,决定先不让孩子读国际学校,有条退路。
多子女家庭压力更大。一位朝阳妈妈已经把两个孩子从一所双语校,转回到家门口的公立。原因是现在经济下行,先生生意不好,一个孩子一年20多万学费,俩孩子光学费就近50万,他们实在负担不起了。
这样的家长在北京不在少数,越来越多中产家庭开始对学费敏感。
北京的民办国际化学校已经算得上“奢侈品”,最高学费已经冲到了40万+一年,个别学校甚至到达50万一年!有学校老师笑称,自己学校20万+学费,甚至排不上最贵学校榜单。
经济飞速发展、未来赚钱预期乐观的时候,家长觉得一年几十万的学费也没什么。但现在经济下行,家长也开始对学费差价“斤斤计较”。
我知道的一位家长,曾在顺义两所国际化学校中犹豫:
一所名气响当当、校园硬件也非常好,但学费相当“辣手”,12年读下来光学费就将近400万!
另一所校园其貌不扬,但口碑不错,更重要的是,每年要便宜7、8万,到了初高中一年更是要便宜10万+!
这位家长算了一笔帐,12年读下来,一个孩子便宜了将近140万,家里两个孩子就是近280万!这钱省下来做点什么不香,所以后来她给孩子选了性价比更高的那所,而不再追求所谓的学校名气。
一位国际学校专家表示:
有消费降级的家长,甚至跑到学费相对“低廉”的上海去读书,两地同样一个集团的学校,一年学费差价可达6万+。而一些离不开北京的家长,原本打算小初就加入国际化学校,现在推迟到了高中。
不仅是民办双语校,连被称为“性价比天花板”的公立国际部也开始遭遇生源危机。
公立国际部最贵的学费也只有12万一年,最低大概在8.5万一年,3年高中不到40万学费搞定,性价比真的很高了。
往年,公立国际部一位难求,一梯队学校分数线要提10分,仍然挡不住优秀学生的热情;二梯队学校也能很轻松招满。但今年情况急转直下,一些国际部哪怕到开学后仍然没有招满。
一位北京教育圈的业内人士表示:
还有公立国际部最低分数线,竟然降到了570分,也就是海淀排名最末尾的25%的考生,也有机会上公立国际部,这在过去不能想象。
究其原因,除了消费降级、没钱了,还有就是家长认为出国性价比越来越低了。高中哪怕是在公立国际部,加上大学本科学费+生活费,没个4、500万下不来,未来还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这么一算,劝退了很多中产家庭。
一方面是“退出”,但另一方面国际化教育在北京仍然有一群坚定的拥趸者,北京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仍然未被满足。两者维持着微妙而脆弱的平衡。
最近听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心理学专家徐凯文博士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海淀黄庄顶级公立校的学生学崩溃了,2、3年上不了学,后来家长给孩子找到了适合的民办学校,最终孩子变得焕然一新。
国际化学校有时候是我们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一个途径,在公立学校读不下去的孩子,有的到了国际化学校会有更好的发展。”徐博士说。
另一个故事来自北京一位双语校校长,他说上个招生季,有一波海淀顶级公立校的孩子来申请他们学校,但不少都被拒了。原因竟然是,英文不行!
一问之下,说是现在海淀最顶尖的公立学校,每周课表上居然只有1节英文课,学生的英文水平远远不如过去,和国际化学校孩子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所以家长很着急,觉得如果确定要选择国际路径,那么还是要趁早让孩子入读国际化学校,要不然差距太大了!
从这些家庭的故事可以看到,北京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仍未被满足。再加上庞大的非京籍学生,以及被中考分流出去的学生,对国际化教育仍然有很大需求。
北京的中考人数最近几年一直在创新高,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23-202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北京的初中在校生正在逐年增加。2024年中考报名考生10.95万人。预计2025年中考生逼近12万,2026年中考生或超过13万。
尽管这几年,北京一直在开新学校,2024年至今已经新增近60所学校,但仍然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生源需求。所以很多父母还是会把孩子送进民办国际化学校。
民办学校的“自我突围”
挑战和机遇并存,北京的民办国际化学校也在寻找出路。
头部的国际化学校目前还好,毕竟每年报考人数众多,还属于“买方市场”,每年发出的拒信就有一大批。有招生老师说,实在不行,稍微降低一些入学标准,总能招得上人。而腰部和尾部就困难了。
其实从几年前,北京不少民办国际化学校就开始打响“自我突围战”。
👉首先是将目光放到外地。
早在2022年,北京某民办大校的市场招生负责人就告诉我,外地生源已经是他们招生的重点。
一方面是因为北京生源日益难“薅”,他们所在的区域,兴建了一所9年一贯制的十一学校集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向国际化学校靠拢,强调“跨学科”“大量选修课”“个性化”等,关键是公办,学费几乎为0。
“你是家长,你怎么选?”这位负责人很无奈。
所以,他们将目光转移到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北部片区,以及国际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最远还有来自新疆的生源。
👉其次是在两头开设更多新课程、新项目,满足家长多元化的需求。
比如在低龄段,像海淀凯文新学期从1年级开始,尝试“景润数学实验班”,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增加数学课时,培养数理和科技人才。
在高龄段,除了传统的AP、A Level、IB等国际课程之外,学校纷纷开设了香港DSE、艺术课程、小语种课程等,满足多元化升学需要。
比如启明星联合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开展了社会创新项目,所有启明星的中学生都会把“社会创业项目”作为必修课;北京赫德今年在IGCSE和A Level的基础上,开设了美高和AP课程;新英才已经搭建起了“多元立交”升学体系,囊获了国内高中、AP、A Level、加拿大BC、香港DSE、国内国际艺体等多种升学方向。
还有不少民办校增加了双轨制高考课程,满足体制内学生的需要。这些学校无一例外都拉来了体制内名校如人大附中等学校的名师坐镇,还有中考高分奖学金。
学校艰难求生,到底谁在赚钱?答案是,教培机构。
这几年对于中国孩子,藤校录取有越来越难的趋势。像耶鲁、达特茅斯等顶尖名校,都创下了录取率新低,仅为3.7%和5.3%。
学校越难进,学生就越卷,非得卷出个超高标化、独领风骚的活动才罢休。
我们的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观点。根据“爸爸真棒”的《2024国际化家庭调研报告》显示,除了学费,学科类培训是国际教育最烧钱的部分。
超过一半以上的家庭一年课外花费在5-10万、10-20万;还有课外花费50万以上的,主要集中在年收入500-1000万的家庭。
而围绕国际学校周围的培训机构和老师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暑假结束,有奥数老师晒出朋友圈,表示一个暑假就赚了200万,而且他还属于“排不上号”的。
一位双语校的爸爸告诉我,自己女儿已经算是学霸,给他省下了很多补课费,但到了高中,在20多万学费的基础上,不可避免的要在课外补习上大“出血”,主要集中在标化考试和背景提升。
这位爸爸找了一对一的SAT补习,还是培训老师的友情价,也要1000+一小时,女儿总共补了20来节课,花了2万+。
背景提升项目更是美本申请学生必备,女儿参加一个生物竞赛,学校十几个学生找了同一个机构,每个学生都是6.6万,还是团购价,外来学生参赛,都是8、9万的原价。光一次比赛,10万没了。
另一位国际学校的L妈和我吐槽,自己儿子参加一个机器人比赛,机构的年费就是8万;一年国内四次比赛,每次1万;孩子出国参加一次比赛又要6万。一个项目光一年就是20万的花费,3、4年下来,100万就都花在一个项目上了。
特别是申请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细分的竞赛更多。上面那位爸爸说,“只要说得上来名字的学科竞赛、科研论文、科创竞赛等,都有培训机构。围绕国际学校上下游的培训项目已经很细分了,老师都是博士生、海归。所以培训费用不可能便宜,要不然培训机构还养不起这群博士老师。
这还没有算找留学顾问的钱。L妈咨询了北京几个叫得上名字的顾问机构,还找了北美的一些留学工作室,发现如果从9年级开始规划,30万已经是最低价,贵的还有100万+的。
“感觉像走进了‘无底洞’。”L妈很无奈。她质疑这种脱离学校的“卷竞赛”“卷活动”是否必要,还是培训机构制造焦虑的手段。
「 写在后面的话 」
采访了一圈学校和家长下来,有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大家正在回归教育的理性。
学校在市场竞争激烈、家长对于教育质量和多元化选择期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修炼内功”,要不就会被家长用脚投票,淘汰出局。
而家长一窝蜂跟风选择国际化学校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孩子究竟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到底希望孩子的未来成为怎样的人?谁说不是一件好事呢。
11月10日真棒·名校长论坛重磅来袭
目前仅剩少量席位,手慢无!
北京名校长×耶鲁北京中心
消费降级下的教育新趋势
升学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11月10日,欢迎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