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共育】重视预防手足口 守护健康同发力

文摘   2024-10-25 17:25   江苏  

重视预防手足口

守护健康同发力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预防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手足口病要防治。

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冷食物不要吃。

勤洗澡来勤换衣,人多不去凑热闹。

多喝水,休息好,多锻炼,身体好。

大病小病都赶跑,快乐健康最重要。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则是主要的罪魁祸首。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学龄前儿童又是易感人群。虽说大部分都可自愈,但为了不让宝宝受病毒折磨,请家长一定要提高预防意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卫生习惯,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是啥?其实疾病的名字就已经告诉我们,患儿的手、脚、嘴巴都生病了。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

有哪些症状?

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 

口腔疱疹最多见于舌头和颊粘膜,其次为唇齿侧和硬鄂,口周也会出现。开始时为红色斑片,继而发展为水泡,在 2-5 天左右水泡会破裂,形成浅的灰白-黄色基底,红斑围绕的溃疡,这时孩子会说咽喉疼痛或者拒绝吃东西。

皮疹或黏膜疹通常在 1-2 周内消退,父母应该意识到指甲脱落、手掌和足底脱屑的可能性。

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的

发展阶段

潜伏期

幼儿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

是如何传播的?


病毒在患者的口咽、鼻咽,肠道复制,在皮肤起的疱疹里面也有。所以,手足口疾病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在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实际上是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通过粪口途径、二是通过接触传播、三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如何预防

手足口病?

避免接触患儿

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手卫生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方法,特别是幼儿玩过公共设施,从户外环境回来时,当然勤洗手不只是幼儿的事,家长们也要多注意,因为虽然成人免疫系统完善不易感染手足口病毒,但是作为家长的你们确是可以成为手足口相关病毒的携带体的,所以不管是面对手足口病还是其他病毒细菌都记得勤洗手。

减少聚集

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环境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不二法则,而手足口病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是它的传播途径不仅是局限粪口传播,它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喷嚏等进行传播。


清洁消毒

接触频繁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手足口病虽然会多次复发,但普遍可自我痊愈,家长也不要太恐慌。
     只要严格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勤锻炼,少扎堆聚集,早到正规医院接种疫苗等预防工作那么手足口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 。     

如发现不适,要早确诊,早治疗,早隔离。


儿童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陪伴与细心照料,孩子身心健康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让我们家园携手、互相配合,一起用心呵护、共同感受,一起陪伴儿童茁壮成长。


编辑:刘雪连

审核:芦颖

图文来源于网络



南京江北新区浦东幼儿园
幼儿园、保育教育、家园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