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层面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提出,给广东碳减排工作倒排了时间表、下达了任务书,对广东绿色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广东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全国首批绿色金改试验区,广东理应在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为更好地服务于广东金融部门决策参考,帮助金融机构全面及时了解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进展,让更多金融从业人员及时掌握助力实现“30·60”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前沿。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特创办《绿色金融通讯》,设置“政策速递”“市场传真”“广东动态”“国际聚焦”“观点直击”五大栏目,力求覆盖理论与实践,覆盖国内与国外前沿,覆盖政策与市场情况,为广大读者提供“专、新、全”的绿色金融信息。欢迎各单位提供“广东动态”栏目稿件,及时将稿件发送至广东绿金委邮箱(gdjrljw@163.com)。
▶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文: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拓展绿色贸易的专门政策文件
▶工信部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
▶三大交易所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兴业银行落地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贷款
▶长沙银行成功发行CGT贴标的绿色金融债50亿元
▶云南红河州国债项目碳中和交易创下全国纪录
▶2024年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会成功举办
▶广东首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杆报告正式发布
▶广州市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深圳落地全国首单气候友好知识产权融资业务
▶全国首单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正式发行
▶广东肇庆:全国首笔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商标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落地
⊙国际聚焦
▶UNEP发布《2024年适应差距报告》
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7日公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目标。这是我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方案》提出,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甲烷利用和减排项目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主要来源于煤炭、油气生产、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这意味着上述领域的甲烷减排项目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来源:11月8日 生态环境部网站)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文: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统筹谋划、安全替代,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能力;坚持供需统筹、有序替代,稳妥推动可再生能源有序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坚持协同融合、多元替代;坚持科技引领、创新替代。《意见》明确: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来源:10月30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拓展绿色贸易的专门政策文件
国务院新闻办11月22日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拓展绿色贸易的专门政策文件,以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为拓展绿色贸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化是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国外贸企业积极顺应贸易绿色化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商务部还将加强同第三方碳服务机构与外贸企业的对接,提升外贸领域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持续优化服务平台、专题培训等公共服务,加强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来源:11月22日 央视新闻)
工信部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工信厅节函﹝2024﹞411号,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包括工作目标、制定范围、工作程序、编制要求、宣贯实施等内容,旨在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进行统一管理,指导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加快标准研究制定,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范围,积极构建完善的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引导企业低碳改造,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型升级,增强绿色低碳竞争力。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团体标准推荐清单,将实施基础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条件成熟的可直接制定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来源:11月6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三大交易所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继今年4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后,针对该《指引》的“教科书”和典型实践推荐的《指南》也纷纷出炉,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11月6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统称《指南》),《指南》针对市场关注的开展双重重要性评估分析、四要素披露框架等给予了必要的细化指导,为上市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参考。本次先行设置《第一号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第二号 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后续将在中国证监会统筹下,根据市场需要加快推进其他重要议题具体指南的制定,逐步实现对《指引》重点内容的全覆盖。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已有超22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家数再创新高,近三年披露家数年均增长约20%左右。(来源:11月6日 中国基金报)
绿色主题债基持续扩容,发行数量、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在“双碳”政策背景和绿色低碳理念指导下,我国绿色债券规模扩容,绿债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格局。2024年以来,绿色主题债基发行数量和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截至11月18日,年内成立4只绿色普惠主题金融债券指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近320亿元,每只发行规模都接近80亿元。相比之下,2023年发行的3只绿债基金,募集规模近105亿元,而2021年、2022年的发行数量分别为1只、3只,发行规模分别为25.10亿元、63.56亿元。近五年来,绿色债券作为重要的融资工具,其发展速度和规模愈显突出。公开数据显示,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从2019年的135只增长到2023年的336只,年均复合增长率25.6%,发行规模从2019年的186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45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6.4%。(来源:11月18日 中国基金报)
全国碳市场双轨并进稳健前行 我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近5亿吨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下简称“CCER市场”)的最新进展与显著成效。会上公布相关数据,截至今年10月,我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将近5亿吨,成交额达297亿元,交易价格呈稳步上扬态势。目前,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上线运行,CCER市场已公示44个减排项目,预计每年能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1137万多吨。今年以来,强制碳市场建设再上新台阶。碳市场建设在制度体系、数据质量管理、配额分配、自愿减排项目配套政策工具四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来源:11月6日 中国能源新闻网)
国内发行首只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主题绿色债券基金
11月18日,摩根资产管理公司旗下摩根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基金首发,是国内首只《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主题绿色债券基金。摩根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基金不低于90%的非现金基金资产将投资于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带有绿色标识的债券。同时采用CFETS共同分类目录投资级主题绿色债券指数(全价)*95%+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作为业绩比较基准。在信用债投资策略方面,聚焦信用评级在AA+(含)以上的信用债,其中投资于AAA及以上评级的信用债不低于信用债持仓的50%。随着摩根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基金的发行,为投资者布局符合《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绿色债券提供了全新的投资工具。(来源:11月18日 经济观察报)
兴业银行落地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贷款
近日,兴业银行以四川遂宁观音湖国家湿地公园碳汇为质押,向遂宁市某企业发放贷款800万元,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湿地公园绿化。同时,该笔贷款是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贷款,兴业银行联合中国人寿财险以湿地内的莲花、水蕨、伴生植物等湿地植被作为保险标的,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商业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为碳汇质押物保驾护航。这标志着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和实践,通过绿色保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提供风险保障,推动绿色金融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来源:11月27日 央广网)
长沙银行成功发行CGT贴标的绿色金融债50亿元
11月28日,长沙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这是商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做深做实“绿色大文章”的又一重要举措。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标准的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类绿色产业项目。其中,品种二将同时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气候变化减缓》的(以下简称“CGT”)相关要求,为城商行第二单、中西部地区城商行首单贴标CGT的绿色金融债券。此次绿金债发行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吸引了来自国有大行、城商行、农商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及理财子公司等多层级投资机构的积极认购。(来源:11月29日 长沙银行)
云南红河州国债项目碳中和交易创下全国纪录
近日,在红河州林业碳汇试点HFCER“碳汇+N”应用场景首场发布会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率先完成全国首笔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国债防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碳中和交易。云南云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红河州红产林业建设有限公司以全国碳汇市场交易网2024年11月平均交易价格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03.2元为基准价,议定碳交易量为11479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购买118.5万元碳资产以消纳工程碳足迹,创下了当前全国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零碳国债防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碳汇交易纪录,也开创了全国国债项目碳汇开发交易的历史先河,为红河州绿色低碳发展与“双碳”目标达成探索零碳重点项目“红河模式”。(来源:11月20日 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2024年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会成功举办
11月29日,2024年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会(以下简称“推进会”)在广东成功举办。会议紧扣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和可持续信息披露主题,启动了广东金融业协同支持中小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专项行动、全省航运转型金融支持工作以及广东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中心揭牌等一批绿色金融工作机制,发布了全省首批共8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杆报告等一批重要成果。此外,推进会还举行了全省首批建材行业转型金融银企合作签约,来自全省各地市的12家金融机构与12家建材企业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省绿色金融贷款余额接近3.7万亿元。近一年来广东绿色金融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落地全国、全省首创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超过20项。(来源:12月1日 广东金融学会)
11月27日,广东发布全省首批8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杆报告。据悉,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今年以来由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广东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杆报告遴选活动顺利开展。全省共计100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参与遴选,根据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等多个方面对报告进行综合评价,经初筛和专家评议等环节,遴选出广州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南海农村商业银行、广东南粤银行、珠海农村商业银行、广东华兴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8份报告为全省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杆报告。(来源:11月27日 广东金融学会)
广州市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11月1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了《广州市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定产业方向+建专业园区+招优质企业+促政策支撑”四核驱动,首批建设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等3个新型储能产业园,示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制高点。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能形成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方案将从四个方面强化对新兴储能产业的金融支持:一是支持市区国企共同成立百亿新能源母基金,加强引导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等产业基金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二是鼓励采用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新型储能项目设备采购。三是加快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电力、锂等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相关的期货品种。四是对符合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领域和条件的新型储能项目,支持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积极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来源:11月1日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深圳落地全国首单气候友好知识产权融资业务
11月6日,在深圳市委金融办指导下,由福田区牵头与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国任财险、福田融担共同建立“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四方合作机制,推动基于知识产权的“政银保担”四方联动业务,并为国家(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入库项目企业——深圳市海梁科技有限公司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贷款业务,授信额度600万元。“政银保担”四方联动机制通过引入保险、担保体系,提供政府财政资金兜底,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调整到最大、授信额度调整到最高、贷款政策调整到最松、资金成本调整到最低,多方合力,形成相互协作、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体系,最大程度解决企业从初创到快速发展“融资难、审批慢”的问题,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来源:11月7日 深圳金融)
全国首单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正式发行
11月6日,全国首单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活动在广州开发区举办。本次发行的证券化产品是广州开发区第五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采用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交易)模式,科技企业将自有的专利权转让给租赁公司,通过融资租赁合同将该专利权租回使用,使其在不失去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情况下获得资金,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有效融合。该产品不仅是全国首单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也是跨地区联合发行模式的一次探索,参与单位包含7家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企业在内的全国15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参与企业的35件专利为基础资产,发行金额达1.14亿元,票面利率为2.3%。(来源:11月8日 广州高新区发布)
广东肇庆:全国首笔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商标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落地
近日,肇庆市德庆县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庆贡柑的用标企业,凭借其与当地贡柑种植大户签订的贡柑商标许可合同作为增信措施,获得了中国银行肇庆分行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在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指导下,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会同肇庆市市场监管局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基础上,以“一名录三机制三优先”为主要内容,创新推出的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商标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模式。“一名录”是指建立地理标志用标企业融资名录库,将涵盖地理标志用标企业的商标及许可收益等情况推送给金融机构。“三机制”包括授信评估机制、许可备案机制和质押登记机制。“三优先”指优先提供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资金支持,优先给予技术支持和融资服务指导,优先提供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扶持政策激励。(来源:11月21日 金融时报)
NGFS发布《关于适应的概念说明》
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于11月发布《关于适应(Adaptation)的概念说明》。该文件强调气候变化已成为最紧迫的全球挑战之一,气候适应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一方面,随着气温上升和气候事件频发,需要增强经济和社会韧性,而金融系统在管理相关风险及调动资本支持适应投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NGFS首次全面探讨气候适应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强调了将气候适应纳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适应不足的经济成本巨大,且适应融资面临资金缺口、市场基础设施欠发达等挑战。因此,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需要在衡量披露适应情况、加强政策监管框架、营造有利融资环境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来源:11月13日 全球央行绿色金融网络官网)
IMF发布《解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气候适应融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1月14日发布《解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气候适应融资》。报告指出,缓解和脱碳努力未能达到1.5摄氏度的目标,因此气候适应变得至关重要。发展中经济体在气候减缓和脱碳努力中受到更大的影响,主要因为其在气候适应中的近98%的适应资金来自公共部门,来自私营部门的资金高度分散,随着融资需求的增加,引入私营部门融资至关重要。报告提出,需要重新调整气候适应投资,在定义、评估、定价中扩大投资规模,逐步解决投资障碍、公私合作和风险分担的实际难题,推出可扩展的、更具包容性的解决方案,如,财政激励和政策创新,以及政府、企业社区之间的公私风险分担机制。(来源:11月7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
CBI发布《发展金融机构在加速绿色资本动员中的作用》
11月14日,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发布《发展金融机构在加速绿色资本动员中的作用》。报告指出,气候转型需要大规模调动私人资本,以实现能源系统转型、建设弹性基础设施和发展可持续社区。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气候融资需要从1.3万亿美元增加到大约4-7万亿美元,才能维持1.5摄氏度的路径。对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开发金融机构(DFIs)来说,气候投资与其核心业务紧密相连,没有气候投资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凝聚力、教育改善和其他社会发展优先事项可降低气候脆弱性,报告主要探讨了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在全球气候和可持续性目标投资中的作用,特别是它们在动员私人资本以应对气候投资缺口方面的潜力和挑战,并针对开发性金融机构、股东和欧盟委员会提出30项建议,以扩大绿色投资的动员规模。(来源:11月14日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官网)
UNEP发布《2024年适应差距报告》
11月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了《2024年适应差距报告》。报告指出,适应融资的进展速度不足以弥合需求与资金流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适应规划和实施工作持续滞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公共适应资金从2021年的220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80亿美元——这是自《巴黎协定》签订以来最大幅度的绝对及相对同比增长。这反映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取得的进展,该协议敦促发达国家在2025年将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资金在约190亿美元(2019年水平)的基础上至少实现翻倍。然而,即使实现《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的目标,也只能将适应资金缺口(估计为每年1870亿至3590亿美元)缩小约5%。报告呼吁各国在COP29上采纳一项强力的气候融资“新集体量化目标”,并在明年初巴西贝伦举行COP30之前制定的下一轮气候承诺或国家自主贡献中纳入更强力的适应因素,以提升雄心。鉴于面临的挑战规模巨大,弥补适应资金缺口需要创新方法来调动更多的财政资源,同时在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来源:11月7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网站)
黄润秋:气候资金问题是COP29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1月14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气候资金问题关乎南北互信,是COP29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应坚持《公约》和《巴黎协定》确立的原则和规定,发达国家继续履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义务,并带头调动资金,鼓励其他国家自愿提供资金支持,让所有发展中国家有权获得资金。他指出,当前各方更加期待发达国家提出和落实资金承诺,为气候资金新的集体量化目标(NCQG)取得积极成果注入动力。应坚持资金数量与质量并重,资金来源以发达国家公共资金为主,进一步强化资金可获得性。同时,应注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各领域资金的分配平衡,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气候脆弱、应对和适应能力受限的国家获得资金支持,提振各方全面实施《巴黎协定》的信心。(来源:11月15日 生态环境部)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他指出,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国务院今年五月颁布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门法规。同时,数据质量管理也在持续加强。碳排放核算核查实施关键参数的月度存证制度,开展“国家—省—市”三级联审。他表示,下一步,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来源:11月7日 经济参考报)
梅德文:中国碳市场面临国际化、市场化大趋势
11月9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国际社会正在从条到块,从政府到市场,从供给到需求,从产业到金融,虽然缓慢但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构建统一碳市场。他指出,基于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国际自愿碳市场有望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9)落地。同时,国际民航组织(ICAO)推动建立的国际民航碳抵消与减排交易体系(CORSIA)有较大概率在2027年强制推动。因此,中国碳市场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面临国际化的大趋势。在他看来,碳交易市场不仅仅是低成本、高效率地应对气候变化,它对于中国的能源转型、经济转型、金融转型乃至社会转型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来源:11月10日 财新)
李志青:全球碳市场现雏形,中国需找准定位
11月16日,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发文表示,全球碳市场现雏形,中国需找准定位。日前,联合国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各缔约方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的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达成共识,标志着全球碳市场机制的正式启动。中国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应争取成为全球减碳事业的表率、重要的碳汇供应方、碳交易机制的完善者、积极的减碳技术开发者与分享者。对此,我们: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清洁能源、能效提升、碳捕获技术等方面。二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三要持续完善国内碳市场机制,包括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优化配额分配方法等。四要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相关议题,推动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争取更大话语权。五要发展绿色金融。六要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七要制定长期的低碳发展战略。(来源:11月16日 环球时报)
王遥:ESG投资、可持续金融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11月9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ESG投资、可持续金融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她表示,从未来发展来看,可以将可持续金融与五篇大文章结合起来。她指出,ESG投资是可持续金融中的重点部分,关键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利用ESG来防范投资风险。另外两个方面是在ESG投资中找到超额收益率,以及避免“洗绿”问题。她认为中国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还存在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对ESG本身的认知有限,企业信息披露工作处于“不得不做”,并没有认为这和自己的发展机遇和风险联系一起。二是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浮于表面。三是披露的质量不够。解决这些问题,依赖于对信息披露愈发严格的要求,同时,企业应当用好金融科技的手段,让数据质量更高、可得性更强。(来源:11月10日 财新)
来源:广东金融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