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解放后广东货币流通的基本情况

财富   2024-11-22 15:50   广东  


编者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广东金融学会微信公众号开设“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专栏,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创金融新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峥嵘岁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壮丽篇章!


解放后广东货币流通的基本情况

曾涛

广东解放较迟是国民党撤退台湾时在沿海的最后一个据点也是当时尚未解放地区的中心因此解放后广东面临着的是一个极端复杂的货币市场省内各地流通的货币除了金圆券银元券已成废纸外尚还有各色各样的银元、双毫、铜元及港币、美钞、葡币、越币等各种外币在交通闭塞地区银元、双毫缺乏外币势力又达不到乃实行以物易物或以纱单、米谷单等来代替货币作为交易手段解放前夕广东各地货币流通情况分布大致如下

港币主要流通于广州、潮汕区、粤中区、珠江区、兴梅部分东江区大部分南路区、西江区、北江区一部分实际上港币已占据了广东大部分地区

银元主要流通于广州、西江区、北江区、南路区的一部分

双毫主要流通于粤中区的阳春、阳江、北江区各地、南路区各地西江区一部分

美钞广州及粤中区一带,只有兑换流通,甚少直接行使

越币主要在靠近越南的南路区的合浦、灵山、钦县、东兴、北海及廉江一带

葡币主要在靠近澳门的中山县前山一带地区数量甚少

以物易物地区主要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计有北江区的新丰、翁源、佛冈全部连县、乳源、阳山、英德、清远的一部分东江区的河源、博罗、紫金、龙门、连平、和平等地一部分西江区的广宁、新兴、德庆、云浮、开建、封川等地部分兴梅区的蕉岭、五华、丰顺、平远的大部分地区及兴宁、梅县一部分地区

米单、谷单、纱单主要在兴宁、老隆、五华揭阳一带通行使用

解放前夕广东省内的金融货币市场,不但流通的货币形形色色,且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非法金融活动。当时省内各地到处都有地下钱庄、外币找换店(广州称“剃刀门楣”)、金饰店、地下侨批局等专营非法买卖金银、外币、外汇的行业,广州尤其为多。据全省不完全统计,私营钱庄有500多家,金饰店585家,地下侨批局500多家。那时的金饰店,不但经营金银买卖,还集各种非法金融业务于一身,在粤中四邑一带尤为突出。至于找换店,在省内各大小城镇,无处没有。这些形形色色的货币流通和以投机卖扰乱金融为业的行业,解放后便成了广东金融市场的一大毒瘤。这不但影响物价波动,更妨碍着人民币占领市场。为了稳定广东金融、物价、统一货币市场,从而实现内外交流,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就要对以上这些金融市场上的不法之人和不法行业作坚决的斗争,尤其对一切外币的肃清,更是当时的一个急切任务。

广东省境内的外币,以港币侵入的数量最巨。它历史悠久,流通的范围最广,在广东最早流通的纸币中,其中之一就是港币。它不但占领省内各大城市的市场,且深入到广大农村和侨眷所在地区。虽然港币也是经历过几次膨胀,但是国民党的纸币膨胀得更厉害,更惊人,因而人民群众感到多年来只有港币才比较可靠些,信用高一些,把它当作计价、流通和交易最主要的手段,港币已成为本位货币,长期主宰着广东的经济金融命脉,广东人民深受其害。据对多种统计资料的分析,较准确的数字是,到1949年8月止,港币发行额在13亿元以上,在我国内流通占7亿左右,其中华东、华北占12%,华南占88%,广东一省占华南90%,其中广州占80%,四邑占7%,潮汕占8%,中山、宝安2%,湛江、海口3%,按照这个比例,广州解放前夕广东省内流通的港币该在5亿左右,广州市流通达4亿之多。广州解放后,部分港币已随国民党溃退,潮汕、兴梅、东江各地均已禁止港币流通,这样广东解放初期省内港币流通额不足3亿元,广州市在1至2亿元之间。可见港币已成为我们外币斗争工作中最主要的对象。


注释

本文摘自《银海纵横:近代广东金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第317-319页。

①关于解放初期港币在我省流通额,有多种说法,有香港文汇报的估计数,有省人行、市行的估计数还有华南分局和一些文章的估计数,这些说法都比较一致地认为解放初期港币在我省流通额在五亿元之间,但这个数字没有包括随着广东解放港币退出的数字。本数字主要是根据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副行长兼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蔡馥生于1950年4月2日在华南市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关于金融工作问题”中对港币在我省流通的估计数整理而成。根据多种材料分析,这个数字比较接近事实。


来源:广东金融学会

韶关金融学会
为您提供最新的金融资讯,最全面的金融知识。推动普惠金融,传播金融消费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