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案例】盛放-花火计划Blooming Time - Program SPARK

文摘   2024-07-29 12:40   北京  

盛放-花火计划 

Blooming Time - Program SPARK

艺术家:李豪

地点: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普格县特尔果中心校

材料:自行车,pvc,布料等

时间:2021年



项目描述

城市的飞速发展反衬了大量小山城内儿童教育的困境。这里稀缺的可耕作土地与微薄的务农收入令当地人不得不远行打工维持生计。大量的孩子被留给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成为了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介入艺术,花火计划以艺术装置建造为切入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现状,逐步开发并完善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并设计了多项适合8-14岁儿童的艺术启蒙教育课程。联合国提出了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花火计划的使命,与优质教育,减少不平等,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等目标密切相关。

花火计划的所有材料均改造自现成品,盛放尤其使用了城市中被大量废弃的共享单车。作为社会参与艺术,从造物到谋事,花火计划依据在地文脉设计课程,营造,体验,分享,互动,介入乡村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中。花火计划希望解决普遍问题而非个案,以创新的可持续的方式探索中国乡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理念与风格

作为社会介入艺术,盛放-花火计划旨在服务边缘化的农村留守儿童,将社区需求放在首位。它为留守儿童创造了包容性的教育体验,引起了人们对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的关注。它提高了公众对农村教育和赋权的认识。关注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参与艺术的核心原则。

孩子们积极参与共同创作装置,而不仅仅是被动的观看者。这赋予他们权力并建立一种主人翁意识。他们的想法和创造力在协作过程中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文化自豪感,这些可以激发个人和社区的变革。临时装置留下了潜在的持续影响,展示了艺术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和促进社会影响的能力。。

此外,装置将城市垃圾转变为创意装置,并成为当地所有孩子都可以体验的公共艺术品,孩子们参与塑造现成艺术品符合关系美学和参与性的艺术观。它需要公众的身体互动,而不是被动观察,激活了公共空间,带来更有意义的参与和联系感。 

地方性

共享单车是中国城市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无处不在的象征。被大量废弃的共享单车被重新用于乡村环境,并转变为手工制作的旋转木马。同时,旋转木马的顶棚纹样由孩子们基于彝文创作,创造出与大凉山地区紧密相连的强烈图形特征。在旋转木马落成后,它几乎就没有停止旋转;学校的孩子们藉由装置协作、游戏、商讨规则排队使用装置,激发了更活泼的儿童社群关系。

作品将人类的普遍需求——教育、娱乐、创造力和社区——与高度本地化的形式和美学结合起来。它让孩子们掌控创造的过程,从而赋予他们权力。一件艺术品通过基于地区独特性的对话来表达普遍的情感。

跨学科合作

项目中除了和教育工作者、工程师的合作之外,最有趣的来自于和本地教师合作,教授彝文。孩子们手下的文字以低粘度胶带贴在装置的篷布上,再辅以大凉山里采集的植物山石喷绘。彝文构成感极强的图形,与植物山石的剪影,共同构成了装置上属于大凉山的印记。

此外,花火计划作为一个延续六年的整体项目,在往年的艺术装置教育项目中也涉及音乐、科技等多方向的合作。

项目发展

花火计划是由艺术家/建筑师李豪创立于2017年的公益项目。花火计划的使命,与优质教育,减少不平等,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等目标密切相关,并在具体的实施中遵循如下标准:

环境友好与现成品艺术

花火计划的所有材料均改造自现成品。所谓的现成品,在工厂大批量生产时就已经带有明确的功能属性,我们希望通过一个艺术的组成方式去重新定义这些物品,并将“改造身边之物,重新发现美的价值”的概念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孩子们。共同的创作,为材料、构筑物这些原本冰冷的物体增加了一分温度,或许能为孩子们埋下更多可能的种子。

社区营造

从造物到谋事,花火计划依据在地文脉设计课程,营造,体验,分享,互动,介入乡村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中。社区观察,探索与发现融入课程,发掘潜藏乡村生活之中的吉光片羽,保护弥足珍贵童心与理想。孩子们重新发现自然与人,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在古老智慧和社区契约的复苏中建立自信感,凝聚力与认同感。

为社会和谐公平设计

教育是摆脱贫困,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关键。作为建筑师团队发起的公益项目,花火计划希望解决普遍问题而非个案,以创新的可持续的方式探索中国乡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花火计划建造与艺术课程设计原则包括:

材料无需定制易于回收。出于预算,时间以及环保的考虑,花火计划的所有建造课程使用的材料,均是市面上常见的工业产品,无需单独定制。无论是柔性管,还是木梯,或是pvc给排水管,角钢这些结构材料,还是喷枪,彩色玻璃纸,半透明pvc,瓦楞纸卷,麻绳等辅助材料,都质轻价廉,易于购得。若需异地重建展览,这些材料也可以很方便地被拆卸下来运输到目的地,并在较短的时间里重新组装起来。

创作与表达:孩子全程主导。在花火计划的课程中,孩子全程主导了创作的过程。我们不会设计一个严格死板的课程框架,然后要求孩子必须达到某个既定目标;或要求孩子临摹某些样板作品;建造项目的最终呈现,也是由孩子来完成方案,并且搭建出来。这是完全属于孩子创作的作品。以及,表达与创作同样重要。不仅仅表达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还要针对那件作品的价值做出一个判断。我喜欢它或不喜欢它因为...要好于因为我喜欢它或不喜欢它...即:试图阐明自己做出判断的原因。但教师只引导和提问,不做判断与结论,鼓励学生回应视觉形象传达出来的感觉,情绪和想法。

教学成果:避免示范正确答案。在花火计划课程的起始阶段,课程成果对孩子们来说是保密的 —— 我们努力避免向儿童示范如何准确地组织答案;并用儿童的问题(想知道)来引起学习的兴趣。在花火计划中,独特的表达来自于无拘束地解决问题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的创造没有被成人的课程要求预先设定方向。在刺激了感知,思考和情感,以及提供去使用某些必要的传播技能的训练时,成人的课程要求在艺术创作场所里才能起到激发作用。


项目卓越性

自2017年发起,花火计划已持续运营六年,带领数百位留守儿童儿童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艺术装置。

以盛放为例,该项目位于四川省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山势险峻,这里的孩子大部分没有见过自行车,更没有坐过旋转木马。“盛放”带来了他们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也将创造和协作的火种,以及对境遇的反思种在了他们的心中。

在彝族自治州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孩子只会听说,不会读写,加之语言学习本身比较枯燥,彝文事实上逐渐边缘化。盛放以公共艺术的方式,将彝文的读写转换为趣味性极强的艺术创作行为,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体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从而“播种”欣赏和知识,鼓励之后的学习和使用。


国际影响力

自2017年成立以来,花火计划已经斩获了多项国际大奖:if social impact prize(也是当期唯一获得此奖项的中国团队),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可持续大奖青年项目奖,深圳环球设计大奖铜奖等,并获得china daily等多家国际国内媒体报道,成为社会介入艺术的代表性项目。

学术价值

社会介入艺术已成为艺术家应对当前政治和社会挑战的有力方法,虽然实践层面往往很温和,但已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艺术创作的先锋派。

盛放-花火计划是社会介入艺术的概念、实践与形式结合的典型案例,既解决了实际的社会问题,同时拥有极具传播效应的形式感,并致敬了现成品艺术的传统。作品展示了在中国农村背景下应用现成品、公共艺术和升级改造等概念的创新,为社会介入艺术及其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案例研究。

盛放-花火计划通过艺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基层赋权,为该领域指明了一个积极参与、具有社会意识的未来,因为人们希望成为创作过程的一部分,并成为与他们相关的艺术品的观众。社会积极的参与使公众成为意义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集体行为,使艺术变得平易近人并具有吸引力。

启示性

社会介入艺术是一个新兴领域,它让更广泛的观众和社会更接近艺术家和创作作品。盛放-花火计划证明,艺术可以成为超越美学之外的社会变革的强大工具,基于社区的协作和共同创造是有影响力的艺术创作模式,艺术家有责任解决影响社会的不平等和道德问题,机构必须支持市场驱动的艺术世界之外的具有社会意识的实践,当地的特殊性和社区认同很重要,而不是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艺术家如何通过植根于当地的包容性、道德的创造性行动来激活社会想象力和进步。


艺术家简介

李豪,200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并于2016年开始成为一名艺术家。李豪的作品探索了艺术与记忆、几何、整个世界的透明度的相关性。他将人、空间和自然带到同一个频率,将观众与激发与我们的星球重新联系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李豪的作品放大了物质的真实性和愉悦感,挖掘日常经验,寻找机会来混淆我们对空间和形式的期望。他的作品展现了极简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戏剧性,注重物质性、炼金术以及对光和空间的深深尊重。


李豪于2016年创立One Take Architects,一家从事建筑、艺术、景观、规划和产品设计实践的创新设计公司。One Take Architects致力于发现现有语境中隐秘的关系和各种可能性,努力实现微妙的、情感化的、可以进行多重解读的空间,创造出逻辑性强、可持续、诉说时代的建筑。


2017年,李豪发起公益项目“SPARK计划”,为中国留守儿童提供免费艺术教育。他试图通过非营利建筑和艺术教育项目来激发和启发人们。



第六届公共艺术奖:东亚及东南亚案例



相关链接

【公共艺术案例】城市声景SoundScape

【公共艺术案例】北京老城胡同社区微花园系列 2015-2023

【公共艺术案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重庆酉阳自治县花田乡中心村“人民美术讲习所”项目

【公共艺术案例】建筑及全景画——“屋岛屋”项目

【公共艺术案例】柱阵Column Matrix

【小编推荐】波士顿首届公共艺术三年展即将揭幕

【小编推荐】公共艺术项目赞助机构:彭博慈善基金会

【小编推荐】南非公共艺术的关切:英雄、历史与日常生活
【南方地图志】VOL.004地方旅游经济视角下理解文化展示
【南方地图志】“有时月话”VOL.004图文索引|从《尤伦斯,中国当代艺术,越南或印度》展开对话


公共艺术邀您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
电子版《公共艺术》(E-PublicArt),创刊于2011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电子版的公共艺术杂志,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旨在展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探讨其表现形态和艺术属性,思考其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为大众走近公共艺术提供一种媒介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