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案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重庆酉阳自治县花田乡中心村“人民美术讲习所”项目

文摘   2024-06-29 09:00   上海  

“人民美术讲习所”项目

艺术家:曾令香

项目参与:王倩予(人类学)及其团队、潘家恩(社会学)及其团队、吉永华(生命科学)、徐进(考古学)及其团队

放置地点:重庆酉阳花田乡中心村

形式:博物馆、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社会美育、艺术节、濒危植物保护、厕所改造等多元形式

项目时间:2021年




项目背景

位于重庆武陵山区的中心村是一个因多年“空心化”而逐渐失去活力村庄的典型。2021年5月,曾令香担任重庆酉阳花田乡中心村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带领团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深刻了当地的问题与困境,并于2021年6月开始,带领团队将村中一座闲置吊脚楼改造成“人民美术讲习所”,以此为基地在当地进行振兴乡村实践。



项目内涵与路径

“人民美术讲习所”是以村民为核心,深入村社、深入群众所开展的重要村社美育与乡村治理行动计划,旨在锤炼村民们发现美的心灵和眼睛,温暖乡村人心,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通过“人民议·共美育”的双向赋能形式,以共情、共创、共享的路径,为村民开展“实用之美”等手工技艺培训,为孩子们打造“未来之星·儿童工坊”空间来开展系列美育课程,给孩子们心灵种下文化艺术新种子。同时汇聚高校专家、学者、青年艺术家、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及国内外社会各方力量、公益性组织等深入村寨,从“暖人心”到“美环境”再到“塑价值”,开展“实用之美”“节庆之美”“色彩之美”“光影之美”和“泥塑记”等多项涉及传统文化挖掘、节庆组织、民间手艺传承、儿童教育等内容的活动。项目已有约700人参与活动,其中包括400余位村民、50余民基层干部、20余位人类学、社会学、生命科学、考古学等方向的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200余名学生。

(1)“艺术+”的综合规划
为中心村量身定制“农林文艺体旅融合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规划“高山峰巢社区”“武陵中心漆艺国际艺术社区”“武陵山区定向运动训练及赛事基地”以及“农户直采帮扶智慧产业链”的“蓝图”,提出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吸引了农、工、商、文旅等各方力量的注入,开启了中心村的乡村建设,带来了村风村貌、交通、产业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2) “艺术+”的“厕所革命”

在中心村开展历时56天的富有乐趣的乡村美育、乡村美化的活动——“厕所革命”建设项目。将22户村民家的旱厕改造为现代化、艺术化的厕所。探索了村民+艺术家+村干部+民艺人的建设模式,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拓展了村民生活的微观领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实施一户一策,设计了集功能优化、空间提升于一体的22套创意方案,通过巧妙的创意,将废旧家具、农具和建筑元素等融入厕所的建构。

(3)“艺术+”的民艺拓新与产业

团队通过包装设计等方式为当地20多种农产品增加附加值,让村集体经济由负债转变为有着58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总体收益达到了2500多万元。发动村内的37位割漆手工艺人,将一座废弃老卫生楼改建成“武陵山区大漆艺术博物馆”,使之成为漆艺文化的传承之地。结合研学工坊和艺术工坊,吸引艺术家研学和驻留创作。同时培养村民的漆艺加工水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运用当地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和在地材料,在撂荒地上建造具有在地特色的“中心民艺传承馆”。使之成为制作民艺手工的工坊和民艺教育的研学中心。

(4) “艺术+”的乡村艺术季

策划“第二届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发动成都、重庆4所高校参与。经过84天的在地创作,41名艺术专家与政、企代表和村民306人参与,创作了29件集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互动性等为一体的艺术作品。

(5)“艺术+”的生态保护

2022年冬,曾令香带领团队,拯救千年红豆杉古树,改造公共空间建成“中心红豆杉故事汇广场”。


(6)“艺术+”的古法耕种试验田

团队联合村民,在新田堡的撂荒地上开垦了一块近两亩的“中心村生态&艺术试验田”,链接村民间的人际交往,激发“人情银行”的再生活力,复兴古法农耕传统和“花田贡米”的种植,重新唤醒了传统特色文化,修复了村民对传统农作和古法耕种记忆的文化认同。

(7)“艺术+”的跨学科项目设计智库

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各领域专家进行跨学科专合作,从生态修复与乡村生态多样性、艺术乡建、村社美育、高山特色农业、乡村人居环境等五大板块,进行了花田乡导视标语设计、何家岩道路交通景观艺术提升与生态修复、菖蒲花盆景包装设计、中心村LOGO设计、花田乡建筑风貌与人居环境艺术提升设计、农耕节舞台及场景设计等32项80多个方案的设计和施工。



项目发展

项目与四川美术学院(酉阳)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中心村村支两委和酉阳旅投集团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旨在持续推进乡村文化、组织和生态振兴的融合创新。“人民美术讲习所”始终秉承着村民至上的原则,以村民为核心。团队深入村社、深入群众,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通过实施重要村社美育与乡村治理行动计划,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团队采用陪伴式交流互动和驻地艺术家工作坊等方式,提升“人民美术讲习所”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开展村社美育,逐步启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文化自信和审美自律,实现了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文化振兴,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文化、组织、生态、产业和人才的振兴。 “人民美术讲习所”具有四个方面作用:

(1)作为交流平台。驻留艺术家驻村进行不同主题的创作,过程与村民展开交流与沟通,作品展面向村民开放。

(2)作为实践平台。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资源,提供在地调研资源和项目支持,为驻留艺术家提供丰富的项目实践机会。提供成果补贴,并为当地大学生提供项目实践课程培训。

(3)作为智库平台。为驻留艺术家提供了强大的智库团队指导,包括艺术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专家,以支持乡村振兴和为乡村文化复兴提供咨询以及建言献策。

(4)作为发展平台,将文化和资金资源与中心村相连接,促进乡村的综合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和学习机会,提升他们的素质和生活质量。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项目的策划和执行,从而引导他们完成协助—代入—自主的心理和身份转变。这一过程使“人民美术讲习所”能够在村民的自主支持下持续运营。



项目卓越性
一、促进村庄经济文化复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振传统艺术,驱动经济增长。

1.成功拓展农产品附加值,使中心村的村集体经济由负债转变为了流动资金,总收益高达2500多万元,其中包括财政拨款和资产型收益,等。不仅改善了当地经济状况,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中心村得以脱贫致富,实现了艺术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2.引领当地的艺术与文化复兴。在短短两年内,吸引了20多批研学团队,共计500余人前来参观学习,直接为当地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激发了村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对艺术与文化的振新充满信心。

3.积极挖掘当地民艺文化。通过与50多位民间艺人的深入交流,带动竹编、割漆、木雕等传统民艺的复兴与创新。这为乡村的传统手工艺提供了新的生机,促进了大漆产业的综合化转型发展,为当地手工业的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探索了公共艺术的学术体系的中国经验、创新路径与未来可能性。
项目以跨界多元的形式、服务公共的理念、尊重人民的伦理,为探索公共艺术的中国经验提供全方位支撑。积极参与乡村公共艺术实践,梳理中国在地文化与时代特色。从学术性上,项目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对当下社会和文化的积极回应。项目深入现场,与当地村民互动,以关系美学和情感链接为基础,塑造着艺术的全新面貌。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参与性,更强的感染力,也让艺术更加贴近民众。项目用两年时间改善了中心村的空间环境、生产生活和产业结构,为中心村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陪伴式、参与式、浸润式的艺术行动,以关系美学和情感链接为核心,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关系,重塑了乡村的价值主体和精神内涵。不断地推动村民之间的联系,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对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的信心。


三、以艺术之光唤醒乡村,激发希望与创造力。

项目展示了在多个领域产生的显著影响,超越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通过与当地村民深入互动与合作,激励着人们积极参与。不仅令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温馨和有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他们积极投身到改善村庄的建设中。项目已经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社会运动。通过情感链接和关系美学的引导,更深入地挖掘了艺术的社会价值,不仅强化了艺术创作的社会参与性,还赋予了艺术更强的感染力。它促使艺术更贴近民众,引领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不仅唤醒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引导了更多人踏上乡村振兴之路。


曾令香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CLDA国际顾问团学术顾问,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致力于公共空间中的社群关系营造和城乡复兴中的艺术策略研究,擅长以公共艺术的理念和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当代方法介入建筑、景观、城市雕塑、公共装置、家具、空间设计等多个领域的跨界设计。

第六届公共艺术奖:东亚及东南亚案例



相关链接

【公共艺术案例】建筑及全景画——“屋岛屋”项目

【公共艺术案例】柱阵Column Matrix

【公共艺术案例】洄音鳗波Swirling Echoes of the Eel

【公共艺术案例】种在肥沃的土壤里Planted in Fertile Soils

【小编推荐】公共艺术项目赞助机构:彭博慈善基金会

【小编推荐】南非公共艺术的关切:英雄、历史与日常生活
【南方地图志】VOL.004地方旅游经济视角下理解文化展示
【南方地图志】“有时月话”VOL.004图文索引|从《尤伦斯,中国当代艺术,越南或印度》展开对话


公共艺术邀您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
电子版《公共艺术》(E-PublicArt),创刊于2011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电子版的公共艺术杂志,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旨在展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探讨其表现形态和艺术属性,思考其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为大众走近公共艺术提供一种媒介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