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伏天标志着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到来,近期连续的高温天气,气温屡屡超过35°C,对于非恒温环境下的生产作业人员而言,工作条件变得异常艰苦。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以预防中暑变得至关重要。
35℃—中暑预警线,是关系安全生产和人们健康的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温度,是高温和中暑的预警温度。人的体温通常维持在37℃左右,而皮肤在正常情况下为33℃。环境温度要低于33℃,人体才会感到舒适。如果气温超过33℃,人体便会产生炎热的感觉,这时人体的汗腺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来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当气温达35℃时,皮肤的血管开始扩张,心跳开始加快,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好几倍,以增加体表散热。此时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当气温达35℃以上时,心脏泵血量会增加50%至70%。中暑症状,根据发病过程及轻重,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色、四肢无力、头昏眼花、胸闷、 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症状,或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 体温升高到38℃以上、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除上述症状外,如果还出现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说明中暑严重,应紧急处置。热衰竭:出现眩晕、恶心、晕厥、心动过速、低血压,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日射病: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初始可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热射病:高热40℃以上、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夏季人体易缺钾而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调整膳食结构,尽可能多吃杂粮、粗粮、水果与蔬菜.应以清淡(可稍增盐分)为宜。经常开窗换气 要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室温定在26~27℃, 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10℃,室温最好不低于24℃,否则出汗后入室,会加重体温调节中枢负担,引起神经调节紊乱;下班回家后,先洗个温水澡,再适当加以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中暑症状,根据发病过程及轻重,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使人员脱离高温作业环境至荫凉处休息,给以淡盐水等饮料补充水分, 意识清醒者,可以适当服用仁丹、藿香正气液等防暑药品。症状较重但尚无严重危险、神志清醒者,可在其头、颈、腋下和腹沟处放置冰袋降温;可将患者置于空调室内降温(使室温保持在 22~25℃之间)予以胸、腹、肢体皮肤按摩擦浴,以利皮肤散热。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保证脑部供血,解开衣扣,以利呼吸和散热,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予以更换衣服;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可用30%酒精、白酒、冷水进行全身擦浴,将皮肤擦红,一般擦15~30分钟,即可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多能迅速清醒。待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意识清醒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给饮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针刺十宣穴等穴位,使其苏醒。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应立即送医诊治。运送途中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颈部、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重症中暑昏迷,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诊治!!!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内容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