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疾病与体内缺乏益生菌有关?益生菌对新生儿的好处

乐活   2024-11-25 05:00   河北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长双岐杆菌,植物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

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下面列举与肠道菌群相关的常见疾病。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


慢性腹泻是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疾病或因素引起。慢性腹泻的诊断和复杂,除一小部分属于致病菌引起外,大部分找不到明确的病因。现在肠道菌群失调作为慢性腹泻的病因已被人们充分认识,有人曾对57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人进行分析,发现9例为慢性痢疾,27例为一般性结肠炎,10例为黏液性结肠炎,11例为溃疡性结肠炎。最后的结论是:72%的慢性腹泻是原籍菌(原来就生长在该部位的)异常表现,并无外来菌参加。这一实验说明大部分的慢性腹泻是由菌群失调引起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腹泻中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由结肠癌引起的。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肠道菌群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简单地说就是肠道里的内毒素进入了血液。内毒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的组成成分。革兰阴性杆菌是肠道的主要菌群之一,如果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量增多,内毒素水平也增高或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或两者同时具备的话,内毒素将进入血液,这就是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一种临床疾病,它最多见于肝脏疾病,特别是肝硬化,因为它是一个慢性的过程,所以它的发病形式也是一个隐匿的表现。当然它也会有急性的情况,最多见于大量抗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治疗后,由于大量革兰阴性菌被杀死,细胞壁内的脂多糖分解,内毒素大量的释放,最终会引起休克等严重的临床表现。


大肠癌与肠道菌群


医学家已广泛的研究大肠癌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现在可以肯定大肠癌的发病与肠道细菌有关。因为肠道细菌分泌的许多酶如β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胆固醇脱氢酶等,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些酶类本身并不致癌,我们的绝大多数食物也并不致癌,但是两者在一起就会变成了致癌物。比如在南太平洋一个关岛上,当地人大肠癌发病率非常地高,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当地人吃了一种有果实的蕨类,含有致癌物苏铁苷,使当地人都患大肠癌。但是,科研人员也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将苏铁苷喂给普通大鼠时就发生大肠癌,喂给无菌时则不发生,并且如果不经口给药也不发生。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是肠道腐败菌分泌的酶,使苏铁苷水解成具有诱变活性的甲基偶氮甲醇,从而致癌。

肝病与肠道菌群


肝脏患病时,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而肠道菌群失调时又会反过来影响肝脏功能,两者互为结果,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改变。

在肝炎、肝硬化中,由于胆汁分泌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常会引起“小肠污染综合症”。此病能使大肠“定居”的菌群在小肠上部定植。可出现脂肪腹泻,维生素缺乏,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吸收不良等临床表现。肝硬化尤其肝昏迷时,常有大肠杆菌大量增加,以及原来主要在下消化道的类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对这些菌的控制,常可使肝昏迷缓解。反之,肝病时,大肠中细菌易移位到空肠,释放出尿素酶,过多地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血氨升高,就能加重肝昏迷。

慢性肝病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胆汁分泌异常,消化不良、营养不足,门静脉高压使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4~30%有腹泻。通过厌氧培养发现,肝硬化病人粪便中类杆菌、双歧杆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对正常人及肝硬化病人进行检测,发健康人粪便中厌氧菌占绝对优势,需氧菌数量明显低于厌氧菌,而肝硬化者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大肠杆菌数明显增加。


胆固醇与肠道菌群


动脉硬化是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膜上的一种沉积的表现,它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影响,如血管壁脆弱,因此,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与成人患动脉硬化症有密切关系。在肠道菌群中,有的细菌对胆汁酸产生有益的代谢,有的细菌产生有害代谢,现在已知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是有益的。很多研究证明乳酸菌存在与血浆胆固醇的减少有直接关系,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有益菌可使胆固醇转化为人体不吸收的粪固醇,乳酸菌可产生参与胆固醇的代谢的甲羟戊二酸单酰酶A。

骨质疏松与肠道菌群


骨质疏松症又称脆骨症。众所周知、钙质降低与雌激素自然下降的关系密切。雌激素的下降,使体内的钙平衡受到干扰,导致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而雌激素水平下降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通过在体内循环的雌激素有60%从胆汁分泌到肠道,再经肠道细菌酶作用,使之重新被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再送人肝脏激活而重新发挥生物活性作用。在使用抗生素时发现,血中雌激素的含量比正常时明显偏低,雌激素被吸收的能力明显下降,而此时粪便中雌激素的含量比正常时高60倍左右。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使用抗生素使肠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雌激素再吸收能力下降,引起骨质疏松症。由于有益菌(乳酸菌类)能促进人体对钙吸收的作用,因而,缺乏有益菌也不利于钙的吸收,同样是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

焦虑、抑郁症与肠道菌群


焦虑与抑郁症可能由多方面的病因引起。如精神压力、心理因素、变态反应、营养缺乏或不平衡等。但是,也有证明,某些氨基酸(如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对治疗这类疾病很有效。由于乳杆菌在发酵蛋白性物质过程中,可水解蛋白质,释放出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等氨基酸,因而对防治焦虑和抑郁症有益。也有研究指出,肠内毒素与焦虑和抑郁症可能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一旦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菌群失调时,肠内有益菌减少就会使能水解蛋白质的菌减少,从而使色氨酸、苯丙氨酸减少,病情更加重,也可能是因为菌群失调,使原潜在致病性的有害菌增多,内毒素增加,导致焦虑与抑郁症。

新生儿需要补充益生菌吗?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益生菌对于新生儿建立良好均衡的肠道菌群环境以及后续成长的健康影响巨大。

那么,新生儿服用益生菌的意义何在呢?

(1)对于早产儿,出现肠道菌群异常的几率要更高。因此,现在临床上一方面会为早产的新生儿合理的补充益生菌;另一方面,也会考虑让有哺乳意愿的妈妈进行母乳喂养。

如果不能进行母乳喂养,也会额外的为新生儿补充母乳低聚糖和乳铁蛋白,对于帮助早产儿建立正常肠道菌群,预防坏死性结肠炎,都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出现坏死性结肠炎的早产儿或新生儿,也会推荐服用益生菌来辅助控制和改善疾病,降低死亡率。


(2)改善宝宝喂养不耐受情况。新生儿由于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消化吸收能力低下,容易产生呕吐、腹胀等消化道问题。

口服益生菌可以直接补充早产儿肠道内生理菌群,这些菌群含有多种酶,能水解蛋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同时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有机酸,刺激肠蠕动,促进宝贝消化。所以门诊遇见腹胀、便秘、腹泻的宝宝,医生们都推荐吃一些益生菌改善。

(3)有助于治疗腹泻。新生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肠道菌群未正常建立,容易出现腹泻。

多数腹泻宝宝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腹泻症状。另外,一些因感染使用抗生素的宝宝,抗生素使用期间不可避免的会对肠道菌群造成影响,所以使用抗生素的宝贝很容易出现腹泻,此时加用益生菌,可有助改善症状。


(4)有助于退黄疸。口服益生菌有助于降低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有助于退黄,同时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提高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因此黄疸较重的宝宝,我们也会使用益生菌辅助退黄。注:本文仅为普及益生菌知识,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菌物界
菌物养生,用之有道关于食用菌可以“滋补强壮、扶正固本”之说,早在《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而近日记者从“中国首届药用真菌与慢性病老年病高端论坛暨中老年健康危机防范与应对报告会”了解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