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读后感

文摘   2024-10-29 09:32   贵州  

      介之推,是一个不为功名利禄,不求荣华显达,言行一致的人。


   《介之推不言禄》这篇文言文出自《左传》。讲述的是一个叫介之推的大臣在面对晋文公的奖赏时不谈及,并用实际行动做到心口一致,最后和母亲一起隐居深山的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由衷地敬佩介之推的为人,尤其被“焉用文之?是求显也”这句话触动了。因为无论是身居高位者还是普通民众,主动拒绝功名利禄本就是一件了不起的行为。更何况他还放弃用言语去企求显达,并用归隐明心。那一瞬间我深受触动,也在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将功名利禄弃于九霄云外?


     纵观史书上许多名人隐士,虽身居山野,心却始终牵挂在朝堂之上,希望有朝一日能被统治者赏识,实现人生抱负。他们的人生信念中,字字不提功名二字,却能明显感受到入世的心,提到入世,最后又难免会回归“功名”身上。当然不是说提倡像介之推一样用归隐明志,而是他身上那种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世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功名利禄色,而对之能做到坦然面对者,必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强大心境。如果说一个人的心性没有动摇是因为诱惑不够的话,那么在古代,这些东西的诱惑力其实远大于现代,它的背后,既关乎个人仕途,也涉及到光宗耀祖的荣誉。但介之推却不受这样的恩惠,是因为他认为晋文公的胜利是“天实置之”,非“二三子之力”。他不愿贪取上天的功劳,沾上强盗的功名,即便饿死于山野外也“不食其食”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收,不属于自己的功名和钱财不占,这才真正的坦坦荡荡。接受,良心会受到谴责,不受,会失去光鲜亮丽的生活。但其实在义利之间,选择义的那一方往往很少会为世俗所累,在利益间徘徊的则会因一利谋千万利,最终失去人最宝贵的东西。


     小学时,我有过一段不属于自己的奖赏不取的经历。那时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数学测试,每次成绩下来,谢老师都会给班级前几名发10本数学本鼓励大家。其中就有我的名字,但在试卷讲完后,我发现有几分算错了,重加分数的话没有93分,也不在前几名内。于是,一下课我便悄悄找到了谢老师,并将原因告知后归还了不属于我的奖励。那一刻,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都轻松许多。


     与之相反的是,在大学期间的另一次经历。当时我做送快递上门的兼职,2元一个拿到楼下,3元拿到寝室,4元代买东西。刚开始,因为负责,效率快,许多同学都请我帮忙,我也因此赚得了一小笔生活费。后面,效率依旧很快,第一时间都会送货上门,只不过在收费方面抬高了一点。


      为换取更多酬劳,有一次,一个经常找我拿快递的同学请买了两样东西,我便收了她两样的钱。之前也发生过一些不愉快,当时她把钱发来后,还顺带句“祝我一路长虹”便将我删了。倒不是因为被删我心里不平衡,而是从那一刻开始,我重新反思,不知什么时候起心就变贪起来。按常理言,既是回头客,就不应这样做,但走着走着,利字就占了心头。那段时间送快递还遇到过其它事,其实不怎么开心,尤其是因为去赚钱而连续一段时间没有静下来心来读书,整个人也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于是,在重新回望来时路后,我选择了回归书本,找寻自己。


     有些人,天生有着经商的才能,会左右义利二字,有些则会纠结于“我负人,内疚缠身”。所以,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赚大钱或创业。拥有一定的品格只是基础,能在义利间自如行走才是真本事。


      有时,人的初心不变也可能是遇到的诱惑不够大。小事上不变常人都能做,大事上不动摇才是真正的坦荡。对比上面那两件事,后面我便差点被“利”字占了心头,也得亏这次经历,才能更进一步认识自己,并从此坚定心中想走的路。于我们这类性格的人而言,更多想将情义放在第一位,但很多时候,受环境影响的情义只是一部分,只有经历过“不义”,才会去珍惜情义。我在送快递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不义,而当真正感受到内心的痛苦后去坚定选择的义,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救赎!


     在《追风筝的人》中,讲的救赎背叛和救赎的事。因为不经意犯下的错,就遭受了一辈子的不安。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义利的选择就在一念之间,选择深渊或坦荡,都将注定走与之相应的道路。


     我敬佩介之推这样的人,无形中其实自己也在做一个不为世俗所累之人,但与之相比却差得多。就如在公众号里发作品这件事,若真心不在意就不会转发在朋友圈里,若在意就会去投稿。但总体来说这份爱好还比较纯粹,是不夹杂利益的喜欢,这也是一种坚守。再者更何况我还年轻,未入世就谈出世,如同未感受过大风大浪的人生便享受风平浪静的人,是扭曲的。因此,向古人靠齐,学习是必要的,但前提只有先认真生活,体验百态人生之后,所有的一切看齐才有意义。因为没有主见和经历就以他人的理念为信仰的人生是空洞的。


     介之推,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关公,为什么说关公是忠义的化身?因为在那个动荡的三国时代,面对功名利禄色却依旧无动于衷的人少之又少,无论曹操用什么诱惑使其打心里归顺,关公都不为所动。同样,面对晋文公的奖赏,介之推不仅用“不言禄”,“不食其食”,“不用文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还用归隐来做到言行一致,又何尝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行为。所以无论是介之推还是关公,他们其实都属于坦坦荡荡的人,是真正的君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