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项研究的诞生,都离不开医者探求真理的执着;每一项成果的发表,都离不开医者坚持卓越的付出。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特别策划的CACA之约-STAR访谈项目暨科研洞“天”,大咖“晴”讲,让我们走进研究者,解读数据背后的力量。
本期肿瘤医学论坛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志伟教授接受专访,就“安罗替尼联合派安普利单抗和白蛋白紫衫醇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一项单臂、开放标签的II期临床研究”展开详细讨论。
常志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委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食管癌专委会青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食管癌青委会副主委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委会副主委
河南省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副主委
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委员
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与健康管理专科分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食管癌学组副组长
《肿瘤医学论坛》:由您牵头开展的“安罗替尼联合派安普利单抗和白蛋白紫杉醇用于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的探索性临床研究”在2024年ASCO大会上公布。作为主要研究者,能否请您介绍下开展该研究的初衷以及研究方法?
常志伟教授: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每年新发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一半,其中食管鳞癌(ESCC)占 90%以上[1]。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发展为晚期,其中多数食管癌患者会因病情恶化而无法耐受后续治疗,因此一线治疗是晚期食管癌患者取得疗效的最佳机会。近年来,免疫联合化疗已经逐渐成为晚期食管癌的一线治疗标准,研究证实,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中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获益[2-4]。但并非所有的食管癌患者都能从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中获得生存获益,双药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给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带来极大挑战[5-6],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弱化疗治疗方案可能会给晚期食管癌患者带来潜在的治疗获益。
一项随机、双盲、II期临床研究(ALTER1102)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安罗替尼治疗二线及以上晚期或转移性ESCC可显著延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3.02个月 vs. 1.41个月,P<0.0001)[7],证明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靶向VEGFR、FGFR、PDGFR和c-Kit等靶点,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8-9]。派安普利单抗是一种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上的PD-1受体,激活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增强T细胞的活性而杀伤肿瘤细胞。基础研究证实,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能够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10]。
基于目前临床需求及既往安罗替尼和派安普利单抗的临床数据,我们设计了此项Ⅱ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安罗替尼联合派安普利单抗和单药化疗方案一线治疗ESCC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案。
本研究是一项单臂、开放标签Ⅱ期临床研究,纳入27例从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或(新)辅助治疗/根治性手术结束6个月以上复发的经组织学证实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接受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派安普利单抗的给药方法为每次200 mg,第一天静脉给药,每3周为1个周期;安罗替尼的给药方法为每次12 mg,每日1次,第1-14天口服给药,每3周为1个周期;白蛋白紫杉醇的给药方法为220mg/m2,第一天静脉给药,每3周为1个周期。一直到患者疾病进展(PD)/不耐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肿瘤医学论坛》: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项研究最新的结果?您认为这些结果能给临床实践带来怎样的提示?
常志伟教授:
研究纳入的27例患者,有25例进入分析集有一次肿瘤评估,其中位年龄58岁,男性患者占76%,ECOG 评分为1的患者占比76%,IVb期患者占比96%,52%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截至2023年12月,最佳疗效结果显示,1例患者CR,18例患者PR,3例患者SD,3例患者NE。初步ORR为76.0% (95%CI: 54.9%-90.6%),DCR为88.0% (95%CI: 68.8%-97.5%),中位PFS尚未达到。
安全性方面,任意级别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以1-2级为主,3级及以上TEAEs发生率18.5%(5/27)。常见的≥3级TEAEs为白细胞计数降低(7.4%)、腹泻(3.7%)、谷丙转氨酶升高(3.7%)、谷草转氨酶升高(3.7%)、高血压(3.7%)和免疫性肠炎(3.7%)等。
总体来说,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白蛋白紫衫醇用于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的探索性临床研究显示出初步的疗效,TEAEs以1-2级为主,患者整体耐受性较好,该方案为晚期食管癌患者一线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期待后续PFS和OS数据的公布。
《肿瘤医学论坛》:基于您的临床和科研经验,请您谈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领域的治疗现状和应用前景。
常志伟教授:
目前,临床上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仍然以免疫联合化疗的方式为主,但其疗效有限,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比如免疫联合化疗给患者带来≥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导致患者的耐受不佳,治疗完成度也较低。
针对PD-1/PD-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已被证明能激发T淋巴细胞功能并促使肿瘤细胞激活免疫检查点,从而产生比单独抗PD-1/PD-L1抗体治疗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11]。此外,基础研究证实,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促进血管正常化,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从而实现1+1>2的疗效。因此在晚期食管癌一线免疫联合化疗基础上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形成靶免化新的治疗模式,将是晚期食管癌治疗探索的热门方向。
参考文献: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