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案例|设计心理学研究综述&案例分析(含8个论述观点&19个案例整理)

文摘   2024-10-22 17:01   北京  

 概念说明 
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对于需求以及使用的心理、意识,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实践中。

它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设计师)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这些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它旨在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与“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设计心理学不仅关注设计作品本身的美学和功能性,还深入研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反应等,以确保设计作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研究对象▼

用户或消费者:作为设计目标主体,用户或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行为习惯、认知特点等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设计师:作为设计主体,设计师的心理状态、创意思维、设计能力等也是设计心理学关注的对象。设计师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

研究内容

用户需求分析:通过研究用户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设计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认知与行为研究:设计心理学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决策等方面。通过优化这些环节,可以提升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情感与体验设计:情感是设计心理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设计师需要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设计手段激发用户的积极情感,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用户粘性。

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和情感表达,设计师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设计改进提供依据。

访谈法:通过与用户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期望和痛点,为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包括用户测试、可用性测试等。

设计心理学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产品设计、界面设计、环境设计、品牌设计等。例如,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的外观、功能、易用性等因素对用户心理的影响;在界面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关注用户的浏览习惯、注意力焦点等因素,以优化信息架构和交互方式。


 主题概述 

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领域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于提升设计质量和价值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首先,设计心理学通过深入探索用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帮助设计师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从而设计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触动用户情感的设计作品。这种双重的关注-功能性与情感共鸣-是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进一步地,设计心理学在优化用户体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指导设计师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确保设计能够顺畅、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困扰和障碍。通过提升用户体验,设计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实用性,还增强了用户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为品牌忠诚度和口碑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设计决策与创新方面,设计心理学同样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它帮助设计师在构思和评估设计方案时,摆脱主观臆断,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决策。同时,设计心理学鼓励设计师勇于尝试新的设计方法和路径,推动设计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精神是设计领域持续繁荣的重要动力。

最后,随着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它开始探索如何在这些新技术背景下,将心理学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设计作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为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可能性。

 阅读&解析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设计领域中意义建构的核心概念及设计心理学在其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设计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全面综述,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揭示设计如何影响用户的感知、情感、认知和行为,以及用户需求和心理如何反哺设计决策。

具体而言,将探讨设计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创造出不仅具有功能性,还能引发用户情感共鸣、传递特定价值观和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对诸多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涵盖产品设计、界面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分析设计元素如形状、颜色、材质、布局等对用户心理产生的影响。此外,还将关注用户体验、品牌形象塑造、可持续设计等热门议题与设计心理学的关联。

通过此项研究,以为设计从业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促进设计创新和优化,提升设计的整体质量和价值。

 论述可用观点▼ 

论点1情感共鸣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设计应超越功能需求,通过情感共鸣构建深层次的意义连接。温暖的色彩与圆润形状等设计元素能有效激发用户的舒适感与亲切感,进而提升产品吸引力和用户归属感。

论点2认知负荷与设计简洁性的关系

鉴于用户认知资源的有限性,设计需遵循简洁性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认知负荷。简洁设计不仅促进信息的快速理解,还提升了用户体验与设计的整体价值。

论点3个性化与自我表达的需求

设计应尊重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可定制化的产品外观或界面,让用户能够展现独特个性,从而赋予设计更深层次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论点4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设计的影响

设计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其意义深受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及流行趋势的影响。设计师需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设计作品能在特定环境中被准确解读和接受。

论点5潜意识因素在设计中的作用

设计中潜意识的视觉暗示和符号能在用户未察觉的情况下影响其决策和感知。合理利用这些潜意识因素,能够增强设计的吸引力和信任度。

论点6目标导向设计的必要性

设计应紧密围绕用户的目标和动机展开,通过帮助用户高效实现目标来增强设计的实用性和价值感。目标导向的设计更能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论点7记忆与联想在建构设计意义中的作用

设计可利用用户的记忆和联想机制,通过熟悉的图案或元素唤起积极回忆,建立用户对设计的正面情感和认同感,从而深化设计的意义。

论点8可持续设计与心理满足的关联

论点可持续设计不仅关注环境保护,还通过传递道德责任感和满足感,为用户带来心理上的正面影响。这种设计理念为设计赋予了更长远、更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

 论述可用案例▼ 

1. 女性护理产品设计趋势预测与方案决策评价工具包:

赵超设计团队通过对女性护理产品目标用户进行质化和量化研究,比较分析每个研究样本的随身物品和情感需求,开发出由27张卡片组成的工具包。设计师和企业决策者借助卡片提供的矩阵图或轴向图,可预判女性护理产品设计中各要素的发展趋势,帮助设计团队和管理团队进行预测和评价决策。

2. 智能家居产品服务体验设计方法工具包:

赵超设计团队为让建筑智能整装产业领域的设计从业者掌握产品与服务设计不同环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开发出针对该领域的设计创新工具组合包,以构建全产业链条和全使用环节的可持续设计创新工具包。

3. 福特开发的老年人共情设计工具服:

福特汽车公司在设计FOCUS汽车时,整合多学科专家研发“老龄模拟衣”。设计师穿上后能切身体验老年人遇到的困难,助其设计出更具包容性的FOCUS汽车,该车受老年人和年轻人共同青睐,是共情理论在包容性设计实践应用的成功案例。

4. 英国救护车设计:

由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皇家艺术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共同组建的跨学科设计团队,通过共情体验等方法分析救护车现存问题。设计师与急救人员合作,借助身临其境的共情研究和协同设计流程,完成人性化设计解决方案,新设计在治疗效率和感染控制方面有优势,还能节省财政投入。

5. 通用交通信号灯设计:

该设计借助颜色和形状发送更直观信号,映射用户心理认知,引导正确行为。如用三角形符号的红色灯表示“停止”,方形符号的绿色灯表示“运行”,圆形符号的黄色灯表示“保持”,弱视、色盲者和儿童能更清晰地理解信号灯意义。

6. MODIFY 系列按钮设计:

设计师将人们对五种触觉操作的直觉认知与按钮形态关联,借助语义学原理帮助用户解读和暗示不同按钮形态所包含的操作意义,这种整合研究已成为设计学院基础训练课程的重要内容。

7. ON-OFF 台灯设计:

这款台灯将用户日常生活中开关灯的行为经验进行语义衍生,按下 ON 打开台灯,按下 OFF 关闭台灯,带来可视化易用操作体验,是借助直觉心理认知进行产品语义设计应用的案例。

8. 基于性别差异化需求的洗衣液设计:

设计团队研究不同性别用户洗衣行为和心理需求,借助符号学原理和语义学应用,分别设计出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洗衣液产品,通过具有鲜明符号特征的形态、色彩等暗示男女性用户不同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习惯。

9. BOOKMARK PEN 设计:

设计师通过对人们日常阅读书写行为习惯的研究,借助形态语义转换将笔和书签整合设计,转移到特定阅读情景中,让用户通过视觉提示感知笔和上次书写或阅读停留的页面,引导人们构建无意识行为。

10. 无扇叶空气净化电扇设计:

Dyson 电器在空气净化电扇设计中,把对空气动力研究的核心技术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强化空洞和无扇叶设计以隐喻空气流通,构建人们对新技术的心理认知,彰显产品差异性;在线下体验店借助产品零部件爆炸分解展示,将空气过滤的抽象功能语义视觉化呈现。

11. Maestro 电子小提琴设计:

为帮助初学者练习,该电子小提琴沿用传统小提琴线条,使用透明高分子材料展现数字技术美学并唤起使用记忆,初级演奏者可根据亮起的 LED 灯看到弹奏位置,配套 App 能反馈弹错的音并录音,设计师将传统小提琴的设计语言进行语义迁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技术心理认知的有机结合。

12.数字打印机(设计:Technology Design ):

智能技术将打印机变成不同尺寸的黑箱,如何让人们能够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理解数字打印机的功能和技术原理并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其进行操作使用,是 Technology Design公司运用设计心理学原理进行语义设计的目标。新的设计将传统的滚轮油印原理进行可视化呈现,打印机的支架被设计成如同从两个印刷滚轮之问不断印出的纸张。整个设计借助于人们对古老印刷术原理的经验认知,面向数字虛拟印刷技术进行意义迁移,帮助人们更形象地理解打印机的技术工作原理。

13. 龙飞船操作仪表和内舱设计:

SpaceX 对宇航员特殊任务环境下的心理进行研究,重新定义载人航天飞行器的人性化系统设计和易用性体验,对宇航服、操作仪表、舱内饰进行简洁易用的颠覆性设计创新,替代了满身管线的职业装、复杂的操作仪表界面和拥挤的舱室,体现了心理学对复杂技术的管理和对操作行为的规范。

14. 基于消极情绪干预的智能服装设计:

设计师研究人的心跳、体温等生理指标与个体情感的内在关联,设计智能服装,内置生物传感器采集用户生理指标变化传递的情感体验,监测心理情感特征,当监测到消极情感时自动启动音乐播放进行干预,帮助消极情绪向积极情感转化。

15. 促进情感交流的模块化智能汽车座椅设计:

通过灵活可变椅背侧翼设计,创建既能促进邻座乘客情感交流又能保持个体隐私的乘车体验,车辆外部智能玻璃“气泡”能显示乘客情绪信息。

16. Real Banana Milk 包装设计:

利用人们对香蕉的直觉心理,唤起剥皮香蕉的情感和记忆,隐喻香蕉牛奶的新鲜度和甜度,给人食用真实香蕉的感觉,体现“所见即所得”的信息传达,是“无意识设计”理念应用的典型案例。

17. WatchMe 智能手表无线充电座设计:

利用隐喻和转喻手法,借用小怪兽原型,使手表在 App 配合下转化为小怪物的眼睛并与主人产生情感交互,让充电过程变得有趣。

18. 国际象棋棋子设计:

运用形态隐喻对不同棋子进行有意义的设计呈现,通过心理认知通感转移,帮助人们快速识别棋子功能形象和所示意义,该设计训练已成为设计学院基础教学的必修课程。

19. Rhei 磁力液体时钟设计:

借助磁力技术,视觉化动态隐喻时间如流水的概念,与人们对时间的心理认知产生共鸣。

 全篇逻辑·结构 ▼ 
 全文阅读·分析 ▼ 

 补充:设计心理学中的常见理论▼ 
【1】7±2 法则(米勒定律):
1956 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对人类短时间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他注意到年轻人的记忆广度为 5-9 个单位,即 7±2 法则。该法则在设计中的应用广泛,例如网页导航栏选项卡数量不超过 9 个;若选项卡内容很多,可用树状层级结构展示各级别关系,但要注意广度和深度的平衡;移动端选项卡导航及 tabbar 区标签最多不超过 5 个;顶部导航栏页签在显示区域保持 7±2 的显示数量;金刚区图标通常不超过 8 个;banner 文案不超过 9 个字等。这一法则强调通过把信息分成块和单元来处理复杂问题,可降低记忆成本,提高信息的易读性,减少用户认知负荷,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需注意在添加功能时避免破坏原有的视觉基础。
【2】0123 简单法则:

0 无需说明书:意味着产品应简单到无需使用指南,用户就能轻松上手。例如乔布斯曾说苹果应创造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产品,即使没有用户指南。

1 一看就会:产品设计要简单易懂,用户看一眼就明白其功能和使用方法,无需教学就能知道怎么用。

2 秒法则:用户在使用某类系统时的等待时长最好不超过 2 秒,需在极短时间内展示重要信息,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过长的等待时间会导致用户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许多应用会对首页加载空白页进行占位图设计,或在下拉刷新的加载动画上做文章,以降低用户对等待时间的感知。同时,app 里的 banner 设计要有视觉冲击力,以便在 2 秒内抓住用户眼球。

【3】次点击法则:

如果用户在 3 次点击之内还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或了解网站特色,他们可能就会离开该网站。这突出了清晰导航、符合逻辑的结构和易于理解的网站层级的重要性。不过,在交互体验中,只要每次点击都是无需思考且顺势进行的,点击次数并非关键,关键是让用户知道自己的位置、来源和去向,并了解如何完成目标。此外,合理的导航系统比点击次数更重要,也有人提出“1 次点击”定律,即每次点击都应让用户更接近目标,减少干扰因素。同时,用户抱怨的往往不是点击次数,而是找不到想要的东西。

【4】希克定律:

英国心理学家 William Edmund Hick 认为,在简单的判断场景中,一个人所面临的选择越多,做出决定所花的时间就越长,有时甚至会导致决策失败。在界面设计中,选项越多,用户做出决策的时间就越长。例如 app store 改版前首页 app 平铺,选择较多;改版后减少了数量,采用卡片设计,更简洁目标更清晰。当不得不面对较多选项时,需对主要和次要选项做视觉权重区分、做好设计上的归类,或对多流程任务进行分步操作,以及对多种类别的选项做二次分类区分,以提升用户做决定的效率。但减少选项并非提高用户体验的唯一标准,过度减少选项可能导致负面效果。

【5】格式塔原理:

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其中的原则包括亲密性(物体彼此靠近时会被看作一个整体)、相似性(相似的物体被视为一组或模式)、焦点(能抓住用户注意力的画面中感兴趣、强调或差异的区域)、共同区域(在同一封闭区域内的物体被认为是同一组元素)、闭合原则(将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形象来感知)、对称原则(对称元素给人坚固和有序的感觉)、共同命运原则(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元素更相关)、连续性原则(排列成直线或柔和曲线的元素更相关)。其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6】本能反应:

来自大脑负责本能的部分,即“旧脑”,其反应比意识快得多。例如当看到老虎时,本能反应是逃跑与害怕。设计师的目标是在设计中营造积极的审美印象,寻找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与样式,以引发用户的本能喜好。

【7】色彩心理学:

研究颜色对人的思想、行为、反应的影响。不同颜色可引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例如红色能激发欲望、给人勇气和力量;蓝色能带来冷静、安定和信任感;黄色传递乐观和欢乐;绿色体现平衡和可持续增长等。但颜色给人带来的情感可能因文化和宗教背景而有所变化。设计师可利用色彩心理学来影响受众的情绪和需求,例如在餐饮业 logo 中使用红色增进食欲。

【8】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可用于广告和公共关系中。设计师在创建消费者人物角色、设计推广材料时,可思考目标客户的需求处于金字塔的哪一层,以及设计如何激发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还可以利用它来挑拨人们的情绪和需求,吸引他们关注设计。

【9】席克定律:

该定律表明,如果人们有更多选择,就需要更长时间做出抉择,有时甚至因决定负担过重而无法做出决定。在设计中,如设计网站时应保持导航栏简洁,将一些页面分组放入下拉菜单;设计海报时不能一下子呈现过多不同的事情,而应让人们关注一两个主要选择。

【10】面部辨识:

在设计中加入人脸可有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为人们天生会被面部吸引,甚至能在没有人脸的地方看出人脸。研究显示,当网站中加入人脸时转化率会增加。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放置人脸来吸引访客视线、引导用户注意力或传递情感等。

【11】费茨定律:

该定律表明应让按钮和其他界面元素足够大,因为用户点击小按钮十分困难。如果按钮较小,可以增加内边距或使其更宽;网站上的按钮应让整个按钮都可点击,而不仅仅是文字标签。如果物体放置较远,则需增大其尺寸作为补偿。


这些设计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的认知和行为特点,从而创造出更符合用户需求、易于使用和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在实际设计中,通常会综合运用多个原理,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同时,设计师还需结合具体的使用场景和目标用户群体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创新。


艺术设计史与论

设计史论述&论文写作精批精讲课程上线


专业理论复习≠考研政治复习

理论学习切忌考前临时抱佛脚!一定要注意每日积累!以上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告诉你需要什么知识点 ,我们将适当参考,并且放在接下来的内容~

艺术设计史与论
史论系博士,艺术设计史论研究,让人人都懂点艺术设计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