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陕北民间剪纸》:剪花红纸背后的女性与乡土文化|重光计划
文摘
纪录片
2024-03-04 20:05
重庆
田野荐语:
世纪之交的陕北乡村,剪花娘子用红纸和刻刀描绘生活的故事,诉说属于女性的话语和智慧。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肌理,也看到乡土生活的尘烟,更能看到过往时代中的女性在一片土地上留下的生命印记,洞见她们的处境与命运。导演于时代变迁的烟浪中驻足,带我们回望一片消逝的土地,用影像铭记了一张张红纸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与寄托。
纪录片《陕北民间剪纸》
‘Northern Shaanxi folk paper-cutting’
导演:朱靖江
片长:31分41秒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陕西方言
《陕北民间剪纸》为作者于2002-2003年在中国陕北延川、安塞等地拍摄的纪录片。影片记述了在世纪之交,陕北乡村生活当中,以女性为代表的民间剪纸创作者们最后的生活情境:婚礼、劳作、招魂仪式以及喃喃哼唱的信天游。她们以剪纸代代传承古老的智慧与生命力量,却在时代的巨烈变迁中黯然辞别。本片最早为中国民间剪纸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拍摄,却在20年后成为我们追忆逝去时光的一首挽歌。
2001-2003年,我无意中加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调查民间剪纸的田野影像记录工作,意在完成国内第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片。我与乔晓光教授合作,先后前往陕北、黔西北、黔东南等地区,拍摄与地方传统生活密切关联的剪纸文化及其代表性民间艺人,直到2003年,非典的爆发终结了这一漫游与寻访的历程,我返回北京,制作了名为《消逝的母亲河》的申报纪录片。一年之后,我回到北京大学,开始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大约17年后,新冠的爆发令我有时间整理早期拍摄的影像资料,并再次看到这些标清格式的素材,此时,曾经热闹红火的陕北乡村早已窑洞坍塌,村民搬迁,出现在片中的“剪花娘子”们也大多作古。我决定按照民族志纪录片的制作风格,与长期合作的剪辑师梅冰合作,再次聚拢这些古旧的影像,如同影片中那位剪纸招魂的乡村巫师一样,再次回到历史的场域当中,为渐行渐远的中国西北乡村传统文化刻影招魂。
朱靖江,民族志纪录片导演,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并摄制上百集电视纪录片。先后拍摄《稻米之路》《陕北民间剪纸》《环县皮影》《冬牧场》《七圣庙》《和光同尘》等民族志纪录片。出版《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田野灵光》《民族志纪录片创作》《在野与守望》《故乡回望苍茫》等著作。兼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
这是一部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纪录片,在这部影片中我看见了独属于黄土高原的浪漫,而这种浪漫源于生活在高原的女性,她们用手中的剪刀,将心尖悲喜呈现于红纸之上。同时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纪录片,在影片中女性无疑成为话语中心,当一代剪花女人逝去,她所留有的精神遗产便成为男性无法解读的特殊符号,但好在有摄影机,让剪花语言永续。当然,这也是一部优秀的人类学纪录片,通过摄影机对现实的复刻,将陕北高原人民结婚生子,死亡招魂等仪式封存,使其成为了解研究陕北文化的重要资料。
@影像小赵
《陕北剪纸》虽是一部关于剪纸的纪录片,却呈现出了陕北地区丰富的民俗生活图景。儿童玩耍、婚俗、铁匠、教学等生活日常自然流淌,鲜活热闹,与当下农村空心化形成巨大反差。在sora、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以席卷之势出现的同时,人们对于未来的走向充满未知,而以前的生活也都成为遥远的记忆,触不可及。《陕北剪纸》以平实的记录温暖人心。@像牛一样劳动
这里没有压迫的土地、渺小的人物那种极端构图,也没有悲怆的千沟万壑、凌厉的西北景观。只有摄像机勾勒而成关于陕北剪纸的速写镜头。当事人的琐碎细节和作者的拍摄互动,丰富了剪纸文化影像书写“日常生活世界”的哲学内涵。@高校教师 肯塔特
“重光计划”
一项由田野影像发起的
人类学纪录片重映计划
旨在唤起“躺在硬盘里”的纪录作品
让作品重新被看到
重新绽放光彩
本计划以田野影像App为播放平台,以付费观看或公益放映的形式展映人类学/民族志纪录片。我们期待更多导演能在平台上面向大众分享自己的作品,更充分地发挥民族志纪录片的科普教育价值,鼓励更多实践者关注我们的文化和身边的世界。我们坚信,传播产生价值,走向知识共享的人类学应当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点击上图,查看《纪录片放映“重光计划”》
联系我们
邮箱281669233@qq.com
微信tianyeyingxiang
扫描二维码下载田野影像App
田野影像APP已上架ios(苹果系统)、应用宝、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应用市场、oppo应用市场等主流平台,也可在应用市场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