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灵光”纪录短片征集」由“非遗影像研究”和田野影像APP共同发起,活动旨在号召以“田野式”观察去关注和纪录当下现状,用“纪录短片”的形式为地方文化留下影像档案。
“田野灵光”纪录短片持续征集中,投递作品请查看“征集公告”
纪录片《根之所系》
‘WHERE THE ROOTS ARE TIED’
导演:欧雪洋
片长:15分钟
类型:纪录片
拍摄地区:广西梧州市
类型:民俗 地方记忆
作品概览
Film Introduction
《根之所系》主要记录广西农村清明传统祭祖仪式及祠堂重修问题,内容分为族祭,家祭和祠堂三部分,分别对应宗族所呈现的“聚”“散”“兴”三种形式,主要探讨乡土社会中根文化的保留与延续。正如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的一段话: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导演阐释
Director's explanation
广西人把清明看得很重。清明前,我和在珠海工作的发小聊天,问他今年清明打算,他说要加班,没时间回家,说“那些能每年都回去做清明或者回去过年的已经很幸运了。”清明留给我的一直是美好回忆:天气通常是阴雨绵绵,山路湿滑,年纪小的小孩会被大人背着上山。祖宗坟前,大人忙于准备祭祀活动,小孩则在祖宗的山野里四处玩耍……
年复一年,小孩长大成人外出打拼,只剩年老的一代依旧扎根在老家和附近县城。清明回家的人越来越少,扎根的一批人也越来越老。我开始思考清明的意义,当时光逝去,人会不会忘祖,仪式谁来传承,我们的集体记忆是否会消失?如果不记录下来,是不是发生过的故事再也无人提及?
就这样有了要记录下来的想法,那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些根据记忆中的场景预想,对如何讲故事没有什么预设,也想不到最后会是什么效果,清明三天时间素材可能不足以探讨更深的问题,目前能做的只有拍摄,先记录真实、原汁原味的清明。于是我带上设备回了老家。
清明三天,我们爬了五座山,共祭拜了六位祖先(其中一处是公太婆太夫妻合葬)。刚开始我把镜头对准祭祖的流程,每处祭祖进行的流程几乎一样,因此出现了很多内容一致的素材:烧香、斟茶斟酒、拜公、烧纸钱、放炮竹等,我爸也说“都是一样的流程,不用每个都拍吧”。
每一座山都不同,但仪式本身是重复的,真的有必要毫无遗漏地记录具体的每一步吗?清明仪式本身的猎奇性并不高,将内容限制在仪式流程恐怕无聊透顶,我的初衷是拍出点什么能够让人思考,该解决的应该是如何讲故事。因此拍摄了几次祭祖之后,我开始关注围绕清明的人和事,应该有更多值得我去追踪的地方。
转变思维之后,我开始把镜头对准某些人而非某个人身上,因为做清明是群体活动,在仅为三天的拍摄里什么场景有什么人都是随机的,没有办法根据某一个标准选出最合适整个片子的“主角”。“无主角”拍摄的缺点是被动,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拍摄谁,其实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多时候即使处于场景中,也不能完全理解人和事,能做的只有“眼观四方,耳听八方”,跟上他们的思路。这样的群像观察从广度上加深了我对人的认识,慢慢摸索其中的社会关系网,意识到:即使他们是我的亲戚,但是我好像从未真正认识过他们,我想知道他们的故事。
叙事结构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三天的素材时长七个小时,按照时间顺序我把素材浏览了一遍,第一遍素材我会主动筛选具有“清明感”的素材,对于自认为“无关紧要”的部分直接跳过(这是坏习惯),注意力惯性地集中在物件上,比如说批注“倒酒 三茶五酒”“香烟第一次出现”“12mm 放烟花和鞭炮”等。
第一遍浏览完素材后我想模仿《三峡好人》“烟、酒、茶、糖”类似物质的标题结构,根据预想结构对照内容,在提取出最具有清明特色的烟、酒、炮、茶这些元素后,发现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完整对应一个元素,一个元素的出现很难与别的元素分割。
否掉生搬硬套结构以后,我不打算刻意编排叙事符号了,因为它们出现在80%的场景里,注定会辅助叙事。现在实打实的要先把叙事讲清楚,把逻辑理顺了,让人能看懂再说。这样我又把素材理了一遍,认真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遍素材看完,按照时间顺序把内容分成两大板块“祭祖”和“祠堂”,并且罗列板块内具体发生了哪些事,进行筛选整理。“祭祖”的素材分量大,里面有很多重复的祭祖流程的素材,其中最突出情感的内容发生在爷爷的墓上,于是又根据情感价值把“祭祖”分成“族祭”和“家祭”。
“族祭”有四处祭祖场景,因为流程相似,因此只保留一处,作为清明人文景观呈现。最后选择场面最大的韦氏太婆墓,这也是家族最古老的墓地,以主持人大伯为中心展开内容。我个人认为“族祭”介于公共影像和私影像之间,而“家祭”完全属于私影像,公私之间如何把握权重,会呈现什么效果,这是我考虑比较多的问题。
对于“家祭”应该选取哪段素材并没有犹豫。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奶奶曾无数次在亲戚面前提起:爷爷还在的时候夸阿洋(我)最聪明。每每说起此事她都要捧腹大笑,小时候我以为她是觉得我聪明,太高兴了才经常说起,习以为常。直到浏览素材时,我看到熟悉的画面在镜头中出现,在已经离开十八年的爷爷的坟墓上,奶奶又重复了这句话,捧腹大笑,然后向身边的人解释这句“经典语录”的来源。我才发现这样的重复与其说是对我的夸奖,更多的是为了不遗忘。这段长镜头没有删减,时长1分19秒,我放入了短片。离开时下着细雨,她打着伞佝着背,最后一个下山,小小的身影消失在大山里。
“祠堂重修”板块仅仅作为一个新变化的开端放在结尾。祠堂重修是拍摄期间我得知的新消息,组织结构的时候发现它在之前的素材其实有一些铺垫,但本身内容素材少,于是在前面插入一些新旧祠堂更替的部分进行衔接,最后让新祠堂作为“根”延续意义的具像化进行收尾。形成“族祭”“家祭”“祠堂重修”三部分内容后,我开始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从宗族形态上分为“聚”“散”“兴”对应三部分的内容,根据这个想法又补充文本内容笼络主题,使板块间尽可能连贯。
既然要挖掘传统文化的连结和传承,或者是代际传承的危机,那必然有新旧的碰撞,但是很可惜三天的素材时间跨度太小,无法传达这样的内容,未能挖掘更多的社会痛点。
片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广东的言论,是因为广东一直是村里年轻人发展的首选地,广东作为话题时常出现在他们的谈话中。但是由于我提前将主题预设为“清明”,拍摄过程中年轻人在场景中占主要话语权少,导致年轻人群体镜头稀缺,没能关注到他们的原本状态。
另一方面,目前很难从年轻人作为切口阐释“寻根”的意义,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只通过关于广东的言论侧面反映,如婚嫁、住房等问题。关于年轻人为何寻根也成为我继续拍摄想要探讨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段话: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这段话既概括了古桃村与年轻人之间“根之所系,脉之所维”的联系,也成为标题的灵感来源。
导演简介
Director Introduction
Ou Xueyang
欧雪洋
主编|赵宇琛
编辑|刘雪
美编|邹罗乐
审核|刘袖琳
扫描二维码下载田野影像App
田野影像APP已上架ios(苹果系统)、应用宝、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应用市场、oppo应用市场等主流平台,也可在应用市场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