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超人学习之家整理
病例来源:博兴县中医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女超人
病例分享:
39岁女性,自述2019年即触及右乳肿块,2020年“两癌筛查”超声无异常发现。
近期超声扫查所见:
图1:右乳9点钟方向距乳头2.8cm处腺体内可见片状低回声区,范围约34.8×15.1×31.3mm。
图2:CDFI: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视频如上:右乳9点钟处片状低回声区较周边腺体略增厚,边界不清,无包膜感,内回声不均,质硬。
超声描述:双侧乳腺腺体回声不均,并可见片状回声减低区,与周围腺体相延续,右乳9点钟方向距乳头2.8cm处腺体内可见片状低回声区,范围约34.8×15.1×31.3mm,较周边腺体略增厚,边界不清,无包膜感,内回声不均,加压形不变。CDFI: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导管走形自然,未见局限性扩张。
超声诊断:右乳片状低回声区---符合BI-RADS 4a 类
病理结果:
病理结果示: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内癌又称导管内原位癌(DCIS),是指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基底膜内的非浸润性癌,病变可沿导管系统广泛蔓延,但仍局限于导管内,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仍处于非浸润状态,故尚属于原位癌的范畴。DCIS被普遍认为是IDC(浸润性导管癌)的前驱病变,DCIS不经治疗最终会发展为IDC。研究显示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导致未能获得治疗者随访10年进展为IDC的比例为14-53%。
DCIS因其病理表现的多样化,表现出来的超声特征相对来说也不是非常典型,但也有规律可循,总结其图像特征,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非肿块型:表现为较大范围的结构紊乱的片状中—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常伴有微钙化,周边偶有微毛刺,内探及血流信号;
2、肿块型: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部分平行位生长,小部分呈纵向生长,偶伴微毛刺及微钙化,内部血流丰富,阻力指数较高。
DCIS的超声表现有哪些特点呢?
①腺体结构紊乱型:表现为乳腺内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可呈长条形、串珠状或分叶状,部分可见成角,内部呈低回声,部分可有沙粒状微钙化呈点状或簇状分布;该类型的占位效应不明显,类似于腺病样增生的“豹纹”改变,但腺病常触不到肿块,质地也没有导管内癌硬。
②单纯微钙化型:该型DCIS可无明显的肿块或低回声区的表现,但可在乳腺某一区域内见到散在或呈簇状分布的微小钙化灶,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乳腺中,超声对于微钙化的显示率较低,该类型在钼靶中更具有典型特征。
导管内癌的钙化
③导管扩张型:表现为乳腺导管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扩张,走行不规则,扩张导管壁不光滑,其内可见絮状回声,内部可见高回声点状漂浮物。
导管不规则扩张,其内见点、条状强回声
④实性肿块型:表现为乳腺内的实性低回声结节或团块,边界不清晰,周边无包膜,边缘可呈蟹足样改变,纵横比明显小于1,内可见多个点状强回声或散在或较密集分布的沙粒状钙化。实性肿块型需注意与浸润性导管癌进行鉴别,浸润性导管癌由于有间质浸润,所以其占位表现比较明显,纵横比常>1,边界较导管内癌清晰,周围可见高回声晕,可伴有后方回声衰减。
上述两图为同一病例,可见乳腺内多发的结节样或条状异常回声区,结节周边可见蟹足样改变。
乳腺内的不规则低回声结节,边界模糊,边缘成角,内见点状强回声。
⑤混合肿块型:表现为乳腺导管局部不同程度扩张,走行不规则,扩张管壁不光滑,其内见单发或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实性团块,形态不规则,其基底部的管壁部锐利。混合肿块型需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癌)相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癌)的肿块周围导管扩张明显,常表现为囊性无回声区包绕实性回声,实性部分内常无钙化灶。
诊断要点 :
细点状钙化是乳腺导管内癌的一个特征性表现。肿块型的乳腺导管内癌多呈水平位生长,可以伴有导管扩张。单独存在的钙化点,以及扩张导管内的实质性回声都应警惕。乳腺内的混合性肿块要高度怀疑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内癌可以和浸润癌并存。
小结:
乳腺原位癌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前驱病变,其很可能发展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这一转变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原位癌能否被早期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增生性病变、非哺乳期乳腺炎鉴别困难。
更多乳腺超声知识,主编为您推荐
2022年3月份最新出版的新书《乳腺超声诊断学(第2版)》
点击下方图片,即刻参与团购
点击上方图片,即刻参与团购【广告】
另外书中配有30余个视频资源,300余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