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速递 | 本周解读:流式辅助试剂——布雷非德菌素 A

科学   2024-07-24 08:30   四川  

碳氢数科的分子速递旨在为您解读当前热门、经典的小分子,全面介绍它们的分子结构、性质以及合成信息。通过分子速递专栏,您可以快速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更敏锐地把握行业动向。 本周解读:布雷非德菌素 A

  分子档案 | 布雷非德菌素 A   

布雷非德菌素A简介:

布雷非德菌素 A ,英文名称:Brefeldin A (BFA) 是一种内酯抗生素,是蛋白质运输的特定抑制剂。Brefeldin A 阻断分泌蛋白和膜蛋白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转运。Brefeldin A 也是一种自噬 (autophagy) 和 mitophagy 抑制剂。Brefeldin A 还是一种 CRISPR/Cas9 激动剂,可抑制 HSV-1病毒,并具有抗癌活性。

分子信息:

图片来源:MolAid

结构信息:

分子解读:

布雷菲德菌素 A 是青霉菌产生的双环内酯。1958年的 VI Singleton*、N. Bohonos 和 AJ Ullstrup从P. decumbens中分离出该物质,并将其命名为 decumbin。五年后,瑞士山德士公司的 HP Sigg和同事从另一个物种P. brefeldianum中分离出该物质,并将其改名为 brefeldin A。

Sigg 和他的团队继续确定了 BFA 的生物合成(1968 年)并阐明了其结构(1971 年)。随后进行了几次全合成,其中包括 1976 年哈佛大学(马萨诸塞州剑桥)的 EJ Corey 和 Robert H. Wollenberg合成外消旋化合物。1990 年,Corey 和 Philip Carpino 报道了(+)-对映体的简化合成。

为什么人们对 BFA 如此感兴趣?它很早就被证实具有抗病毒特性,例如 1968 年Seikichi Suzuki和东京大学及中外制药Chugai Pharmaceutical的合著者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他们在两项体外研究中观察到了中等活性。但后续研究并未将其开发为抗病毒药物。然而,BFA 却作为研究蛋白质运输的模型化合物而重获新生。

从 1986 年开始,池原幸雄和福冈大学医学院、佐贺医学院和东京大学的合作者证明,BFA 可以强烈抑制大鼠肝细胞培养物中的蛋白质分泌。随后,在 2002 年的一篇题为Brefeldin A: Deciphering an Enigmatic Inhibitor of Secretion的文章中,Andreas Nebenführ、Christophe Ritzenthaler 和 David G. Robinson 报告了他们对数十种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的研究,并得出结论:“BFA 的分子靶标似乎在所有真核细胞中都是相同的,即激活 Arf1p 所必需的 Sec7 型 GEF。”对于生化外行来说,GEF 是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Sec7 是负责某些 GEF 催化活性的结构域;Arf1p 是一种与核苷酸鸟嘌呤三磷酸结合的水解酶。

反应信息:

图片来源:MolAid

图片来源:MolAid

分子衍生:

自从 BFA 结构确定以来,学者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化学修饰, 以实现探究构效关系和改善应用缺陷的目的。分析 BFA 的结构,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 BFA 的官能团主要有两个羟基 ( -OH )、两个碳碳双键( -C=C- )、一个酯键和两个环结构。学者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这几个官能团处,通过氧化,酯化,烷基化,醚化,还原,环氧化,开环等反应设计合成多种 BFA 衍生物[44-51]。通过对这些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 BFA 存在以下构效关系[1]

(1) 双环结构的完整性是其保持活性的必要条件,酯基处的开环会使活性骤降;

(2) 羟基位点通过氧化、烷基化、酯化、磷酸化和糖苷化修饰,4 位羟基的修饰会使 BFA 活性出现大幅度下降,而 7 位羟基的改变对其活性影响较小;

(3) 双键结构采用加成、氢化或成环反应进行修饰,对这些衍生化产物进行活性检测发现,双键结构也是活性必要官能团,特别是 2,3 位碳碳双键构成 α,β 不饱和内酯结构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靶向给药功能的布雷菲德菌素-A 前药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如需获取参考文献信息,请公众号回复“布雷非德菌素 A”获取原文PDF!


来源:碳氢数科

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扫码关注我们

碳氢数科
分子通达世界,碳氢助力合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