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提供者和传递者的重要角色。推进民生建设和民生保障,要兼顾韧性和温度、刚性与柔性、物质与服务、精准与高效,如何在其中发挥好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笔者认为,可以围绕以下三点展开服务。
一是做精“基本点”,发挥社会工作在困难群众帮扶中的“做好事”优势。社会工作参与困难群众帮扶,不是简单给政策或者给物资,而是着眼于对困难群众的增能,以及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激发困难群众的潜能与抗逆力,促使其从被动的“服务依赖者”转变为主动的“改变协作者”。社工可以依托其服务输送者的优势,在精准评估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为困难群众提供分级分类的身、心、社、灵服务,避免“大水漫灌”无法触及内在改变的低效服务与资源投入,使救助服务更具靶向性。如针对“一老一小”、残障人士、困难人群等重点服务对象,社工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可以开展心理支持、认知干预、家庭关系调适及资源链接等服务,还可以从“人在环境中”理论出发,营造更加友善的家庭和社区支持环境。
二是找准“切入点”,发挥社会工作在基层一线中的“办实事”优势。社会工作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其具有面对群众广泛、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等特点,而基层一线恰是社会工作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回应民生需求最生活化的场景。一方面,可以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开展物质帮助、照护关爱等基础服务,拓展能力再造、功能修复等目标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比如利用园艺治疗、艺术治疗等方法,改善残障人士心理情绪,实现身心疗愈,也可以开展增收计划,帮助残障人士实现零工就业、企业就业等。另一方面,依托已有的基层综合性服务平台,发挥社工的资源链接者和支持者优势,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广泛发动居民成为服务民生的“合伙人”,引导多元力量和整合相关资源下沉基层一线,深入群众内部,精准对接需求,将实事落到实处。
三是抓好“新增点”,发挥社会工作在普惠民生服务中的“解难事”优势。普惠性民生建设是社会公平在民生领域的直接体现,是老百姓最能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领域,但也是比较难做的领域。要有序推进民生保障由过去的补缺性向普惠性发展,稳步推进服务保障对象从特殊群体向所有有需要的群体拓展。在这一点上,社工要有足够的政策和专业敏感性,既要能做兜底的补充,也要能做普惠的新增。比如,针对老年人吃饭难、洗澡难、出行难等问题,社工可以积极参与破题,通过组织运营“爸妈食堂”、发动志愿者送餐助餐、链接资源开展助浴服务、进行个性化适老化改造、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等,助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美好;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社工可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调适、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等服务,促进其社区融入和社区参与。
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社工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适应从福利服务向福利服务与普惠服务并重的转变趋势,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以改革创新精神助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社会工作师)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4年11月27日,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END
微信责编:汪昊
在这里,了解专业社会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