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街R社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60%的居民楼是楼龄30年以上的老旧房屋。社区街巷狭窄,公共环境设施状况较差。社工走访发现,社区公共花坛问题突出,其中4个花坛功能丧失、植被全无,沦为居民乱扔垃圾之地。公共花坛是社区绿色景观的重要部分,也是连接居民情感、增强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公共空间。为此,社工通过走访社区居委会、收集居民意见等方式,分析花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公共花坛管理主体缺失。虽然社区协同环卫站定期进行垃圾清理,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花坛的管理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住在花坛周边的居民认为花坛与自己无关,理应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公共花坛使用功能缺失。原来“貌美如花”的花坛具备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能,却在植被遭破坏逐渐枯萎后,被当成了扔垃圾的空间。
居民维护意识薄弱。一方面,周边居民对公共花坛的关注度不高,随着一楼的商铺占用花坛来晾晒的情况出现,居民甚至忘了花坛的存在;另一方面,随着“破窗效应”的出现,只要有一个居民往里面扔了垃圾,其他居民也随之往里面扔垃圾,导致花坛里面的垃圾越来越多。
居民参与动机不足。社工站培育了一批积极服务困难群众的社区社会组织和热心居民志愿者。但对于公共问题的解决,这批热心的街坊却缺乏动力,担心自己会被说成“多管闲事”。
美国学者杰克·罗斯曼提出的地区发展模式强调,应在较大社区范围内鼓励社区居民通过自助或互助的方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社工介入时,不仅聚焦人居环境的改善治理,还应着重推动社区居民关注花坛问题、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联动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问题解决,促进各方增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从2022年3月开始,社工围绕社区绿化环境问题,发起 “城市农夫”服务项目,积极动员居民参与,并协调社区内外部资源共同发力,探索出“议题发起-赋能动员-议事协商-共治行动-自治维护”的行动路径,依据齐关注、齐动员、齐商议、齐参与、齐维护的“五齐”思路,找准花坛问题的切入点,以“绣花功夫”推进社区公共环境问题的精细化治理。
一是议题发起,公共问题齐关注。社工调动辖区内活跃的社区社会组织,以街坊的名义,通过入户宣传和调研的方式广泛接触居民,发挥“熟人”优势,挖掘热心居民参与议事协商和宣传服务。此外,社工通过居民座谈会、走访商铺和社区居委会、与环卫工和居民座谈等方式,收集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细化环境议题下具体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社区最终选定花坛治理问题作为重点关注的议题。
二是社区赋能,“五社”资源齐动员。为了广泛动员各方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社工多措并举为不同相关方赋能。在社区社会组织动员方面,社工搭建了社区公益微创投平台,鼓励4支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自行策划、开展12场环境主题服务,筹集善款用于支持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等环境改善活动;在志愿者和居民动员方面,社工通过组织一系列社区活动推动居民互相熟悉、交流,增强居民处理事务的能力和责任感,培育出一批喜欢种植的志愿者;在社区慈善资源动员方面,社工积极发掘辖区有花艺专长的主体参与,邀请街道环卫站提供环保课程、绿植资源。
三是议事协商,解决方案齐商议。因为对生活环境要求和价值追求的不同,居民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但他们的利益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互惠共赢的。社工搭建了议事协商平台,畅通居民建言献策的渠道。围绕花坛现存问题、改造方案、行动计划等议题,社工共动员32位居民,召开了5场居民议事会。会议通过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提升会议效率。大家拟订了花坛重新种植、美化等方案。方案里明确行动的目标、时间、流程、分工、预算等,有效确保后续改造行动的可行性。
四是共治行动,多元主体齐参与。社工联动社区居委会提供资金、场地以及行政协调的支持;培育了城市农夫志愿服务队等3支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绿色生活市集等形式开展社区教育服务。为了呼吁更多居民参与,社工还通过“造节”的方式,将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作为“社区捡跑日”,居民和志愿者在当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清理花坛的垃圾,向居民宣传倡导爱护环境的理念。社工联系花店老板谈下“免费提供花卉植物”的公益合作,为花坛的维护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社工站还联动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能人巧匠”,讨论设计花坛改善方案,提供专业支持。
五是自治维护,长效共治齐维护。社工推动成立了R社区的花坛自治小组,16名小组成员分别来自社区居委会、社工、商铺、花店、居民,负责花坛的日常维护与监督。为了确保花坛的长效共治,社工与社区居委会、居民商量得出“问题发起-事件分流-行动执行-成效反馈”的沟通机制。小组成员作为花坛的“监护人”角色,当花坛出现被恶意破坏、乱扔垃圾等现象时,就告知社工。社工按照事件的大小、内容,以派单的形式,分派给社区居委会、环卫站等,以及花店、志愿者,并保持一周内反馈问题的解决进度。
至今,R社区十多处公共花坛恢复干净整洁、具有观赏性。社工以“微治理”撬动“大变化”,以花坛为切入口,不仅探索了社区绿化自治的路径,也提高了各方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度。社工重视社区支持网络的重建,激发社区内各类主体主动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共培育了4支社区社会组织、调动了7家商铺、成立了1支自治小组,发动了300名志愿者参与了30场社区宣传、社区倡导,改善了4500名居民的社区生活环境。居民提升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效能感。社工还发动了周边的商铺、志愿者等多元主体负责管理与维护,让没人管的花坛都找到了“监护人”,有效确保了问题不反弹,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有以下体会:
探索行动路径,介入社区公共问题治理。在地区发展模式的指引下,社工探索出“议题发起-赋能动员-议事协商-共治行动-自治维护”的公共花坛环境治理路径,这不仅能有效解决社区公共花坛环境问题,还可以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社区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助合作精神。花坛的“微改造”,只是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相信这个路径还适用于解决老旧社区其他公共问题的精细化治理。
结合居民的多样化参与需求,搭建多元化参与平台。居民对于解决公共问题的参与意愿、参与动机、参与能力呈现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为此,社工搭建宣传类、协商类、行动类等三类参与平台。宣传类平台的参与对象大多为一次性参与或灵活参与的居民;协商类平台的参与对象是对社区公共问题较为关注的热心居民或骨干;行动类平台的参与对象是一群有组织、有担当或有多年服务经验的自治组织成员。社工“搭台”,居民“唱戏”,提升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与能力。
社工在各阶段发挥相应的角色作用,逐步推动问题的解决。在服务前期,社工作为教育者与中介者,通过定期开展社区宣传等活动开展居民教育,并将居民遇到的问题及时向社区党委反馈,畅通居民参与治理的渠道;服务中期,社工作为使能者与协调者,推动各方协商的方案得到落实,开展种植、美化、倡导等具体的行动;服务后期,社工发挥支持者的角色,推动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定期进行团建互动,提升自治小组成员持续参与和巩固治理成果的动力。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10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END
微信/责编:周佩滢
在这里,了解专业社会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