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奇趣研究所
课程缘起:
有一天,小二班的姚东林宝贝和妈妈在上学的路上抓到了两个螺蛳,两位新成员就这样来到了我们班级……
螺蛳大讨论
这是什么东西呀?你怎么看出来的?
也许它是海螺呢?我去海边的时候捡到过它。
我觉得它也有点像蜗牛,它的身上一圈一圈的。
会是海螺吗?
不是的,海螺放在耳朵边上会有声音的!
这个黑黑的,没有海螺好看……
那它到底是什么?
这是蜗牛……不对……这是螺蛳。
我家里养了蜗牛,和这个不一样。
是螺蛳!螺蛳就长这样!我在老家见过的!
孩子们通过观察螺蛳的外形特征,将他们的发现表达出来,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细致观察能力。有孩子提出“也许它是海螺呢?”的猜测,并分享了自己在海边捡到过海螺的经历。这种分享个人经验的行为,不仅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还帮助他们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最后,孩子们在讨论中逐渐明确了螺蛳和蜗牛、海螺的区别,并通过相互确认得出“这是螺蛳”的结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孩子们通过相互讨论、验证,最终达成共识。
螺蛳大调查
孩子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螺蛳的问题,这表明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我们邀请了家长们一同参与,通过共同调查,了解螺蛳的生活习性和能力。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螺蛳,爸爸妈妈们还带着宝贝一起外出去寻找螺蛳了呢!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探索,自然地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和热爱。
螺蛳的住所
这一下有好多螺蛳来到了咱们小二班,可是问题来了,螺蛳住在哪里呢?
通过观察螺蛳的生活习性,他们了解到螺蛳需要潮湿的环境,再进一步的探索中又有了新的发现,例如:螺蛳还需要新鲜的空气、植物的嫩茎作为食物等。
01
一代住所
容器:塑料瓶
投放材料:水、铜钱草
螺螺蛳的家:
02
二代住所
容器:大鱼缸
投放材料:水、铜钱草、鹅卵石、沙子
螺螺蛳的家:
通过两次住所升级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探索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围绕螺蛳住所的讨论和改进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们了解了螺蛳的生活需求,还在多个方面促进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螺蛳的线条绕呀绕
螺蛳大观察
孩子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感官探索,能够真实感受到螺蛳的外形和质感。
感官体验是认知发展的基础,通过触摸和观察,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螺蛳的螺旋形状和硬壳结构,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细致入微的感知力。
水墨绕呀绕
螺蛳的线条是怎样的呢?观察一下,尝试用水墨的方式把他们画下来吧!原来,小朋友们观察到的螺蛳线条是这样一圈一圈绕来绕去的呀!快瞧,细心的小朋友还用水彩笔给螺蛳画上了好朋友呢!
黏土卷呀卷
1
SUMMER
孩子们通过搓、卷黏土,形象地再现螺蛳的螺旋形态。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技能。
用软软的黏土,搓一搓、卷一卷,瞧!活灵活现的螺蛳就做好了,真实螺蛳的硬壳与黏土螺蛳的柔软质感也形成了对比,帮助孩子们更全面地理解物体质感的多样性。
螺蛳好朋友
螺蛳也有好朋友呢!不过它们是谁呢?他们在哪儿呢?跟着孩子们一起去找找吧!
螺蛳的好朋友在大海里!原来是螺蛳的好朋友小海螺呀!快看看,去海边旅游的小朋友们为我们带回来的小海螺。
螺蛳的好朋友在泥土里!原来是小蜗牛的壳呀!于是每次到了小花园里玩耍,小朋友们就多了一个共同的乐趣,那就是去泥土里找找螺蛳的好朋友!
在寻找螺蛳“好朋友”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共同合作,分享发现。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螺蛳在不同环境中的“好朋友”,如海边的小海螺和泥土中的小蜗牛,幼儿逐渐了解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螺蛳奇趣研究所”是一次充满乐趣和教育意义的活动,孩子们在其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还体验到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多方支持,帮助孩子们在自然探索中成长,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