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岁忘年交,用余生最后时光告诉我:就算一个人也要努力活

文化   2024-09-12 17:40   广东  


遇到阿婆的时候,是她离开这个人间的一年前。


那时候,尽管九十多岁,她依然精神矍铄。


会想组织“老伙伴”们一起去旅游,但其实没哪家旅行社敢接这么高龄的“驴友”;把儿女们都培养出息了,还在想着如何能够为孙辈们多做点什么;闲着无事的时候,还会主动去医院做做义工。


有段日子,也去养老院,待过,却发现很不习惯。


可爱如她,对我说,是因为啊,那个年代能读书的人毕竟是少数,她在那住没啥共同话题的人,偶尔拿起报纸来看。


旁边比她年轻的七八十岁的人,会说自己也能读报纸,然后就翻遍了那张报纸,找到了一个“大”字,告诉阿婆,这是“大”字。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阿婆是个人民教师,姓王。


在香港、澳门、广东都留下了足迹。


大家喜欢叫阿婆“王老师”。


陪她散步的时候,走到池塘边,她会跟你说莲和荷的区别,走到湖边跟你说杨和柳的区别,抚着石块会告诉你不同的石头成分是什么时,你会觉得她仿佛是一本行走的百科书。


当阿婆拿着刚拍的蝴蝶给我看,她说:“你瞧翅膀上的图案分明是小鸡在啄虫子。”


我感叹于她丰富的想象力。


她会自制旗袍,这些优雅的款式,都是她在睡梦中构思,醒来的时候,不一会儿功夫便设计制作出来。


这一天,阿婆的朋友生日。


清晨,她就穿上了自己认为最美的那套衣服。


戴上了耳环、项链,盛装打扮了一番,打算去为朋友庆生。



当她为我引荐自己的挚友时,我仔细地看看这些生活在香港耄耋之年的老人,她们依然那么优雅爱美,每个人都自行前来聚会。


其中有一位把指甲都化上了桃红的颜色。


她们仿佛从未受到岁月的影响,席间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谈论最多的便是养生健康的话题,不时欢声笑语,恍惚间,觉得青春从未远去。


但她们也会讲一些失落的话题,好比“敲门,没人回应,大概已经不在了。”这是暗指一些她们认识的独居老人,久没联系,再联系,或许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与自己很好地相处


许多人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但阿婆从不担心这些。


她很惜时,总希望能够抓住最后有限的时间,多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哪怕微光。


我很喜欢和婆婆在一起。


与其说,在她身上折射出的是一种与岁月的抗争,倒不如说是一种与岁月的和解与和睦共处。


九十岁的她,还依然去医院做义工,是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她会帮着分药,还煮饭给比她年轻的孤寡老人吃。


她常说:“人生要过得有意义,每一刻都要充分用起来。”


80多岁的时候,她还参加拉丁舞的考证。


她说自己是会长,自己不以身作则凭什么管理别人。


每次舞蹈比赛,连她的对手都说,肯定她拿奖的啦,结果真的如此。


阿婆说无他,不过因为平常心。


是否获奖并不重要,反而发挥得好。


有一次,她说胃口不好,我赶着去想给她做好吃的。


结果她自己做了一桌的好饭菜等我过来。


每次看到她,我都会追问,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或许就像阿婆的行动告诉我的那样,是为了比出生时有更多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好一些、更崇高一些的灵魂离开人世。


关爱自己的身体,丰富自己的头脑


有一天,阿婆说自己崩了一颗牙齿。


我才发现,她那口牙都是原牙,不是假牙,这得益于她会前去挚友的口腔诊所定期护理牙齿。


年纪大了,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衰等她都有,但是她从来都非常遵医嘱。


定期复诊,按时服药,与社区医生保持联系,规律监测,记录自身的情况,本子写了一本又一本,饮食上也非常注意,严格控制油盐,坚持适量运动,做好身材管理。


去香港探访她的时候,她会带着我一起去看话剧。


她常常能用微信、邮箱发很长的文,里面都是一些带有思考的语句。


有一回,我写了一段话关于成人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就像等待老人一样。


她留言道:但等孩子和等老人心态就不一样,孩子走得慢会有耐心些,甚至会回头去抱起来,因为孩子渐大就走的渐快,前景是“明天更好”,使人充满希望,老人渐老将渐更慢。就算撇开孝道和大道理不谈,到底压力和心境是不同的。



这让我想起《本杰明·巴顿奇事》(又名“返老还童”),如果,有一天,我们逆生长,那会如何呢?


真的如此吗?


或许也是因人而异。


但阿婆无所畏惧,她尽管清楚于生活是自己的,谁都无法代替,谁都只能是局外人,但自己就可以很丰盛,不是吗?




栖梧之境
思想交流,分享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