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五块钱的?不了

文摘   2024-07-25 15:51   日本  

最近和朋友交流,普遍反映随着年纪上来,参与聊天的热情越来越淡。能聊的都聊透了。不能聊的,意会吧。能心照的,也不用多开口。说不通的,几麻袋的金石良言也是扔到河里,听不着响。

除了不想聊,陪人聊天时,耐性也越磨越薄了。面对面还行,可以喝喝茶,吃吃点心打打岔,网上不大行,语音包跟炸弹一样。尤其是一看到“在吗,有件事情跟你说”就头皮发麻,说什么呢,甭管说什么吧,标准动作端起小板凳,拿好垃圾桶,接收。

这种功能性的聊天,跟出工一样。抖擞着营业,比割草累。信息不是主动想要获知的,获得之后还得消化,消化不良还得吃酵母片。这一块的时间和情绪就这样给征用了,不大甘愿。尤其是当你已经想好了,要让它自由流走,不被任何事情填满,结果被动迎来一个主题,那个感觉,非常憋闷。

懒散的i人看起来平衡度好,其实也不是八风吹不动。浸润在一个话题里太久,也会被坏情绪感染。谁也做不到像永动机一样持续供应暖风,口干舌敝的同时,心里也会焦苦絮烦。

以前觉得有同理心是一件好事。被认可是善解人意的人,这是一个多好的评价啊。所以努力想要理解对方的境况,强迫自己去体贴对方的想法,耗费很多心力,也有跨越不了歧见的时候。话是一车一车说出去了,结果没变成浮桥,烟花一样都散了。相当诧异且郁闷。后来就想明白了,世界上差异最大的就是人跟人之间的想法。以为能百分百理解他人,其实是一种自大。这也算《传道书》里所说的“行义过分”和“自逞智慧”吧。

所以现在出工,还是出,但允许自己磨洋工。聊不下去的话题不硬接,给不出去的建议不硬给,劝不听的人不硬劝,续不了的缘分不硬撑。

知我者,二三子。在某些人的叙事里,我们终归是那个不受教不讨喜的角色。早点看开,省无数工夫。



一年一年,人生可能就是个缓慢变i的过程。

为今之计,就是要适度做到不听不看不关心。用一句话说就是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起始步,保守缄默。甜蜜而坚定的说:在。在是在。但几块钱的天儿,我都不想聊。


想一想,还挺帅的。下次一定要试试。

小鱼Ada的池塘
ada刘贞的小池塘兼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