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果丨王敏,等:公众对执法场景中人脸识别应用的风险感知与接受意愿

学术   2024-12-11 10:07   湖北  


近日,中心研究员王敏(第一兼通讯作者)与硕士研究生张坤然、徐浩淼合作的研究成果,Chinese public risk perception and acceptance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pplied in law enforcement,于科学传播Top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SSCI-Q1,A & HCI)在线发表。现将摘要摘编如下。

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基础性人工智能之一,人脸识别技术率先在执法场景中落地,且持续历史较长,是科技助法兴警的实践之一(Chen & Wang, 2023)。文献综述表明,执法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FRT)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包括人脸信息泄露、错误识别与判决、执法歧视、自由裁量权异化等,而公众的接受意愿与态度存在国别和群体差异。且既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公众对执法FRT的接受度高于德国、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公众。但针对中国公众的深入调查较少,实证研究更为稀缺,我们对公众风险感知、信任与其接受意愿之关系的理解不够清晰。为此,本文探讨了我国公众对执法FRT的接受意愿,重点关注其风险感知、信任以及接受边界,并与西方国家公众的风险感知、信任状况进行深入比较。

本研究综合感知风险理论、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并引入公众信任、程序合法性等因素,评估我国公众对三类常见执法情境中FRT应用的风险感知与接受意愿。基于2023年2月至7月收集的1561份有效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程序合法性与公众对执法中人脸识别应用的接受意愿呈显著正相关,信任还在感知隐私与功能风险对接受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感知隐私和社会风险削弱公众的接受意愿,感知功能风险却意外地显示出正相关。此三类感知风险对公众接受意愿的负面影响依次递减:感知隐私风险>感知社会风险>感知功能风险。此外,人脸识别技术的便捷性、使用场所与目的,及其所涉潜在违法犯罪的严重性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公众接受的边界,体现出一种以效用和结果为导向的后果主义技术伦理观。

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人脸识别应用中个人信息的分类分级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晨、贾煜、慕文龙等老师的建议和帮助。


引用格式:

Wang, M., Zhang, K., Xu, H. (2024). Chinese Public Risk Perception and Acceptance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Law Enforcement.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19. 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241300894.


作者简介:
王敏,武汉大学媒体发展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张坤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浩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相关成果:
Wang, M., Kang, Y.F., Deng, B.L., Lan, X. (2024). Exploring College Students Risk Perception and Acceptance Intention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95, https://doi.org/10.1016/j.tele.2024.102193.
Chen, W., & Wang, M. (2023). Regulating the use of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 A comparative case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47(2), 102482. DOI: 10.1016/j.telpol.2022.102482.

相关链接:
中心成果 | 王敏,等:在校大学生对高校人脸识别应用的风险感知与接受意愿研究
中心成果 | 陈文浩、王敏:跨境人脸识别应用的规则:基于欧盟、美国和中国的比较案例分析

本期编辑丨李艾莲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定期发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