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研究》|辛静、周晓丹: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数字延展空间 : 以线上慈善演唱会为例

学术   2024-11-28 15:50   湖北  

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学术集刊《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九辑)》已出版。中心公众号将对集刊中的文章或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推送,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本次推送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数字延展空间 : 以线上慈善演唱会为例作者辛静、周晓丹

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数字延展空间 : 

以线上慈善演唱会为例


辛静    周晓丹


摘要:

“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线上 慈善演唱会由美国歌手Lady Gaga主要策划,由世界公民公益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邀请了全球100多位艺人参与演出,在世界各大媒体平 台播放,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本研究以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这场线上演唱会直播视频(含录播视频)和162292条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共情传播的理论,研究跨文化共情的触发点,数字时代音乐媒介的跨文化特性与作用,以及如何开拓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数字延展空间。研究指出,该演唱会所促成的跨文化共情的数字共同体家园有迈向以“他者化—第三化”为关键点的“第三空间”的潜力。


关键词:

线上演唱会;跨文化共情传播;四海聚一家;数字延展空间;第三空间


一、问题的提出


共情(empathy)是当下学界的一个热点议题,其概念界定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情感共情说,即个体“无意识的情绪感染和情绪识别”;二是认知共情说,即“共情使我们理解别人的想法或感受,并用恰当的情绪来回应这些想法与感受”;三是能力说,即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理解他人特有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无论以上哪一种界定都强调个体与他者连接、共通并试图去理解他者,故成为跨文化传播领域中颇具价值的研究向度。人们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能够体验他者的内心世界,理解其思想和感受,将有益于跨文化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群体性孤独”的新媒体时代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全球生态下,跨文化共情传播成为普遍呼吁,成为传播策略、化解良方和解决问题的路径。跨文化共情传播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巧妙地培养和运用共情,力求传播的信息内容获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他者’的同向解读与情感共鸣,进而引发‘他者’的行动反馈”。值得指出的是,除了同向的解读,对文化他者的共情也是“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张力存在”,承认差异和问题亦是跨文化共情的基础,是解决文化折扣、对空言说的途径。共情能进一步带来亲社会、利他的行为,如安慰、支持、鼓励等。

学界普遍认为爱是共情的基础,沟通能够促进共情,同时,社交需求驱动交往、对话和共情。据此,值得追问的系列问题是:哪些具象的“爱”触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产生共情?如何沟通能够促进共情?社交需求驱动了何种交往和对话,进而引发共情?本研究试图深度剖析一个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来回应以上问题。

2020年4月19日(北京时间),由美国歌手Lady Gaga主要策划,世界公民公益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线上慈善演唱会,邀请了全球100多位艺人参与演出。该演唱会的全球观看量高达15亿人次,筹集到善款1.28亿美元捐献给世界卫生组织。这是一场全球现象级演唱会,被称为1985年的“拯救生命”(Live Aid)援非公益演唱会的2.0版本。其因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极其显著而成为颇具研究价值的跨文化传播典型案例。

该场长达8小时的线上演唱会在包括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witch、LiveXLive、雅虎、亚马逊黄金视频、苹果音乐、腾讯、哔哩哔哩等在内的媒体平台播放。仅YouTube平台的一个视频的实时聊天文本就有超过16万条内容。而各平台录播视频的评论区至今依然气氛活跃,成了持续更新的跨文化交流空间。

基于此,本研究以YouTube平台中点击量最高的“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直播视频(后续成为点播视频)及其评论为研究对象,使用数据爬取软件Python爬取实时聊天区和评论区的全部评论(2020年4月19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共计获得162292条文本。本文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出发,探讨以下问题:“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中的哪些具象元素触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产生共情?音乐媒介究竟如何助推共情?人们在数字空间展开了何种交往和对话?如何开拓数字化的跨文化共情空间?


二、“家”和“场”作为跨文化共情的触发和助推


(一)“家”的多重意涵

本研究发现,“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中的“家”至少具有五重意涵,成为跨文化共情的重要触发与连接因素。

其一,“家”是房屋,是隔离外部危险世界的安全空间。由于病毒具有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家”成为隔离外部危险世界的安全空间和庇护所。该线上演唱会在此背景下诞生,其主题“四海聚一家”(Together  at  Home)正是呼吁人们隔离在家,减少人员流动。在以往的传播研究中,提到“家”往往强调“融入”“参与”“敞开”,但是在该演唱会背景下的“家”更强调其“悬置”“隔离”“关闭”“放下”的意义。同感、共感、共鸣是共情的基础,此演唱会主题旨在推动达成用“家屋”阻断病毒传播的共识。

其二,“家”同时成为表演空间和观看空间,这样新奇的空间相似性拉近了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亲切感和亲近感能有效刺激共情。“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中上百位艺人都在各自的家中献声,曾经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明星现在利用的是家里的各种“非专业”设备,上演着“素颜”的“家庭音乐直播秀”,被认为是“打出了时代的新标签”。表演者居家表演,观众居家观看,表演空间和观看空间的相似性带来跨文化交流的“接近性”,演唱会利用相似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呈现的艺术,帮助观众跨越时空,产生情感联结。一位中国网友评论道:“这场演出让我们看到了隔离在家的歌手们最普通、坦诚、可爱的一面。也让我们知道,即使病毒让人类产生隔阂,音乐可以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其三,“家”是亲人的集合。这场演唱会中,不少观众与亲人相伴看演出,留言中经常可以看见“我和妈妈”“弟弟和我”等词组。而这些同在家里的表演嘉宾不再是站在遥远舞台的明星,而更像是大家的亲人,大家互相安慰、支持和鼓励。

其四,诸多“国家”的人群在这里相聚。“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邀请了100多位艺人参与演出,他们来自美国、英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南非、哥伦比亚、加拿大、墨西哥、法国、尼日利亚、德国、意大利、肯尼亚、韩国、比利时、阿联酋、澳大利亚、挪威、葡萄牙、埃塞俄比亚、巴西、多米尼加、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唱会虽然以英文歌曲为主,但也融入了包括中文歌曲、西班牙语歌曲、法语歌曲、印度语歌曲等在内的歌曲。

其五,“家”是人文地理学意义上的某个“地方”,是“心安之所”。诚如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一书开篇所写,“没有什么地方能与家相提并论”。“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通过相似的“家”空间营造心安之所,通过现实和虚拟的陪伴与慰藉引发共情。

(二)“场”的景观认同

传统的线下演唱会以视听冲击为主导,而“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中大量穿插普通人的日常影像,在让音乐会“祛魅”的同时,通过分屏、交互等多种方式让医院、社区和街头的景观不断出现,增强临场感,凝聚对特定主题的认同和共鸣,进而促进跨文化共情。

手术台、病房、问诊室,来自世界各地的密集的医院现场镜头将人们带入那一个个救死扶伤的现场,单调而相似的景观却能产生直观而强烈的冲击。当部分歌手在演唱会中献唱表演时,屏幕两边滚动播放的是各国医护者的图片。无数个这样的抗疫场景汇聚在一起,助推跨文化共情的生命场的形成。

家门口、花园、露台,居民互赠生活所需,老人举着手写纸板感谢邻居,社区中邻里互助的感人视频影像被穿插进演唱会中。熟悉的景观唤醒互助的记忆,善良、热心、无私、关爱成为共情助推器。

各地的街头张贴着鼓舞人心的标语,如“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我们在一起) ” “gracias(西班牙语的‘谢谢’)”。诸多影像用特写的方式定格这些特殊时期凝聚人心、团结向前的街头景观,将不同地域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共识,让跨越文化差异实现交流和互动成为可能。


三、音乐作为跨文化共情的媒介


(一)作为声媒的音乐:触达、陪伴和记忆旅行

音乐,作为典型格式塔结构的美学艺术,能综合调动人的感知、场域、生活空间等元素来使人体验动态的整体,进而有利于触达跨文化的人群。人们在听音乐时产生的情感能调节认知差异,增强跨文化的沟通欲望。例如,演唱会中有网友用英文评论道:“Eason Chan singing I have nothing was the highlight of this.Idk who he is and I don’t speak the language but wow that song was beautiful and I couldn’t stop thinking about it afterwards.”(陈奕迅演唱《我什么都没有》是这次活动的亮点。我不知道他是谁,我不会说这门语言,但是,那首歌真好听啊,让我久久无法忘怀。)以听觉符号为主的音乐凭借其较低的信息密度和旋律所构建的想象空间,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壁垒,唤起共情,激发沟通和建立联系。

“同一个世界 :四海聚一家 ”演唱会中精选的一些曲 目在实现陪伴、唤醒集体记忆 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献唱了他们 1969 年的经典作品《 你不能总是得偿所愿》(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乐队成员米克·贾格尔(Michael Jagger)、查理·沃茨(Charlie Watts)、朗尼·伍德(Ronnie Wood) 和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在各自家中隔空同框,弹着贝斯、吉他深情演唱。快80岁的鼓手查理在家中没有鼓的情况下,戴着耳机一直在打“空气鼓”。网友们评论道: “Watching the video Windows light up one by one, I  almost cried.(看着视频窗口一个一个亮起来,我简直快哭了。)”“Charlie, I felt like laughing, but I  cried  finally.(看到查理,我莫名地想笑,但最后还是哭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在这场演唱会中被重新点亮,各种情绪在音乐中得到释放。

这场演唱会还精挑了部分曲目与曾经创造历史的“拯救生命”援非公益演唱会“隔空对话”,成为特殊时期对疾病的另一种治愈。1985年,在“拯救生命”演唱会中,前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成员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意气风发地用钢琴弹唱《顺其自然》(Let It Be) 。35年后,他满头银发,依旧坐在钢琴前,为大家弹唱《麦当娜女士》(Lady Madonna) 。同样参加过“拯救生命”演唱会的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依然戴着他浮夸的墨镜,献唱《我仍然在这里》(I’m Still Standing)。网民们在这些歌手演唱时,纷纷留言回忆其1985年演唱会的曲目或者当时的服饰等。没有看过或者完全不知道那场创造历史的演唱会的人们在搜索信息“补课”后回来参与对话。两场慈善演唱会似乎在那时那刻叠加在了一起,而文化记忆正是通过“旅行”(travelling)保持活力,进而影响个体思想和社会型构。

(二)作为意涵的曲目:共通、凝聚和个性

“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演唱会呈现了诸多治愈系曲目,例如《多么美妙的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好好爱我》(Love Me Like You Do),《靠在我肩上》 (Lean On Me)以及终场曲目《祈祷者》(The Prayer),等等。这些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力量”“相爱”“拥抱”“良善”“梦想”等带给人们慰藉、希望和战胜苦难与挫折的勇气。对于终场曲目,有网友感慨道:“The ending was so magical,so perfect and that last note truly made every problem go away for a minute.(结尾是如此神奇,如此完美,最后一个音符真的让所有问题都消失了一会儿。)”

除了以上这些共通的意涵,观众在听音乐时也会基于自身的经历、经验来赋予曲目个体的、独特的理解和想象。如,有网友在听《多么美妙的世界》一曲时,留言说:“I got depression because of vitiligo.I have a cold tonight, hiding in bed to hear this song, and tears are not worthy of leaving. How beautiful the world is. I want to see it again. (我因患白癜风而得了抑郁症。我今晚有些感冒,躲在被窝里听到这首歌,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我还想再看看它。)”此条评论下,有网友与之对话,并分享自己对于这首歌的独特理解。这里的共情并不意味着个体与他者经历趋同或感受相似,而是个体基于各自的语境和情境,试图理解他者,展开对话。这里的跨文化共情“并非顿悟、玄思和心理想象,而是一种生命体验”。

(三)拟态亲密关系:强连接、弱连接和对话

“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超越了空间的限制,将分散地点的个体联系起来,使得分离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凝聚成一个虚拟的集合。跨文化的交流在这个赛博空间成为常态。一方面,粉丝在评论区向偶像发起对话。词频统计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位歌手是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 (2179次)、陈奕迅(568次)和Lady Gaga(385次)。国外网友评论道 :“I love Eason!!!! (我爱陈奕迅!!!) ”“Lang plays the piano beautifully.(郎朗钢琴弹得真好听。)”中国网友评论道:“期待碧莉!!!!”“Gaga好酷!我喜欢你十年啦!”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群体与偶像的强连接生成拟态亲密关系,能跨越文化壁垒,产生情感联结与共鸣。另一方面,借助评论区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粉丝们互相分享文化符号资本,建立弱连接、开放式的人际关系。“Where’s Billie  Eilish on the list? (比莉在名单的什么位置?)”“没人录屏吗?Eason那段可不可以发给我。”基于对偶像的关注和喜爱,粉丝群体形成了特别积极的跨文化互动,颇具实践性的互惠交流与关系,成为跨文化共情的显著表征。

四、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数字延展空间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与萨姆·福特(Sam Ford)、约书亚·格林(Joshua Green)合著的《延展性媒体:在网络文化中创造意义与价值》提出作为延展性媒体的新媒体具备促使用户自发分享内容的技术和文化潜力,受众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内容的组成部分。“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促成了跨文化共情传播的延展空间,其“延展性”主要体现为符号延展、话题延展和时空延展。

(一)符号延展

该演唱会的评论区文本至少包含英语、汉语、韩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菲律宾语8种语言,如表1所示。一种语言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表达了一种世界观,“语言的多样化是促进一种真正的和平文化的途径”。在这个评论空间中,不仅存在多种语言,而且多语言的混用较为普遍,比如,中英文混用(“world peace and love,世界加油! enjoy it, friends, 让我们享受音乐吧”) ,英日文混用(“Niallかわいい”)等的评论。


表1 多种语言评论示例

评论文本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表情包符号,让现实世界中的人物表情和动作在网络世界中得以生动呈现。由于人类的生理结构是共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处于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时,大致都有类似的表情。所以,包括爱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在内的图示语言具有天然的跨文化属性,能够跨越语言差异的壁垒以及文字语言情绪表达的不足,实现跨文化的理解与共情。

很有意思的是,表情包也可以凸显文化特性,网民们用不同肤色的鼓掌、竖大拇指、攥紧拳头加油来抒发情感。表情包成为网络世界中的身体语,人们通过这种颇具个性的图示符号来表达各种情感,进而阐释话语、调节对话以及塑造社交形象。

(二)话题延展

1.“爱”(Love):共通情感调动共情

对“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评论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实词中“love”(爱)的词频最高,共计出现2080次。评论中的“love”大致包含四种含义。第一种是表达问候。例如,“sending love from Vancouver(来自温哥华的爱)”“love from Georgia, USA! (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爱!)”。第二种是表达对物或对人,尤其是演唱会明星的喜爱。例如,“I love you Shawn and Camila!(我爱你们,肖恩和卡米拉!)”。第三种是表达尊敬。例如,“to  all the  front line workers we love you(我们敬爱所有的一线工人)”。第四种是表达期望和祝愿。例如,“world peace and love(愿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爱”作为情感本能驱动机制的基础,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能够超越国别、种族、文化与意识形态,也就是神经学家所说的通过外部刺激调动内部情感和情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五类。这些需求往往要通过与他人互动来获得满足,特别是在后三类需求中,与他人的共情能够带给人们心理与精神的满足,进而促成情感联结和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

2.“加油”:双重意义揭示“疼痛共情”

中文“加油”一词位居“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汉语评论的词频排行榜之首,共计出现1823次。评论文本中的“加油”主要包含“付出更大的努力”和“给人鼓励”双重意义,并且多数情况下两种释义并不单独存在,而是融入这一个词语中。

“加油”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时,能切实感知他人乃至人类整体身处的困境,产生“疼痛共情”,例如,“中国加油! world good luck!”“人类加油”“地球村加油”“全世界加油”“都柏林加油,世界加油,愿都能早日回家”“病毒让我们保持距离,爱和音乐把世界拉近!加油!”。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成为特殊时期凝聚社会力量、深入人心的呐喊和共情。

3.“谢谢”(Thanks):善意行为引发感恩共情

各种语言的“谢谢”频繁出现在评论区中,感谢的对象既包括此场演唱会所汇聚的世界各地的参演人员和工作人员,也包括医护人员和其他一线工作者,等等。各种无私的善意行为和奉献精神引发观众的感恩共情。如:“Many thanks! They raised millions of dollars which will be used for the global pandemic.There are many ways of solving a problem and this is one of them.(非常感谢!他们筹集了数百万美元,将用于解决全球流行病。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其中之一。)”;“Thanks to all doctors and nurses, all human need to keep on our life.(向医生和护士们致谢,请所有人继续好好生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感恩”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感恩是一个社会的必备要素,它能在经济约束、政治约束、法律约束触碰不到的缝隙,通过鼓励社会各方做出互惠互助的行为,从而引导人们进入良性的循环。

4.日常对话:隔空陪伴拉近彼此距离

“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的评论区充满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类话题,原本的“陌生人空间”在8个小时的演唱会进程中逐渐延展为“准亲密空间”。人们在这里频繁与陌生人沟通和对话,在相互交流中彼此陪伴,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评论区成为关于演唱会的有效问答空间。诸多问题在评论区涌现:“我错过郎朗了吗?”“Who’s singing in the garden? (在花园里演唱的是谁?)”关于演唱会的各类问题几乎都可以得到快速回复。如询问表演的时间点:“When is Taylor? (泰勒几点演出?)”所得到的是精确的回复:“7:53:35-Taylor(7:53:35-泰勒) ”。

人们在评论区互相提醒做好防护措施。例如,“Please use the hand sanitizer(请用洗手液) ”,“wash hand, wear mask(勤洗手,戴口罩) ”。平日里提醒家人和朋友的话语在这个与陌生人相遇的空间中继续传递。尽管特殊时期的防护举措已在世界各地的媒体中循环播报,但是,个体之间的相互提醒更具亲密感和对话感,所产生的共情更有益于推动亲社会和利他的行为。

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闲聊也成为此评论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I want to go home and see my parents.(好想回家看看爸妈。)”“在家办公效率有点低啊。”“今天躺了一天,当废柴的一天。”“My  girlfriend  and  I  haven’t  seen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我和女朋友好久没见了。)”日常生活中的闲聊是亲密关系的重要指征,人们一般与相识的人聊家常,而在这场长达8小时的演唱会中,居家的人们将千里之外同看演唱会的观众当作朋友般随意提问、热心答疑、自由抒发情感。话题早已超越演唱会本身,这个媒介事件的原初脚本被社会背景、个人经验、社群文化、情感体验改写,跨文化共情的数字共同体家园在这里悄然形成。

(三)时空延展

“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评论并未由于直播结束而停更,而是在录播视频界面持续生成新的文本内容。直播一年后,有网友回看演唱会并发表评论:“Who is watching this in 2021 !! (谁在2021年看这个!!)”直播两年后,不少网友特意到评论区说:“Happy 2 years of this moment!(两周年快乐!)”还有网友整理了该演唱会所获得的奖项:“In celebration of its two-year anniversary, here is a compiled list of all the awards won by One Word: Together at Home.(为了庆祝两周年,以下是‘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获得的所有奖项。)”音乐在流淌的时序中保持着原初的生命力。音乐传播的本质是“依托音乐艺术符号和共通的艺术经验,使音乐信息在音乐传播活动中传播,在接受主体双方之间引起心灵共鸣的一种精神交流行为”,其在跨文化、跨时空的共情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

除了在本研究聚焦的YouTube平台有留言外,诸如 TikTok、Twitter、烂 番 茄  (Rotten Tomatoes)、微博、豆瓣、B站等社交媒体均有“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演唱会的相关话题。平台的多样性有利于扩大跨文化共情空间。人们通过文字发帖、视频再剪辑、歌曲串烧、素颜特写、原创表情包等诸多方式不仅延续着话题的生命力和集体记忆,还“创造出消解仪式庄严感的另类神话”。

随着时间推移和平台延展,不同人群与“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的跨时空接触轨迹不尽相同,跨文化的共情触发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方面,人们接触这一演唱会的渠道更多元。偶遇或主动搜索,线性或非线性地观看,先看网帖还是先看视频,这都会影响评论焦点和话题趋势。另一方面,时空延展让人们观看演唱会的具体情境发生了变化。当时观看直播的人群多隔离在家,有着强烈的共同在场感,而时过境迁后,观看录播视频的人群的境遇已截然不同,其体验和情感抒发亦存在显著差异。


五、线上慈善演唱会:

迈向跨文化共情传播的“第三空间”


“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慈善演唱会及其催生的多重数字延展空间为“第三空间”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到“第三空间”:“通过这种戏剧性的相互作用,身体能够从一个‘真实的’直接体验到的空间(乐队池、舞台),进入一个感知的空间——第三空间,它既不是舞台的空间,也不是公众的空间。同时兼具虚构和真实,这种第三空间是经典的剧场空间。”1996年明确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的爱德华·苏贾“关于发现的知识旅程”正是始于列斐伏尔,苏贾将第三空间界定为“理解和行为的一种他者方法,目的在于改变人类生活的空间性,它是一种独特的批判性空间意识”,是重新平衡空间—历史—社会的三维辩证法。苏贾承认自己是在“最广泛意义上”使用“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第三空间”是“一个有意识的灵活的尝试性术语,力求抓住观念、事件、外观和意义的事实上不断在变化位移的社会背景”。

“同一个世界:四海聚一家”线上慈善演唱会从具象的“真实”世界的“第一空间”出发,通过数字空间中多元主体的生产与传播,解构与重构,汇入一个“真实—想象”混融的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虚实相连、媒介相通、主体多元、时空延展,从寒暄问好的陌生人空间逐渐转向尝试理解他者、关爱他人,甚至自在闲聊的准亲密空间。苏贾认为,第三空间是生活世界的无限构成。世界各地褪去明星光环的艺人与居家观众在云端相聚8小时的慈善演唱会和生活世界密切交织,使其更具第三空间的特质。共情与传播的关系不仅在这个数字空间得到延展,而且由于其所具备的无限开放性,使社会关系得到延续与超越,体现出接近空间正义的特征。

本文的案例或许是一个特例,但期待今后有更多跨文化共情的数字空间具备迈向“他者化—第三化”(Thirding-as-Othering) 作为关键点的“第三空间”的潜力。在这里,“第三”并非数量的排序,而是关系的增值和空间的拓展。“第三空间”旨在超越二元关系,不断延展与他者对话的渠道、方式、话题、媒介,从而使边界、中心、文化身份等的表征和协商成为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进而切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备注:全文引用及参考文献从略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常生活视域下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与对外传播研究 ”(项目编号:20BXW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用参考:

辛静,周晓丹.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数字延展空间 : 以线上慈善演唱会为例[J].跨文化传播研究,2024(01):82-97.


作者简介:

辛静,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晓丹,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期编辑 | 李艾莲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定期发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