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曾国藩学为人处事,助个人成功
职场
2025-01-15 07:00
山东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学习曾国藩,核心原因是曾国藩的成功可以复制,很多人的成功不容易复制,我们常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和王阳明各居其一,曾国藩算半个。孔子和王阳明的高度比较高,孔子和老子、苏格拉底、释迦摩尼都出生在轴心时代,我想复制孔子的成功太难了,再说,在当世,孔子并不被认可。王阳明父亲王华就是状元,王阳明也是自幼非常聪明,早早中举,立志做圣人,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只有曾国藩论世家,从他父亲开始往前推,五六百年间连个秀才都没有人中过,他父亲更是连考16次秀才也没考上,看来家族的读书基因并不怎么好。曾国藩自己也不是很聪明,考秀才考了7次。考不中还是小事,第6次考秀才时,曾国藩的文章还被作为反面教材展示。主考官说曾国藩的文章是文理欠通的典型,大家要引以为鉴。但是也正是这次反面典型的经历,让曾国藩改变了学习方法,后来一次考中秀才,不但考中秀才,还接连考中举人,后来还考中进士,也算是改变了门庭。说起曾国藩的笨,还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某天晚傍晚,曾国藩在屋中背诵《岳阳楼记》,这时有一个小偷,悄声地潜入家里,爬到房梁上,静等深夜家人休息之后偷窃财物。结果让这个小偷没想到的是,曾国藩背诵这一篇《岳阳楼记》,从傍晚到深夜,一直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睡了两觉了,睡醒一看曾国藩还在那背诵呢,小偷实在是等不急了,一个翻身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气得对曾国藩破口大骂,“你个笨书生,这么长时间都背不下来,你看我给你背一遍,小偷从头背到尾,开门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曾国藩没有好的家庭背景,没有优秀的遗传基因,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坚持”,最终成为清末的一代名臣。所以普通人更接近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成功具备可复制性,通过学习曾国藩,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另外,曾国藩不仅自己成功,在教育兄弟及孩子上也是比较成功的,他的弟弟曾国荃官至两江总督,他的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分别为外交家、数学家。《曾国藩家书》也影响了曾家后人,人才辈出,很少有败家子。曾国藩对修身养性、为人做事很有见地。毛主席也对曾国藩有很高评价: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首先,个人认为曾国藩能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勤”和“恒”。他自小虽然很“笨”,他知道笨鸟先飞,他知道下“笨功夫”。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聪明人很容易懈怠,就像归途赛博中的兔子,认为自己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成功,但是当努力过了,但是没有成功时,很容易放弃,不能坚持在一个赛道中拼搏。笨人承认自己的笨,但是却不努力,他认为努力也不会成功,也放弃了。经过统计分析,真正的成功人士,往往不是那些特别聪明的,也不是那些特别笨的,而是那些有些能力,而且懂得坚持下苦功夫的人。像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是这样的人,他从来不耍小聪明,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做专自己的赛道,房地产火时,没有做泛地产,汽车火时,坚持不做汽车,这需要很大的定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则是“勤”的另一种表现,凭借着勤和恒打败了曾经的世界通讯巨头。曾国藩一生都践行自己的“勤”和“恒”。他为自己设立了“日课十二条”,坚持每天做日课。他一辈子笔耕不辍,特别勤奋的喜欢写东西,在那个用毛笔写字的年代,他写了2000多万字。试问,现在有几人能做到每天做日课,不用说曾国藩的日课,就是坚持写日记或者坚持运动的有多少人?所以普通人如果能坚持勤和恒,也可以像曾国藩一样,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其次,曾国藩有大志向,具备战略眼光。曾国藩原名曾宽一,到了京城以后,才改名叫国藩,意为要成为“国之藩篱”,后来果然成为了“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的重臣。他在与太平天国做战前,熟读了兵书,做出了“打呆仗,结硬寨”的战略,这个办法是个笨办法,符合曾国藩的特点。虽然战略并不是很高明,却很实用。曾国藩打仗,到一个地方,先挖沟,防止别人偷袭,先保证自己安全,把自己利于不败之地。曾国藩打过的大大小小的胜仗,几乎都是用这个办法拿下来的。曾国藩打仗,从不追求速胜,而是打持久战。他不贪小利,不求奇谋,分清主客。其实做人和做企业类似,不要想着一夜暴富,而是先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功,从成功到成功。现在大量的企业都贪图快、恨不得十年之内,做成世界500强,其实最重要是让企业长寿,马云才说让阿里巴巴活过102岁,放眼国内,百年老字号企业有多少? 第三,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他用人也有特点,喜欢用不怎么说话的,喜欢用儒生。曾国藩选人的标准四条叫做“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有操守就这个人有底线,有自己的人生准则;没官气是不喜欢摆架子、讲排场;多条理,就是做事有条理,有逻辑;少大言就是不吹牛,不说大话。他手下有个叫罗泽南的,是个老儒生。出身极穷,但是好学,参加了7次科举考试,年过三十考上了一个秀才。他坚信自己能经世致用,自己能成大事,曾国藩办团练时,他就加入了曾国藩的团队。他带兵作战居然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几十座,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还屡屡以少胜多。为什么会这样?曾国藩认为:儒生打仗勇敢,儒生看得都是舍生取义的书,能看透生死。其次儒生打仗善于动脑子,确实如此,比如明代的于谦、袁崇焕等都是儒生,但是打仗都不含糊。有人问罗泽南为什么打仗总是能赢?罗泽南回答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话:无他,熟读大学而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罗泽南带兵,白天打仗,晚上学习,兵营中有郎朗读书声。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具有“勤”和“恒”的精神。在组建湘军的时候,他面临着资金、人员、物资等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最终取得了胜利。他懂得反思,他做日课就是为了精进,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人生才获得了不断精进。他之所以被人奉为楷模,源自非常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他官做得很大,但是在官场上,他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和金钱所迷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